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儿童心理学品行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43
异常儿童心理一、儿童行为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的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
国外检出率7%-20%,国内检出率12.97%18.79%,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注意、执行功能、记忆功能、记忆与学习等。
儿童的行为障碍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还可导致成人期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主要以传统治疗方法,临床上一直沿用“去除病因+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模式来治疗儿童行为障碍,这种模式由于受到患儿依从性和长期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等影响而常常事倍功半,亟待改进。
病因和机理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遗传发育因素发育迟缓或残疾儿童伴有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缓者的行为问题更多躯体因素凡一切影响正常发育的不利因素均可有行为障碍,如各种理化毒物或躯体疾病等影响气质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行为的发展倾向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态度与不良儿童行为障碍有较直接的关系机理儿童的行为障碍都有生化基础,生化的变化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质和内分泌.乙酰胆碱在维持行为和脑电激活,促进记忆和学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脑内5-羟色胺下降或儿茶酚胺过多可产生攻击行为;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具有普遍而强烈的抑制作用.临床表现儿童行为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不良习惯:吸吮手指,咬指甲;拔头发、眉毛等;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是婴儿期哭叫二三声之后突然呼吸暂停、口唇发绀,重者全身肌肉强直或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或抽搐,约30秒到2、3分钟恢复不良的社会行为退缩行为2岁半以上儿童胆小害怕、孤独、退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但在家中有说有笑,很懂事攻击行为踢人,咬人,扔东西,破坏物品等活动过多,缺乏控制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多冲动行为,有厌学情绪二、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基础理论
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
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