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物治疗面部静脉畸形的优点目的:探索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介入治疗面部静脉畸形的应用价值。
方法:利用介入方法将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注入瘤体内,通过透视及摄取平片,观察对面部静脉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后瘤体变化,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经2-6次治疗后均治愈,瘤体消失,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情稳定。
结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可使药液流动缓慢,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面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
标签:平阳霉素面部静脉畸形面部静脉畸形是颜面部血管性病变中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严重影响患者面貌,平阳霉素因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血管瘤和静脉畸形。
治疗方法上多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如发热、局部坏死、过敏性休克、抽搐等。
我们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物治疗面部静脉畸形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和方法所选病例为颈面部、舌体、眶周、颌下、唇部静脉畸形,瘤体最小2.0cm*3.0cm*2.5cm,最大10.0cm*7.0cm*6.5cm。
所有病例均由临床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静脉畸形。
有几例患者曾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治疗效果不明显。
我们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介入治疗面部静脉畸形,所有病例第一次治疗时,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右侧股动脉穿刺,用cobra导管行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DSA,造影剂为欧派克,在明确病变供血动脉后,行选择性插管造影,进一步了解病变范围,有无动静脉瘘,有无与颈内动脉分支沟通的异常交通支。
确定导管选择进入瘤体供血动脉后,先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1-4ml。
然后在x线电视监视下按平阳霉素每公斤0.2-0.3给药。
按体积比1:1加入超液化碘油,混合成乳剂后瘤体内注入,观察有无快速回流现象。
注射完毕拔除导管和导管鞘,术毕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0分钟后加压包扎。
30天后复诊瘤体尚未完全消失者行后续多次治疗,后续治疗在透视下于瘤体局部经皮穿刺注射,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30天,持续治疗直至瘤体消失。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不良反应分析寿柏泉;寿卫东;杨震;张森林;董震【期刊名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08(6)1【摘要】目的:总结平阳霉素(PYM)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PYM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1991年1月-2007年1月间采用PYM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所有病例。
其中190例发生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采用PYM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1685例,发生不良反应190例,其中食欲缺乏68例,发热60例,皮疹23例,过敏性休克1例;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局部坏死性溃疡38例,发生于口腔颌面部12例,躯干10例,四肢16例;36例经抗感染、换药痊愈,2例经皮瓣移植治愈。
结论:注射PYM前先肌注地塞米松,可预防或减少发热和过敏反应。
注射PYM后发生的局部坏死性溃疡,一般均可治愈,但上、下肢等血运较差的皮肤病变,PYM的剂量不宜超过3mg,浓度应在1∶2~1:3(1mg:2ml~1mg:3ml),作放射状注射,可避免因PYM一处聚积而致病变坏死。
【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平阳霉素;血管瘤;脉管畸形;不良反应;休克;坏死性溃疡【作者】寿柏泉;寿卫东;杨震;张森林;董震【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相关文献】1.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疗效观察及护理 [J], 江涛;梁尚争2.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永清;马丽3.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J], 郭忠民;张迪添4.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 [J], 颜光堂;梁尚争5.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J], 刘道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阳霉素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作者:何丽萍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疗效。
方法选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100例,其中血管瘤病灶123处,头面部92处,占74.80%,躯干四肢24处,占19.50%,会阴7处,占5.70%。
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
治愈为52.00%,有效率41.00%,总有效率(治愈和有效率)为93.00%(93/100)。
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患者痛苦小,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平阳霉素;血管瘤;瘤内注射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3%~8%,因此小儿血管瘤应及时积极治疗[1]。
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激光、冷冻、手术,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发现通过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对治疗血管瘤有良好效果,其疗程短,疗效确切,注射后瘤体逐渐萎缩,不发生坏死,不留下瘢痕,外型保存令人满意[2]。
