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异常发展第六章 品行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992.00 KB
- 文档页数:25
基础理论
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
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下一页]。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个体原因是复杂的。
虽然有70多年研究,迄今还没有一致确认的结论,而是众说纷纭莫衷。
因为少年反社会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行为,既涉及个体的躯体素质,又涉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还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很大影响。
过去不少西方学者曾企图以第一因素解释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但是只能说明部分案例。
我国多数作者坚持多因素综合论观点,把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理解为多层面的结构体系,既有生物和躯体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还有个体心理以及意识因素。
本症的原因不是孤立的,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诸多方面,是由于众多错综复杂、消极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将各种消极因素,当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来考察,即把它们置于整体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予以探讨。
为了便于陈述将分别列出个体原因中多见的各种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详细讨论。
(二)发病机制1.生物因素(1)近年不少作者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在成因上生物因素起一定作用。
如D.O.Leuis(1981)等不少作者研究结果,指出少年以社会行为明显与儿童、少年时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损害,有密切关系,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在80年代对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和少年犯罪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证明这些儿童、少年与没有品行、障碍的对照组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儿童、少年较对照组无论在个人史、分娩期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都有明显多的颅脑外伤、围产期疾病或外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包括癫痫等疾病。
少数病(案)例还有较对照组多的严重躯体疾病。
国外许多学者根据少年罪犯与对照组(非少年犯)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患者的父母二系,三代人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等患者明显多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对照组多,有些研究还指出研究组对象,在婴幼儿期有明显发育缓慢表现,如说话开始晚,走路、牙齿生长较晚。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品行障碍和学习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正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章第二节)一、问题的提出品行障碍和学习障碍是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两类问题没有及早发现及时矫正,将严重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化过程。
而品行障碍和上节所学的行为障碍在概念上容易混淆不易区分,因此,本内容的学习对于幼师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幼儿的品行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其他行为异常与精神疾病的表现、原因和矫正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关爱每一个幼儿,尽量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消除引起幼儿紧张的因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1.教学重点:幼儿品行障碍和学习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正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协作学习相结合。
4、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四、教学过程。
五、探究研讨课题以“幼儿园小班转来了一个新娃娃,小王老师把他介绍给小朋友时,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表达自己对新朋友的友好,但却不见这个小娃娃说话。
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新娃娃开口了“我……我……你……们……好……”。
原来新娃娃有口吃的毛病,小朋友一下子哄笑起来,学着样子“我……”。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将怎样处理?请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幼儿患口吃的原因?并提出矫正策略。
”为研究探讨的题目,分小组进行讨论。
请每个小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
以“选择性缄默和孤独症的表现、原因和矫正方法”为题,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进行学习。
每两组同学探讨一个话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请四组的同学分别汇报学习成果。
六、教学后记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类别比较多。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学生理清线索,并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让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