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治疗体会

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治疗体会

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治疗体会
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面颈部血管瘤治疗体会

PYM治疗淋巴管瘤的临床研究

PYM治疗淋巴管瘤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19T08:21:0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罗宣生 [导读]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为淋巴管内皮增生和淋巴管扩张所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 罗宣生(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恩施 445000)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106-02 【摘要】目的研究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淋巴管瘤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1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结果(1)18例淋巴管瘤全部治愈,瘤体面积15cm2左右者,注射3次-4次;瘤体面积在20-30cm2以上者,注射5次-6次。(2)注射平阳霉素后有轻度肿胀、疼痛,未见明显发热反应。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淋巴管瘤疗效满意。 【关键词】平阳霉素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为淋巴管内皮增生和淋巴管扩张所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口腔颌面部,致颌面畸形,并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损害。目前,对于复杂的或大面积的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尚缺乏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作者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淋巴管瘤18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1 材料及方法 1.1 8-16岁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18例。 1.2 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8mg,溶于注射用水2-4ml,行瘤体内注射。有囊者尽可能抽尽囊内液后注药,间歇期至少1周。每次注射前,给予地塞米松3mg口服,每天1次,连服2天。 1.3 记录各例注射次数并观察疗效,将治疗后瘤体缩小90%以上,随诊6个月以上无复发,视为治愈。 1.4 观察各例注射药物后全身及局部的不良反应,将注射平阳霉素后体温超过37.2℃视为发热,局部肿胀范围超过病变外2cm或引起功能障碍者视为重度肿胀。记录发热及重度肿胀的例次。 2 结果 2.1 按疗效评价标准 1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全部治愈。瘤体面积在15cm2左右者,注射3-4次;瘤体面积20-30cm2者,注射5-6次。 2.2 注射平阳霉素后局部有轻度肿胀、疼痛,未见明显发热反应。 3 讨论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球菌(Sterptomyces Pingyangensisn.S.P)产生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与国外博莱 A5结构相似,1982年Lewis[1]首先用博莱霉素治疗淋巴管瘤,其后相继有用该药治疗淋巴管瘤及血管瘤的报告[2]。平阳霉素可以通过Fe离子与DNA形式DNA—Fe_—PYM络合物,促进二价Fe氧化成三价Fe,造成DNA链断裂,同时产生氧自由基(OH.)。OH.是机体内最活跃最强有力的氧自由基,可以直接与DNA结合使其碱基发生改变,也可以与细胞膜上的酶和受体结合,使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损害[3]。 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皮肤反应(色素沉着、角化增厚、皮炎、皮疹等)、脱发、肢端麻痛和口腔炎症等,肺症状(肺炎样病变或肺纤维化)出现率低于博莱霉素。 作者运用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前,给予患者口服地塞米松,并连服2天,有效的控制了发热,减轻了局部肿痛症状,由于用药间隔时间长,未见到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4 结论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淋巴管瘤疗效满意,地塞米松可以减轻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副反应。参考文献 [1]Lewis,ChungRS,Allison J.ScLerotherapy 09 esophagal varides. Ann Surg,1982,115:476-483. [2]张文峰,钟林生.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口腔医学纵横,1995,11(2):100-111. [3]赵吉宏,赵怡芳,张文峰,等.PSD联合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研究.口腔医学纵横,2001,17(2):128-129.