现将我们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100例,经初步观察,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治疗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血管瘤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3月~5岁,共有血管瘤病灶123处,头面部92处,占74.80 %,躯干四肢24处,占19.50%,会阴7处,占5.70%,血管瘤面积最大5 cm×6 cm,最小0.2 cm×0.2 cm。
1.2诊断标准①症状:患处皮肤颜色异常,以红色、鲜红色、紫色、紫红色多见,常被误认为是胎记,多发于婴儿时期,其中混合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多数生长在皮肤的表面,并在皮肤表面透出红色,有的表面能看到曲屈盘张的血管,有些早期血管瘤的症状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的肿块,不痛不痒,误以为是外伤引起的淤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大,畸形血管的管径随之增粗,深度越来越深,治疗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预后就相对越差。
平阳霉素治疗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效果分析赵伟;刘军;宋磊【期刊名称】《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4)006【摘要】目的探索平阳霉素对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76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根据单盲原则分为对照组(n=38)与治疗组(n=38).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n=38)接受平阳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瘤体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瘤体面积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瘤体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阳霉素治疗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338-340)【作者】赵伟;刘军;宋磊【作者单位】51015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整形美容外科;51015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外科;51015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2【相关文献】1.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 [J], 郑家伟;陈传俊;张志愿2.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48例 [J], 赵喜珍;靳一恒;陈娟3.平阳霉素对小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疗效观察 [J], 庄曦4.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 [J], 郑家伟;陈传俊;张志愿5.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315例 [J], 吴卫华;赵艳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海绵状血管瘤32例临床体会易相平【摘要】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血管瘤是口腔科多发病常见病.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形如海绵结构.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唇、颊、舌、颈、口底、眼脸及腮腺等部位.由于有一些发病部位特殊,不能手术治疗或手术不方便.作者自2004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3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1(035)012【总页数】2页(P1121-1122)【作者】易相平【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口腔科,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1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
血管瘤是口腔科多发病常见病。
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形如海绵结构。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唇、颊、舌、颈、口底、眼脸及腮腺等部位。
由于有一些发病部位特殊,不能手术治疗或手术不方便。
作者自2004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3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14例,女18例,年龄2~42岁,平均年龄9岁。
最大瘤结6.4cm×5.8cm,最小0.6cm×0.5cm,平均2.6cm×2.4cm。
发病部位:唇部:8例,占25%;舌部:6例,占18.7%;颊部:4例,占12.5%;眼脸:3例,占9.4%;颌下颈部:6例,占18.7%;腮腺区:5例,占15.6%。
1.2 治疗方法对确诊为口腔颌面颈部海绵状血管瘤后,无其它疾病及系统疾病,无平阳霉素和利多卡因过敏史,作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患者,即可进行平阳霉素治疗。
取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平阳霉素8mg/支,粉剂,用2%利多卡因5mL注射液稀释。
平阳霉素治疗头颈部血管瘤8例报告发表时间:2014-03-03T15:24:13.29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吴承刚[导读] 取国产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用生理盐水2~4 ml稀释,进针部位消毒后,将药液直接注射入瘤体。
吴承刚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 (湖北恩施445000)[中图分类号]R73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2-100-01我科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使用国产平阳霉素治疗头颈部血管瘤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3-45岁。
单发性血管瘤7例,其中下颌2例,咽部2例,鼻旁面部1例,鼻腔2例。
多发性血管瘤1例,咽部和舌部同时发病1例。
瘤体1.0 cm×1.0 cm×0.5 cm~5 cm×3 cm×4 cm大小,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根据病史、体征、穿刺或病检,8例均诊断为血管瘤。
用药前检查血常规,胸透,结果正常,即定为治疗对象。
1.2 治疗方法取国产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用生理盐水2~4 ml稀释,进针部位消毒后,将药液直接注射入瘤体。
