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促进英语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2.17 KB
- 文档页数:2
巧用母语正迁移作用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护航作者:柳艳明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母语迁移的角度探究了其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作用及影响,以期促进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母语迁移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一、迁移的概念及其作用“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原有的汉语知识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
迁移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迁移的影响,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迁移的作用,科学地运用迁移,这对促进学生英语语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母语正迁移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正迁移是指在英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这种借用恰好符合英语的习惯,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由于母语与英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一些共同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可以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
如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后,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找些事例,让学生翻译诸如“他教我英语”、“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
正是因为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就能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使英语语法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形成正迁移基础较差的学生喜欢用汉语思维来组织语言,因此教师不应盲目地否定一切,而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促使正迁移的形成。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遣词造句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音译词(如“tank”、“hamburger”等)和英、汉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Microsoft”、“hardware”、“pen-friend”等),它们都为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提供了便捷。
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母语迁移是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影响英语学习与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本文分析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使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从中得到启示,并探讨了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英语教学“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母语迁移是普遍存在于英语学习中的一种现象,主要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产生的积极有效的作用称为正迁移,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产生的干扰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全面了解和把握迁移的作用,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
1.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尤为明显,因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之前,母语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母语知识来理解学习英语,而这些习惯恰恰是产生负迁移的因素。
母语对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四个方面。
1.1 语音负迁移汉语与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英语与汉语中的音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些发音相似,有些发音差别很大。
有的音汉语中有英语中无,而有的音汉语中无英语中有。
在学习英语时,初学者会不自觉地用汉语中的相近音来判断英语的发音,例如:汉语中的妈妈,对英语中的mami(妈咪),儿童会根据汉语的发音发出ba bi的音来称呼爸爸,nai ni称呼奶奶等,这都属于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还有的学习者有时用汉语标注英语的发音。
例如,单词ever,有的学习者会标注“ai wo(爱我)”来帮助学习。
1.2 词汇负迁移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影响,习惯借助汉语词汇来学习英语词汇,而英汉词汇完全对应是很少的,不对应时就会出现词汇负迁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将自己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英语学习中的现象。
母语迁移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母语迁移对初中英语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母语是他们最熟悉和自信的语言,他们可以通过将母语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迅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可以运用母语发音规则来帮助正确发音。
母语迁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
学生通过将英语单词与母语中的类似词汇联系起来,可以更轻松地记忆英语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母语迁移也可能对初中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母语迁移有时会导致学生产生语法和词汇错误。
由于母语与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存在差异,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到英语学习中。
中文中的动词不需要变化,而英语中的动词需要根据时态和人称的不同进行变化。
学生可能会在使用英语的时候使用错误的动词形式。
母语迁移还可能导致学生在语音和语调上的错误。
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音和语调存在差异,学生可能会在英语口语和发音上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教师应该多采用英语交流和讲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感。
通过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下进行交流和学习,他们可以逐渐摆脱母语思维的束缚,提高英语水平。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母语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
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学生可以逐渐改正错误,提高英语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教学活动,例如带有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的英语朗读和表演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既有利又有弊。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母语迁移现象,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关键字:英语汉语正迁移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母语的影响不可回避。
既然如此,高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应一味地强调回避母语的使用,而是应该明智地、更合理地利用母语使学生学起英语来更容易一些。
一、语言正迁移的概念语言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试图借助母语的语音、语法等来表达或学习目的语而产生的现象。
它是“一种语言学习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1], 是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与的语法规则而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与信息的现象,它多半出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出阶段[2]。
Odlin认为语言迁移表现为:(1)正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2)负迁移,指母语干扰,指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之处会使学习者在目标语的过程中误认为是相同的,从而使学习者出现认识混乱,导致错误出现。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则完全一样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3]。