平阳霉素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平阳霉素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选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100例,其中血管瘤病灶123处,头面部92处,占74.80%,躯干四肢24处,占19.50%,会阴7处,占5.70%。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治愈为52.00%,有效率41.00%,总有效率(治愈和有效率)为93.00%(93/100)。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患者痛苦小,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标签:平阳霉素;血管瘤;瘤内注射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3%~8%,因此小儿血管瘤应及时积极治疗[1]。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手术,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发现通过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对治疗血管瘤有良好效果,其疗程短,疗效确切,注射后瘤体逐渐萎缩,不发生坏死,不留下瘢痕,外型保存令人满意[2]。现将我们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100例,经初步观察,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治疗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血管瘤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年齡3月~5岁,共有血管瘤病灶123处,头面部92处,占74.80 %,躯干四肢24处,占19.50%,会阴7处,占5.70%,血管瘤面积最大5 cm×6 cm,最小0.2 cm×0.2 cm。 1.2诊断标准①症状:患处皮肤颜色异常,以红色、鲜红色、紫色、紫红色多见,常被误认为是胎记,多发于婴儿时期,其中混合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多数生长在皮肤的表面,并在皮肤表面透出红色,有的表面能看到曲屈盘张的血管,有些早期血管瘤的症状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的肿块,不痛不痒,误以为是外伤引起的淤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大,畸形血管的管径随之增粗,深度越来越深,治疗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预后就相对越差。②体征: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压之不褪色,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浸入真皮和皮下组织。③影像学:CT检查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襄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状增强。 1.3方法术前多与患者及家屬沟通交流,耐心讲解平阳霉素的治疗原理及方法和药理作用,平阳霉素虽然是抗肿瘤药物,但是没有任何抑制造血功能,帮助消除患者家属的恐惧心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病变部位常规消毒,抽取浓度为2 mg/ml的混合药液,距血管瘤边缘1~2 mm处进针,沿不同的方向呈放射状注射药物,术后适合加压包扎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余部位可沙袋压迫,病变位于四肢者应减少活动,以减轻组织肿胀。对面积较大者分次注射,一次未愈半月后再注射1次,2~5次为一个疗程;平阳霉素注射量不超过8 mg/次,分

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4T09:03:54.3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岑智聪蔡颖黄辉春[导读]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及其疗效。 岑智聪蔡颖黄辉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医院 510850)【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09-02 【摘要】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46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结果术后按Howkins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6例,良16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达80.0%。结论距骨解剖形态特殊,骨折后继发距骨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也高,所以应当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尽量保护软组织,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会获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骨折距骨固定【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alar neck fractures surgical treatment and its efficacy. Methods: The hospital treated 2007 to 2011 patients taking 46 neck fracture treatment can be absorbable screw.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by Howkins efficacy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excellent in 16 cases, good in 16 cases, 6 cases and poor in 2 cases, good rate of 80.0%. . Conclusion: The special anatomy of talus fracture secondary to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talus and traumatic arthritis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the probability is high, it shoul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iming of surgery, surgical methods, try to protect the soft