部分瘤体先抽出内部血液,压迫瘤体周围组织,阻断血流再注药。
注药量多少可根据病变位置、瘤体大小、患者年龄酌情确定。
瘤体小者注射到瘤体表面变苍白为佳,瘤体大者可分点注射。
本组12例,注射1次2例,2次3例,3次4例,4次2例,5次1例。
每次注药量不超过8 mg。
注射1次未能消退者,每隔5~7 d可重复注射,但总量不超过40 mg。
1.3 疗效标准治愈:注射后瘤体完全消失,表面色泽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注射后瘤体基本消失,表面色泽接近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注射后瘤体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消退,需加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
无效:注射多次后瘤体无变化。
2 结果本组8例治疗后随访1~2年,结果: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
地塞米松、平阳霉素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作用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X)、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瘤内皮细胞(Hemangioma endothelial cell,HEC)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以MTT法检测PYM、DX作用于HEC细胞活性并筛选有效浓度。
以有效浓度的PYM、DX作用于HEC,光镜下观察HEC形态,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
结果:药物作用后,光镜下见HEC发生坏死改变。
MTT检测显示吸光度降低(P<0.05)。
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内皮细胞G1 期细胞比例增多(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G2 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
两种细胞的PI均降低(P<0.05)。
结论:PYM和DX可直接损伤DNA,阻滞细胞周期;PYM可直接杀伤HEC,DX使细胞皱缩成圆形,细胞连接中断,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和中断血管的连续性。
相比较,PYM对HEC的抑制作用较强。
标签:血管瘤;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1],主要有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局部注射、口服干扰素、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放射治疗等,但各有其局限性。
目前,对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血管瘤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临床疗效观察和少数细胞水平的研究,其中研究所选细胞均为正常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是不同的,因此其研究针对性强。
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HEC,将目前临床常用的PYM和DX进行干预实验,以期观测这两种药物的药效及作用机制,为下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研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笔者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整形外科2009年10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18例皮肤血管瘤(原称草莓状血管瘤)组织,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40天~8岁,平均为1岁2个月。
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在治疗小儿血管瘤中的应用。
方法将该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500例小儿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平阳霉素,注入血管瘤体内。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6.0%,其中海绵状血管瘤痊愈率最高,其次为囊状淋巴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红斑痣疗效最差;500例患儿发热发生率10.6%,恶心发生率7.6%,感染发生率6.2%,另有4例颊粘膜血管瘤出现粘膜坏死。
所有患儿均未发现过敏、肺炎样反应及肺纤维化,无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结论平阳霉素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肯定、疗程短、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加以推广。
标签:盐酸平阳霉素;血管瘤;小儿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3%-8%[1],大多数血管瘤都是在出生时就存在,并伴随着小儿生长逐渐增大的。
虽然小儿血管瘤有一定的自行退化率,但部分持续发展的瘤体会出现感染、溃疡等并发症,对小儿健康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2]。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已有多年的临床使用史,为探讨平阳霉素在治疗小儿血管瘤中的应用,该研究对2008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的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500例患者均为该院收治小儿血管瘤病例,男性282例,女性218例。
年龄1~13岁;发病于出生后当天至4.1岁;血管瘤分布:头皮160例,面部138例,颈部82例,四肢78例,躯干72例。
血管瘤类型:草莓状血管瘤180例,混合型血管瘤96例,海绵状血管瘤92例,囊状淋巴管瘤66例,红斑痣66例。
瘤体面积最小1 cm×0.4 cm×0.2 cm,最大3 cm×2 cm×0.4 cm。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在治疗前进行血常规检查、胸透、常规体检、平阳霉素试验,结果显示正常。
治疗前一次性肌注地塞米松0.5~5 mg,用75%酒精局部消毒。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41例临床观察血管瘤常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较常见。
我科从2005年3月到2010年3月采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4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者39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14.5岁。
血管瘤范围最大6cm*5.5cmcm,最小1.5cm*0.8cm,平均为3.5cm*2.3cm,部位,颊部12例,唇部10例,口底部9例,舌部7例,软腭部3例。
1.2治疗方法。