由此可知,负迁移会阻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或是外语,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规避,同时善加利用语言学习的正迁移现象,在课堂上发扬母语的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二、利用汉语对语法教学的正迁移作用促进语法教学汉语和英语作为某种语言,这就意味着它们拥有共同的因素。
这些共同因素使得汉语有助于英语学习。
汉语的正迁移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系统中均有体现。
(一)语音系统正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都有元音和辅音,并且存在一定相似性。
汉语的辅音大部分与英语的辅音相似。
汉语拼音是由辅音拼读元音读出汉字。
在教授英语语音时,可以借助汉语拼音的辅音让学生记忆英语的辅音。
通过汉语拼音拼读情况教授学生拼读英文单词。
汉语语调有声调、降调,曲折调。
降调表示肯定和完整,声调表示未完成和疑惑,曲折调主要表达某种复杂的心情。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母语作为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外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迁移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和提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首先,母语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语言学习的基础。
母语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母语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更快、更轻松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
比如,汉语中有一些语法规则,如主语和谓语的对应关系、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等,这些规则在外语学习中同样适用。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规则会比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更容易。
因此,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语言学习的基础,使外语学习更加顺利。
其次,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识别和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母语中有许多词汇和语言表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被使用。
当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这些词汇和语言表达会不自觉地从他们的母语中蹦出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会从他们的母语出发而不是从外语出发的原因。
母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依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识别和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再次,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锻炼外语口语能力。
母语的语音和语调对学习者的外语口语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母语的语音和语调习惯会影响学习者在外语口语表达中的语音和语调。
如果学习者能够正确地掌握母语的语音和语调,并结合外语的语音和语调,就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外语内容。
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音调和语音的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的音调和语音,从而提高外语口语水平。
最后,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外语中的文化内涵。
母语和文化紧密相关,这使得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母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和共通性。
例如,中国文化中有肯定和礼貌的文化传统,而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母语正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研究者和二语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
二语习得一直强调母语和二语的差异性对二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母语和二语的相似性对二语学习产生的正面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句法等方面的共性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母语;二语;母语正迁移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7-02一、语言迁移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odlin (1989:27) 在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语言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习得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odlin 的这一定义已被二语习得领域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这里我们谈的语言迁移不仅包括母语或第一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还包括对目标语的正迁移。
所谓正迁移是指当两门或几门语言接触时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当两门或是几门语言相差太远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即干扰目标语的学习。
这种正负面影响表现在语音、语法、句式、语用,甚至文化等方面。
在对比分析理论时期,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被认为是举足轻重的,而忽视了母语对目标语的正迁移。
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易于习得与母语相似的成分,不易习得那些不同的成分。
二语研究者和二语工作者认为不需要在母语和目标语的相似性上下功夫,母语和目标语的相似性对目标语学习的正面影响在过去的二语研究领域中被忽视。
后期随着语言迁移现象的蓬勃发展,我国研究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共性的迁移作用的研究日益提高。
lado 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可以按其自身的结构、语音、语法、文字系统和文化等方面上与其他语言比较,从而确定于语言间异同。
如果第一语与目标语相近或相一致,那么就会促进二语学习,产生正向或积极迁移。
如果英国人学习德语或德国人学习英语,由于这两种语言相近,就会促进目标语的学习,目标语学习所用时间更短。
浅析汉语母语正迁移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摘要: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母语与外语间的异同之处很容易发生迁移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和教师们的关注。
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方面,词汇是建构语言大厦的基石,是语言的根基。
无论语音掌握得如何纯正,语法知识学习得如何扎实,没有词汇来正确表达各种意义,都难以实现语言交际。
关键词:汉语母语正迁移;英语词汇学习;小学英语教学1. 母语迁移1.1母语迁移的定义及表现1.1.1母语迁移的定义语言迁移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来的。
Lado认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1.1.2语言迁移的表现Selinker(1983)将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R.Ellis认为语言迁移有四种表现形式,即负迁移,正迁移,回避(avoidance),过度使用(over-use)。
2. 母语正迁移研究的相关理论母语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和60年代是语言迁移的兴盛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语言迁移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迁移再次兴起,成为热门话题。
2.1.对比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Lado(1957)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为: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千扰;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口语之间的对比可以预渊学习者的难点和困难;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语言对比的墓础上,减少母语的干扰即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2.2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人脑中有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并将普遍语法具体分为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
核心语法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语法,是无标记的,边缘语法是不同语言所持有的语法,是有标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