tissue, early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will be to obtain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fracture talus fixed 距骨解剖形态特殊,骨折后继发距骨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也高,所以应当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尽量保护软组织,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我院2007年到2011年收治46例距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40例获得随访,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均采用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移位距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车祸导致距骨颈骨折22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重物砸伤4例,扭伤2例。根据改良HawkinS分型:II型28例;III型14例;IV型4例。合并胸腹外伤及其他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12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24h内进行手术。 二、方法 1.手术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前内侧入路或前内侧、前外侧联合切口,以显露骨折并便于脱位距骨体的复位。复位骨折之后,用细克氏针加以固定,并用C臂机对其进行监测,以确保骨折复位情况,然后自距舟关节面由前向后平行旋入2枚4mm可吸收螺钉。手术时要注意用埋头器对钉尾进行埋头处理。最后再次透视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并逐层关闭切口。 2.术后处理术后2~3周后患者即可拆线,并改为管型石膏继续固定。患者要定期复查摄片,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数月之后即可去除石膏下地进行适当活动,待骨折骨性愈合后,患肢完全负重。 三、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h;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120ml。术后获得随访4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发生伤口皮缘部分坏死4例,2例合并表浅感染,经加强换药、应用抗生素后愈合。38例骨折一期愈合,时间为7~11个月。2例骨折不愈合,二期行关节融合术。6例患者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其中4例因距骨疼痛性创伤性关节炎保守治疗无效行关节融合术。此外,4例出现单纯距下关节炎,2例出现胫距关节炎,均行保守治疗。术后按Howkins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6例,良16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达80.0%。 四、讨论 距骨颈是由距骨体向前内下方突出而形成,向内侧成角为15~20°,由于距骨颈相对较细,而承受的力量教重且集中,所以使得距骨颈成为距骨最容易骨折的部位。距骨表面大部分为关节面,所以其运血主要通过关节囊和滑膜等进入距骨。跗骨窦动脉来自颈前动脉和腓动脉分支,分别对距骨颈和距骨体远侧部分给予供应,跗骨窦动脉提供距骨体内1/3血供,来自胫后动脉分支并经三角韧带分支进入距骨。因此,移位骨折子的及时复位,会对血运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距骨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稳定的固定。伤后及时入院的患者我们通常会采取急症切开复位可吸收拉力螺钉内固定,这样能及时解除尚存血管的扭转及紧张状态。 距骨骨折脱位是临床较为难治的骨折,目前医学界也存在很大争议。移位的距骨颈骨折治疗存在很大争议。据研究表明,一期进行Blair融合的疗效优良率可达80%,因此比较对移位距骨颈骨折的患者推荐一期融合,特别是对于W型骨折。在手术过程在,利用足前内侧途径显露骨折,适当的时候用前外侧途径可完成骨折的解剖复位。 可吸收拉力螺钉的主要成分为聚左旋丙交酷(PLLA),故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伴随患者骨折的逐渐愈合PLLA也会逐渐被人体所吸收,最终降解产物为水合二氧化碳。可吸收钉在患者骨折初期会对维持复位起到很好的作用,伴随患者骨折的不断恢复,逐渐降解,作用也随之减少。通常骨折的愈合时间为6~10个月,而可吸收钉的吸收时间会维持一年,可见采用4mm的可吸收钉,作用完全能够维持到患者的骨折复位及其愈合。可吸收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减少了金属内置物对骨头产生的刺激反应,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距骨颈骨折进行手术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为了避免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故骨折应采取解剖复位。(2)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减少手术带来的床上,做到细致操作,防止破坏距骨仅存的血液供应。(3)为了帮助骨折愈合及其血运重建,应对骨折进行加压固定。(4)为了防止旋入螺钉时发生旋转移位,应先以细克氏针固定骨折。(5)为了防止螺钉折断,手术时应严格进行钻孔和攻丝。(6)患者在手术之后应严格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综上所述,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移位距骨颈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是临床治疗距骨颈骨折理想的选择之一。参考文献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 平阳霉素在如今的医学中应用非常地广泛,它最初是在我国浙江省的放线菌中培养出来的,是一种白色疏松状固体的可用于抗肿瘤的抗生素,它不仅可以治疗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鼻息肉等恶性疾病,而且在治疗血管瘤方面效果显著,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是从我国浙江平阳县土壤中的放线菌(Streptomycespingyangensisn.sp)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抗生素。经研究与国外的博来霉素(Bleomycin)成分相近。两者比较,搏来霉素为多组分的复合药,主要成分为A2;平阳霉素则为单一的A5。实践证明本品对鳞癌有较好疗效,而肺毒性相对较低。本品与博来霉素的作用相近,主要抑制胸腺嘧啶核甙参入DNA,与DNA结合使之破坏。另外它也能使DNA单链断裂,并释放出部分游离核碱,可能因此破坏DNA模版,阻止DNA的复制。

