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品行障碍心理学名词解释品行障碍,是一个在心理学领域中相当重要的概念。
品行障碍指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反复、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哎呀,这可不是小问题呢!这些行为往往包括攻击他人,像无缘无故地打人、骂人,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可能会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害怕或者厌恶。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的孩子会经常欺负弱小的同学,抢他们的东西,还对他们进行言语上的侮辱,这就是品行障碍在攻击方面的表现呀。
还有呢,品行障碍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说谎的行为。
他们可能不是偶尔说一次小谎,而是习惯性地说谎,不管大事小事,都用谎言来掩盖。
这可不像普通孩子偶尔为了逃避惩罚而说的谎。
举个例子吧,有个孩子经常逃课,他跟家长说去上学了,跟老师说自己生病了,这种频繁的、毫无愧疚感的说谎行为就是品行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
偷窃也是品行障碍的一种表现。
这些孩子可能会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在商店里偷东西。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这些东西,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动。
就像有个少年,家庭条件并不差,但是他就是忍不住去偷同学的文具,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
在品行障碍的孩子身上,还经常会出现故意破坏财物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里破坏桌椅,或者在社区里破坏公共设施。
这可不像不小心弄坏东西,他们是故意为之的。
你想啊,好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去破坏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不良冲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品行障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家庭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或者对孩子过于严厉、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品行障碍。
比如说,一个孩子生活在父母经常打架的家庭中,他可能就会通过不良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学校环境也不容忽视。
如果在学校里遭受欺凌或者被老师不公平对待,孩子也可能产生品行障碍。
另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的人,孩子出现品行障碍的概率也会增加。
儿童品行障碍的成因与辅导作者:王心红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22期〔关键词〕儿童品行障碍;成因;辅导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品行模式,以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违抗性为特征。
品行障碍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
国内调查发现,该障碍患病率为1.45%~7.35%,男女比例约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约13岁左右,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在近10年呈上升趋势。
品行障碍主要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主要表现为对立违抗性障碍。
心理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1.起始于儿童期,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无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
如: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教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等。
2.社会适应困难或不良,与年龄发展水平明显不一致,行为偏离常规。
品行障碍儿童通常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肤浅,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缺乏罪恶感、羞耻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3.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4.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其他疾病。
儿童品行障碍行为如能及早发现,适时干预,可望得到纠正。
难于纠正者有的可发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部分人发展成精神病,他们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高于其他人。
一、品行障碍的形成与生物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有关(一)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
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不排除家庭影响)。
近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表明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
品行障碍孩子的教育方法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在行为上偏离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表现为侵犯他人权益、无视规则、易怒、好斗、欺骗等。
对于品行障碍孩子的教育,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尝试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你关心他们,愿意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行为和情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为孩子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限制,并确保他们知道这些规则的原因和必要性。
在设定规则时,要与孩子协商并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遵守规则。
3. 培养同理心: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通过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4. 给予正面激励: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给予他们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行为,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5. 增强社交技能:品行障碍孩子往往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
帮助他们学习有效的社交技能,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解决冲突等。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品行障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者你无法有效地应对他们的行为问题,那么寻求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专业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品行障碍问题。
总之,对于品行障碍孩子的教育需要耐心、理解和支持。
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设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培养同理心、给予正面激励、增强社交技能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品行障碍问题,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1、品行障碍(1)定义: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2)临床表现:主要是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①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男性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可向女性发生性攻击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行为。
女性可因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获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走上卖淫的道路。
②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基础理论
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
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