①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和无菌注射器穿刺检查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②确诊后作胸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
结果正常即可经行治疗。
对注射次数多,用药最大者注意观察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变化;③每次治疗用平阳霉素8gm加地塞米松5gm,2%利多卡因5ml共同溶解后备用,对于范围局限位置较浅的血管瘤可在瘤腔周围加压,阻断瘤腔的血液供给,对于范围较大或位置较深的血管瘤可在局麻下行瘤腔周围荷包封扎,已暂时阻断血液供给。
每次注射尽可能抽尽瘤腔内血液,进行多点注射,直到瘤腔充盈。
④每7-10天重复治疗一次,直到瘤体消失,本组病例注射最少2次,最多6次。
上述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评估疗效。
本组最大用药量48mg,最小药量8mg,平均药量21.5mg。
1.3 疗效标准①治愈:经治疗后瘤体消失,局部皮肤粘膜颜色正常,无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体位移动实验阴性,随访一年无复发。
②显效:瘤体缩小60%以上,体位实验时间延长,颌面部畸形明显减小。
③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各体征无明显改变。
2 结果本组41例,治愈36例,占87.8%,好转5例,占12.2%;总有效率为100%。
不良反应: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和溃疡。
本组病人有5例出现低热反应及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无溃疡发生;低热病人2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平阳霉素在如今的医学中应用非常地广泛,它最初是在我国浙江省的放线菌中培养出来的,是一种白色疏松状固体的可用于抗肿瘤的抗生素,它不仅可以治疗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鼻息肉等恶性疾病,而且在治疗血管瘤方面效果显著,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平阳霉素平阳霉素是从我国浙江平阳县土壤中的放线菌(Streptomycespingyangensisn.sp)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抗生素。
经研究与国外的博来霉素(Bleomycin)成分相近。
两者比较,搏来霉素为多组分的复合药,主要成分为A2;平阳霉素则为单一的A5。
实践证明本品对鳞癌有较好疗效,而肺毒性相对较低。
本品与博来霉素的作用相近,主要抑制胸腺嘧啶核甙参入DNA,与DNA结合使之破坏。
另外它也能使DNA单链断裂,并释放出部分游离核碱,可能因此破坏DNA模版,阻止DNA的复制。
★二、适应症状头颈部各部位鳞状上皮癌,皮肤癌,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阴茎癌,外阴癌,肝癌恶性淋巴肉瘤,坏死肉芽肿血管瘤,淋巴管瘤,鼻息肉,翼状胬肉性病尖锐湿疣以及牛皮癣,白癜风、扁平疣等。
★三、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原理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生成性疾病,不被控制的血管生成是其增殖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血管内皮过度增殖,有明显增生期和退化期。
研究发现,caspase-3参与了血管瘤由增殖期转变为消退期的病理发生过程,caspase-3的活化诱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可能是血管瘤自发消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诱导和调控内皮细胞的增殖,对血管瘤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抑制和阻断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加速肿瘤退化,将有助于血管瘤的治疗。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来霉素类,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在小儿血管瘤的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毒性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影响小,较适合于小儿应用。
其治疗血管瘤的机理是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可破坏血窦内皮,促使血管瘤消退。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3%~8%。
虽然小儿血管瘤有一定的自然消退率,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血管瘤持续发展,引起许多并发症。
根据临床观察,血管瘤多见于女性,多数在出生后第1~4周出现,80%为单发,20%为多发,以头面部最多,约占60%以上。
血管瘤在患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内生长迅速,以后逐渐变慢。
另一种与血管瘤表现相似的病变为血管畸形,属于发育畸形而不是真性肿瘤。
此种畸形绝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出现,随患儿生长逐渐长大,并终身持续生长,可合并骨骼变形、肥大或破坏等改变。
尽管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对有并发症或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瘤,例如颌面、唇、舌、鼻尖、眼睑等部位,由于影响美观和功能,应及时进行积极治疗。
对于血管畸形,则应尽早治疗,不能等待观察。
目前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够满意。
近年来发现,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平阳星),对某些血管瘤或畸形有良好效果。
其疗程短,疗效确切,注射后瘤体逐渐萎缩,不发生坏死,不留瘢痕,外形保存令人满意,特别适合于五官、颜面等特殊部位中小型血管瘤或畸形的治疗。
一般来说,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具有幼稚胚胎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
注射方法为平阳霉素8mg,用注射盐水稀释,用4号半皮试针从瘤体周边注药,至瘤体表面稍变苍白为止。
每次用药量不宜过多。
对低流速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药物浓度要高,穿刺瘤体抽出鲜血后注药。
由于瘤体内血流交换缓慢,药物注入瘤体后易积聚在局部,高浓度的平阳霉素可破坏瘤体内皮细胞,使肿瘤萎缩、消退。
瘤内注射平阳霉素一般用药量少,药物全身吸收少且缓慢,不良反应很少,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对于颜面部中小型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不失为目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除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以外,平阳霉素对淋巴管瘤也有良好治疗效果,尤其对囊性淋巴管瘤,可达到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