★二、适应症状 头颈部各部位鳞状上皮癌, 皮肤癌,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阴茎癌,外阴癌,肝癌恶性淋巴肉瘤,坏死肉芽肿 血管瘤,淋巴管瘤,鼻息肉,翼状胬肉 性病尖锐湿疣以及牛皮癣,白癜风、扁平疣等。 ★三、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原理 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生成性疾病,不被控制的血管生成是其增殖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血管内皮过度增殖,有明显增生期和退化期。研究发现,caspase-3参与了血管瘤由增殖期转变为消退期的病理发生过程,caspase-3的活化诱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可能是血管瘤自发消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诱导和调控内皮细胞的增殖,对血管瘤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抑制和阻断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加速肿瘤退化,将有助于血管瘤的治疗。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来霉素类,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在小儿血管瘤的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毒性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影响小,较适合于小儿应用。其治疗血管瘤的机理是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可破坏血窦内皮,促使血管瘤消退。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仍具有幼稚胚胎血管内皮的特征,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

西医治疗距骨骨折

西医治疗距骨骨折 摘要】目的讨论西医治疗距骨骨折。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 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距骨颈骨折合并移位或骨折脱位,手法复位不稳定或失败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大骨折片复位后可行克氏针、螺钉固定,较小的骨片可利 用关节镜或切开摘除。切口一般根据骨折片所在位置处选择前内侧或前外侧。陈 旧性骨折伴有创伤性骨关节炎者要进行胫距关节融合术。 【关键词】西医治疗距骨骨折 1 距骨颈骨折 距骨骨折以颈部最常见。Hawkin,1970年提出将距骨颈骨折分为3型: I型:距骨颈骨折不合并移位,骨折线在中后关节之间进入距下关节。距骨体与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保持正常关系,体部发生缺血坏死率低于10%。 Ⅱ型:距骨颈骨折合并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骨折线经常进入一部分体部 及距下后关节面,体部发生缺血坏死率低于40%。 Ⅲ型: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完全脱位。骨折线常常进 入一部分体部。体部经常向后内方突出,位于胫骨后面和跟腱之间,体部发生缺 血坏死率大于90%; Canale和Kelly,1978增加了Ⅳ型: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 在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完全脱位的基础上,另外合并距骨头在距舟关节的脱位或半 脱位。体部发生缺血坏死率接近100%。 (1)指征:距骨颈骨折合并移位或骨折脱位,手法复位不稳定或失败者,行切 开复位内固定术。 (2)麻醉与体位:硬脊膜外麻醉。病人仰卧位,于大腿中1/3置气性止血带。 (3)操作步骤:踝前内侧切口:以距舟关节为中心,与胫前肌肌腱外缘平行作 皮肤切口,长约7~10cm。切开皮肤,认清小腿横韧带及十字韧带,切开两韧带。 显露距骨:切口内侧可见胫前肌腱,外侧可见拇伸肌腱。沿皮肤切口方向切 开筋膜及脂肪软组织,找到距舟关节,切开关节囊。沿距骨头向踝部切开距骨颈 和体上的组织,显露距骨颈骨折处。 复位:将足向跖侧屈曲并向后推,使其复位。如果骨折端压缩或缺损较大时 用骨凿将压缩部撬起,缺损过多者应植骨,然后予以复位。复位困难时可使用骨 膜剥离器插入距骨下方撬动,帮助复位,但要注意勿损伤下方关节面。 内固定:用巾钳夹住复位后骨折断端,白头部非关节面近端内侧通过颈部及 体部向外侧钻孔,用适宜长度松质骨螺钉固定,也可复位后用交叉克氏针与体部 固定。固定后摄X线片检查。如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后脱位,显露困难时,可 将切口延向内踝后方,或将内踝于基部凿断向下翻转,进行骨折复位,用前法固定。内踝亦用螺钉固定。 (4)术后处理:短腿石膏靴固定6~8周,肢体适当抬高,经常锻炼足趾活动 或带石膏不负重下床活动。拆除石膏后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骨折尚未 愈合,可继续固定4~8直至愈合后方能承重行走。 2 距骨体骨折 距骨体骨折发生率低于距骨颈骨折,常见横行、纵行和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可以伴有骨折移位或距骨脱位、距下关节脱位。由足剧烈的背屈和挤压暴力引起。摄X线正侧位片可以发现骨折线。没有移位的距骨体骨折可用膝下石膏靴固定 6~8周,早期进行不负重活动。若发生距下关节炎和踝关节炎,后期须作关节固 定术。有移位的距骨体骨折经闭合复位失败后要作切开复位内固定,尽可能达到

肝血管瘤

1、发病率 2、病理 肝血管瘤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为2cm以下。后者常见于中年患者,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瘤直径一般在3cm以上,甚至大到占据整个肝叶。病变左、右肝叶的发生率大致相等。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间质中有中等量的结缔组织,有时出现间质黏液变,肿瘤中央纤维化常见,有时可出现广泛纤维化。血管腔内偶可见钙化(静脉石)。 3、临床表现 (1)病史与症状体征: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达数年以上。50%-70%的患者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5cm以上)患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主要是上腹不适、发热、嗳气、腹胀、腹痛等。体格检查可触及腹部包块,包块与肝脏相连,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的压缩感,有时可呈分叶状。 (2)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贫血表现。 4、影像学检查 (1)B超: 1)毛细血管瘤:肿瘤常较小,直径1-2cm,多单发,位于肝表面和邻近血管处,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肿瘤多为高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细小圆形小暗区或管状无回声区,边缘可见凹陷,形成网状结构,部分肿瘤边缘为线状高回声,内部为低回声,有时低回声内见细小光点。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较大时呈不规则形,边缘锐利。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呈蜂窝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型肿块周边可见强回声带,巨大者强回声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边界清楚。(2)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或轻度分叶。密度多均匀,肿瘤较大者,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少数中心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大多在60s内,个别在2min内出现边缘增强,部分血管瘤增强病灶可占据肿瘤的大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灶逐渐由边缘向中央扩大,延迟10-15min后,肿瘤变为等病灶或高密度。较大肿瘤中心的更低密度可始终不增强,系瘤内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瘢痕或有坏死所致。(3)MR:T1加权像表现为均匀性低信号或混杂性低信号(内有更低信号区),如有出血,可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像,随着TE的延长,肿瘤信号强度也增高。重度T2加权像肿瘤信号可达到或超过胆囊和脑脊液信号。肿瘤的纤维瘢痕在T1、T2加权及质子密度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4)血管造影:供应肝脏血液的动脉大小、形态及走形多正常。在动脉早期血窦显影,可见多发血管湖,一直持续至静脉期后达30s。一般无增粗、不规则的新生供血动脉存在。血窦显影通常呈环形或“C”形,系肿瘤中央纤维化或血栓、出血所致。有时可见动-静脉瘘。肿瘤较大者,可见血管增多、增粗且受压、移位。 5、介入治疗 (1)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①肿瘤较大,邻近器官受压移位,引起明显压迫症状者;②肿瘤较大,引起肝薄膜紧张导致疼痛者;③肿瘤破裂、出血者;④手术切除前准备;⑤肿瘤虽小,但一般治疗对疼痛效果不佳者。 禁忌证:①单发或多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小于4cm)且趋于稳定、无临床症状者;②病变直径大于8cm或合并有动-静脉瘘者不适于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③有血管造影禁忌证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血管瘤一般多发于婴儿时期或者婴儿刚出生不久。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对人们的身体没有什么伤害,只是对人们的美观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那么,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法:常用的硬化剂有鱼肝油酸钠、无水酒精、平阳霉素等;缺点是时间较长,愈后留下疤痕畸形,必要时须做整形手术修复。 2、放射疗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或深度x光局部放射;缺点是愈后易致局部皮肤萎缩,儿童则影响骨骼发育。液态氮治疗冷冻疗法:只适用于较小的毛细血管瘤;缺点是愈后易留下疤痕硬块,且复发率高。 3、介入栓塞疗法:适用于较大的动、静脉血管瘤;缺点是复发率高,易致正常的组织器官坏死,如肢体缺血坏死,眼球缺血失明。 4、激光疗法:对血管来说,激光作用的色基为氧化血红蛋白。适应证1.鲜红斑痣:面部的治疗效果最好,颈部稍差,上唇和腿部较差 有关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了,希望患者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科学的治疗是最有效的。 5、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是将药物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主要用于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由于很多药物会有副作用,应遵医服用。 6、冷冻治疗:主要是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达到治疗作用。仅适用于较小的表浅的草莓状血管瘤,且效果不是十分可靠,副作用较多。 鼻部血管瘤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血管瘤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程度高。 2、核素锶治疗:核素锶源能出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但是由于锶的有效距离仅有个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疗效观察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51例颌面部血管瘤瘤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观察瘤体消退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38例完全消退,10例大部分消退。少数患者有发热和胃肠道不适,2例因注射过浅或过量造成局部瘢痕。结论: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标签:平阳霉素;血管瘤;疗效;局部注射 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3%~8%,其中近60%发生在头颈、颌面部[1],常常导致颌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本科自2000年起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同时口服泼尼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8月~2010年8月共收治患者51例,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9个月~42岁,平均21岁。单发性血管瘤43例,其中唇部12例,咽部9例,舌部11例,颈部7例,鼻腔3例,上颌窦1例。多发性血管瘤8例,其中颈部、唇部和咽部同时发病1例,咽部和舌部同时发病2例,颈部和舌部同时发病2例,唇部和咽部同时发病3例。血管瘤类型有海绵状血管瘤34例,毛细血管瘤11例,混合性血管瘤6例。瘤体最大面积为2.5 cm×2.5 cm×1.5 cm,最小为0.4 cm×1.0 cm×1.0 cm。均未受任何治疗。根据病史体征,穿刺或病理,全部均明确诊断为血管瘤。 1.2 治疗方法 取国产平阳霉素8 ml,用2~5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再加2%利多卡因1 ml。进针部位常规消毒后,将药液直接注入瘤体内。注射量的多少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的年龄而定,瘤体小者注射到瘤体表面苍白为佳,瘤体大者可分点注射,成人每次剂量不超过8 mg,小儿每次不超过4 mg。注射一次未消退者可间隔15~20 d重复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不能超过40 mg。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泼尼松10 mg每日1次,2周后药物剂量减半,减量后需维持1周,直到每次剂量2.5 mg为止。间隔1个月后可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皮肤表面色泽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瘤体基本消失,皮肤表面色泽接近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治疗后瘤体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消退,需配合其他治疗。无效:注射后瘤体无变化。 2 结果

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血管瘤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方法:一手术治疗外科... 血管瘤没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有些不仅影响美观,不及时控制还会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方法有什么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方法: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法是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管瘤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留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二冷冻治疗 此种方法用于源于20世纪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

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三放射与同位素治疗 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 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性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常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

塞来昔布用于距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塞来昔布用于距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5T16:04:07.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薛松涛汤建林林秀来 [导读]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确诊,全面评估骨折程度和损伤情况。 薛松涛汤建林林秀来 (西藏军区总医院骨一科西藏拉萨 850007) 【摘要】目的探讨塞来昔布用于距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需行距骨颈骨折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应用塞来昔布,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观察指标为术后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和出院时的最大步行距离。结果实验组与观察组比较,其术后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和出院最大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塞来昔布用于距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镇痛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临床使用。 【关键词】塞来昔布距骨颈骨折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74-01 距骨颈骨折在临床较为少见,由于距骨形状的特殊性以及距骨颈血供的分布特点,手术治疗距骨颈骨折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疼痛时间长。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0月对30例行距骨颈骨折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止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30例行距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16~55岁之间,平均(36.5±4.2)岁;车祸伤18例,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4例,扭伤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确诊,全面评估骨折程度和损伤情况。予以硬膜外阻滞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麻醉医师麻醉,手术由同一组骨科医师实施。其中,实验组:术前3d 应用塞来昔布胶囊,2次/d,100mg/次,待术后6h 麻醉清醒进食后继续应用,1 次/d,200mg/次,至术后7d;联合术后常规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3d 后拔出。对照组:术前3d 应用安慰剂,2 次/d,待术后6h 麻醉清醒进食后应用安慰剂,1 次/d,至术后7d。联合术后常规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3d后拔出。 1.3 观察方法: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进行术前3d VAS 评分及术后第1-7d 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最大步行距离。 2 结果 患者在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的最大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距骨颈部分相对较细,承重较为集中,距骨颈骨折严重影响距骨甚至足部的血液供应,进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长时间疼痛,在所有距骨骨折中约占一半左右[1]。因疼痛导致的术后功能锻炼受阻继而引起术后关节活动度小、关节功能不良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已将疼痛作为第五个生命体征[2]。塞来昔布属于COX-2抑制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少,不影响血小板,能降低了出血风险[3-5]。我们发现,术前3d应用塞来昔布,可维持血药浓度,充分发挥其镇痛效果;同时,提前用药,可提高痛阈,在脊髓发生痛觉敏化以前,防止外周疼痛冲动的中枢传递,减轻了术后疼痛。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和出院时的最大步行距离,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应用塞来昔布能有效的发挥超前镇痛的疗效,对于后期康复训练有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富荣.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1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6,8(28):1261-1262. [2] Marni Jackson.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M].Random HouseCanada,2002. [3] 林炎斌,李仁斌,张怡元,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塞来昔布镇痛疗效评估[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1):61-63. [4] Reuben SS,Buvenandran A,Katz B,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n 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 celecoxib administration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mproving clinicaloutcomes[J].Anesth Analg,2008,106(4):1258-1264. [5] Meunier A,Aspenberg P,Good L.Celecoxib does not appear to affect prosthesis fixation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randomized study using radiostereometry in 50 patients[J].ActaOrthop,2009,80(1):46-50.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介入治疗: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mm以内,超过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概述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概述 作者:webmaster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概述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致,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特别是小儿生长迅速的血管瘤以及成人颜面的血管瘤,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以引起严重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平阳霉素是国产新型抗肿瘤抗生素,是平阳链霉素产生的多种博来霉素A组(A5),是一种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对造血功能亦无明显损害的新型抗癌药,抗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其作用原理是药入瘤体后与细胞内DNA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产生游离基,再作用于DNA,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干扰细胞分裂和增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此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可以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而皮肤不遗留瘢痕。本文就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的方法、疗效、护理及不良反应等做个综述。 1.治疗方法平阳霉素注射前全部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作胸透。取平阳霉素4~8mg,用生理盐水或1%利多卡因注射液2~4ml稀释,用药量的多少和稀释浓度与病变的部位、体积大小、病变类型、病人的年龄有关[1]。一般按1~2ml稀释液/cm2瘤体面积注射,表浅血管瘤用药要少,深部(如海绵状、混合性)血管瘤及较大儿童用药量可适当增加,不要一次性给太大剂量,以免出现血管瘤和局部组织坏死。注射后为避免药物快速进入血循环,可用中央空的环形纱布卷压迫病变四周,使药物能在血管瘤内充分发挥作用,时间以半小时为宜[2]。注射1次未痊愈者,可间隔7~15天重复注射,局部组织肿胀消除后,再行第二次注射为宜,一般3~5次一个疗程,用药总量最多不超过64mg。 平阳霉素的注射方法可因血管瘤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颜面部瘤体、眼睑上方瘤体通常较表浅,注意对美容的影响,严格掌握进针角度及药物剂量。一般为0. 5~0.8ml皮内注射、瘤体表面发白即可。慎防药液外渗刺激外周皮肤组织。躯干、四肢瘤体可分次、分层注射,注意对关节功能的影响。会阴部瘤体局部组织疏松、易污染、应采用集中与分散注射。注意局部清洁。囊性瘤体应先抽出囊腔内液体,再缓注入药液,确保药液注入腔内。穿刺中视液体的颜色可对瘤体作初步分类、定性。面积大且较深的瘤体要分期、深浅兼备注射药液[3]。 2.护理注射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小儿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令家长忧心重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解除各种忧虑和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注射治疗前局部皮肤护理:瘤体局部皮肤必须无感染病灶。如果出现皮肤表面溃破、糜烂、渗液、水泡等现象应控制感染后作局部注射治疗[3]。 3.疗效文献报道经过临床实践,认为平阳霉素注射对单纯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最为理想,无后遗症、有效率基本达到90%以上;而对单纯型和混合型的皮肤表现者,则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操作方法,注射后的护理等,否则易发生表皮溃烂,延期愈合,遗留瘢痕等,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激光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4]。 4.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变态反应、肺部毒性反应和皮肤反应等[6]。 4.1 发热为刺激内源性致热原释放的结果。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4%,但局部用药发生发热的概率较低,发生率在10%以内。激素注射可抑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控制的发热反应,并且还可预防的变态反应。因此可在平阳霉素注射前或后注射激素预防发热反应。 4.2 过敏性休克可在第1次用药后发生,亦可在多次用药后发生,可在用药中发生,亦可在用药后数小时至4小时发生。推荐在使用前按说明书上做药敏试验,平阳霉素1mg,生理盐水1ml,2%利多卡因1ml,皮下注射,观察1小时无过敏反应,再足量体内注射。或者局部注射之前至少应作一次药物皮肤划痕试验。因1岁以下患儿部分出现呼吸困难,喘鸣现象,注射时备好氧气,吸痰装置。 4.3 肺毒性急性反应表现为肺水肿,慢性反应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一般出现肺部病变在用药

距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分析

距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6T11:55:58.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刘庆山[导读] 固定期间不宜过早负重,以防距骨塌陷变形,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以X线片为标准,待新骨爬行代替后方可负重。 刘庆山(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民医院 154800)【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167-02 【摘要】目的探讨距骨骨折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法采用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和练功活动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本组58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优38例,良12例,尚可8例。结论结论距骨骨折需要早期积极治疗,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可减少距骨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关键词】距骨骨折临床治疗距骨骨折较少见,约占临床骨折的0.6%,患者多为男性青壮年。距骨表面的75%被覆软骨,分头、颈、体三部,有6个面,其表面无肌肉附着。距骨是足弓的顶,上接胫骨下端,下连跟骨与舟状骨。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从距骨颈前外侧进入的足背动脉关节支;从胫距关节和距骨间韧带所供血运有限,当距骨骨折有移位或距骨脱位后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自2005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收治58例距骨骨折,经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者43岁,最小者16岁,平均26岁。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6例,跌倒扭伤19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均为闭合性骨折。按Hawkins分型,Ⅰ型18例,Ⅱ型24例,Ⅲ型16例。伤后至就医时间1~6天,平均3天。结果58例患者优38例,良12例,尚可8例。 1.2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外伤史,踝下部位肿胀甚剧,有青紫色瘀斑,踝部畸形,不能站立和行走,可于踝前侧或后侧触及向后移位的骨折块,并有功能障碍。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移位、类型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骨折脱位。 2 治疗 无移位的距骨颈骨折、距骨体骨折用超踝关节夹板固定5~6周,有移位的距骨骨折必须予以整复石膏托固定。若手法复位不满意或骨折畸形愈合并创伤性关节炎及缺血坏死者,宜手术治疗。 2.1手法复位 2.1.1单纯距骨颈骨折患肢屈髋90°,助手把住小腿,术者一手握前足使之完全跖屈,另一手握小腿下段后侧向前推,继而使跖屈之足轻度外翻,并再向下、向后推压,另一手之拇指则下移于距骨头前上向后压迫而复位,这样,可使跖骨头与跖骨体两骨折块对合并同时整复距下关节脱位。 2.1.2合并距骨体后脱位应先增加畸形,即将踝关节极度背伸,稍向外翻,以解除载距突与距骨体的交锁,并将距骨体向前上方推压,使之复入踝穴,然后用拇指向前顶住距骨体,稍跖屈踝关节,使两骨折块对合。 2.1.3距骨后唇骨折伴距骨前脱位先将踝关节跖屈内翻,用拇指压住距骨体的前外上方用力向内后方将其推入踝穴。距骨脱位复位后,往往其后唇骨折亦随之复位。新鲜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 2.2固定方法距骨颈骨折整复后,应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在跖屈外翻位8周;距骨后唇骨折伴有距骨前脱位者,应固定在功能位4~6周;若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应固定3个月。距骨骨折,一般应在骨折完全愈合后才可负重行走。 2.3药物治疗距骨颈骨折后,距骨体易发生缺血性坏死,故中、后期应重用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药物,以促进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加强中药熏洗,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2.4练功活动固定期间,应作足、膝关节屈伸锻炼,因骨折一般需3~4个月才能愈合,故在固定期间不宜早期负重。解除固定后应施行局部按摩,配合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活动锻炼,并开始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如施行关节融合术,则扶拐锻炼时间要长些。 3 讨论 距骨骨折多由足部突然强力跖屈或由高处跌下时,踝关节强力背伸外翻或汽车驾驶员刹车时用力过度所致。前者多为距骨后突被跟骨冲击而折断,骨折多为小块骨折,骨折片向后、向上,一般移位不多。后者较常见,按骨折线分为颈部、体部或颈体间骨折。当踝关节强力背伸、外翻时,胫骨下端前缘像凿子一样插入距骨颈、体之间,将距骨劈成前后两段,引起垂直的颈、体骨折。其中尤以颈部骨折多见。远侧骨折块连同跟骨和其他足骨有轻度内翻。体部骨折段可向下、后旋转移位,以致产生轻度跟距关节半脱位,当暴力继续作用,头侧骨段向下旋转,同时向足内侧移位,体侧骨段亦向下旋转,向后移位。如继续背伸,暴力即经距骨向后传达至距骨下后方的韧带。韧带可断裂,断裂后,距骨体乃向后半脱,而跟骨、距骨颈连同足向前上方移位。暴力继续作用,距骨体更向后移,由于跟骨的后关节面斜向后内,距骨体向后移位时发生旋转,其骨折面转向外踝。暴力消失后,因跟腱与周围肌腱的弹性使足跖屈而后缩,跟骨的载距突常钩住距骨体下面之内侧结节,使整个距骨体向外旋转,骨折面朝向外上方,甚至还合并内踝骨折,此时,整个距骨体随之向后移位,脱出踝穴,踝关节受跖屈、内翻暴力还可引起距骨前脱位。 4 预后 因距骨骨折后期血液供应常破坏,易致距骨缺血坏死。固定期间不宜过早负重,以防距骨塌陷变形,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应以X线片为标准,待新骨爬行代替后方可负重。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