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82.57 KB
- 文档页数: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我国政府已先后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是措施之一。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和处置的不良资产的实践来看,主要通过债转股、贷款再出售、债务重组等方式,但是这些传统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首先不良资产的处置主体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它本身就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成立的,它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面临着内部治理的问题;其次,这些处置方式均是针对不良资产解决不良资产,没有消除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即目前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不良资产大量存在所导致的现金流不足。
而资产证券化却有着传统方式不具有的优势,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可预见未来收入的资产按照某种共同特征汇集在一起,并将之“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并由该机构负责发行可流通的有固定收入的证券以募集资本,从而实现发起人的破产风险与投资者相隔离的经济目的的一种债权证券化的融资行为。
因此,证券化手段应当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路径之一,然而在架构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具体法律制度之前,对于其中若干法律问题必定要先行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制度。
一、资产管理公司法律问题分析目前,我国把剥离不良资产的重任交给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接受银行不良资产的职能,我国目前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在四大商业银行主导下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性质应当属于国有独资公司。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建的模式、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一)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模式资产机构的作用根据其具体机构设置的不同和目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但根据各国实践总体来说,资产管理机构至少应当承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储存放置的场所的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一些金融手段来处理这些不良资产,增加这些资产的流动性,使其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不良资产证券化指资产所有者通过组合打包,将资产池中流动性较差的部分以证券化的方式使其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处置效率。
各国在依靠市场力量处置不良资产时,探索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多种途径,美国“RTC模式”依托于专业化特殊服务商形成“不良隔离”,日本与韩国构建完善法律制度保障规范业务发展,意大利则对优先级债券引入政府担保。
一、各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借鉴(一)美国:专业化特殊服务商是资产证券化顺利运作的根本保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家。
1989年,为解决储贷机构信用危机问题,美国国会向重组信托公司注资500亿美元,由其接管所有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并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
RTC将所接管的不良资产组成资产池,以现金或互换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住房抵押贷款直接出售给房地美和房利美。
美国“RTC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是引入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商,在承担基础服务外,还通过构造具有不同“风险一收益”特征的支持证券组合和多层次证券化,将从发行人转让出的资产保持正常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状态。
二是采用偿债保障比率法(DSCR,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确定发行额度。
该比率用于衡量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池“预计年度现金流量”和发行证券“年本息支出”的相对大小,DSCR越大,说明证券持有人的本息收益保障越高,而DSCR的取值范围和评级等级挂钩。
这种基于“信用评级—偿债保障”关系的计算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内部增信手段,可以保障不良贷款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采用“优先级-次级”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
RTC在设计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层级时,采用“优先级-次级”的双层结构,在本息支付方式上,采取延期支付计划序列支付方式,次级档证券由发起机构留存,更好地保障了优先级档次证券投资人的利益,通过内部增信的方式解决了证券评级的问题,这种双层结构设计成为通用的产品设计标准。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及运作对策分析作者:王克勤来源:《中国市场》2021年第24期[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也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以往,对于不良资产,多采用债务重组、清收、核销、打包处理等方式,这些方式效率低、耗时长、不彻底。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领域处置方法的创新,是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基础发行的资产证券,是快速、批量处理不良资产的重要方法。
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原因及资产证券化运作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DOI]10.13939/ki.zgsc.2021.24.043作为资金融通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肩负推动社会发展及资金配置的双重责任。
因此,确保商业银行良性、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
[1]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其运行的根本。
如何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稳定其发展是金融业的重要任务。
资产证券化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新方法,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起步较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运作还有待完善。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有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社会融资达192584亿元人民币,其中156712亿元人民币为社会贷款融资,占81%。
[2]银行将贷款按质量分为正常、关注、可疑和损失,后三者被视为不良贷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如下所述。
1.1 不良贷款率仍处于上升趋势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良贷款也处于高居不下的状态。
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2014年及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速高达42.3%及51.2%。
2016年出现下降,但2017年同比增长12.8%,2018年相比2017年同期增长21.66%。
[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上升趋势。
1.2 三无贷款占比大从我国商业银行报表中可以看出,贷款抵押率、保证率上升,信用贷款减少,但真正具备较强变现能力的如商品房、商铺、存单等质押的比较少。
不良资产证券化评级思路2月25日,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将自2008年以来首度启动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额度500亿元人民币。
第一期证券化产品最早将于今年上半年发行。
知情人士表示,中国银行新试点启动后的首期产品正等待银监会批复。
商业银行不良率不断逼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
同时关注类贷款的节节攀升也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较大压力。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良贷款证券化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更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的转让不良贷款的渠道和手段。
不良贷款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其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Loan,NPL)转让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V),由该SPV以不良贷款资产池为抵押,以资产池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来源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
一、市场现状概览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疲软及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
截至2015年3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63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54.69%,创下近10年内新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9%,不良率不断逼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
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余额也在节节攀升。
截至2015年3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8,130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47.22%,关注类贷款相对于正常类贷款更容易向次级、可疑、损失等不良贷款迁移,因而关注类贷款的增长也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较大压力。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隐患。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处置不良贷款手段主要包括正常催收、资产变现、债务重组和债券转让等方式。
这些方式各有其优劣势,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良贷款证券化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更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的转让不良贷款的渠道和手段。
不良贷款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回收资产的贷款本金,将大量不良贷款以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众多投资者中的债券,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更有利于分散银行业整体的金融风险。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与对策【摘要】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状态经营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目前国际上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有:折价出售、不良资产剥离、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资产证券化。
通过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对于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与融合,拓宽金融调控空间、扩大投资者选择范围、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的问题,最后共同探讨我国推行商业银行不良产证券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1 资产证券化研究文献综述1.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比较早。
在理论研究方面,Arrow和Debreu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严密的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各种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已经从产品设计进入到了风险预测,产品定价和证券化资产组合管理的研究阶段。
GreenBaum和Thacker(1987)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模型,预测银行将把优质资产证券化,保留不良资产,同时提出银行税务管制的增加导致了证券化的兴起。
Henderson(1988)提出证券化将融资过程分解,将融资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分散,并由能够冲抵和管理这些风险的机构承担,这样就有助于降低系统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Morris(1990)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重点阐述了资产证券化三大基本原理即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
Carlstrom(1993)综述了证券化的动因,从微观层次上来看,是来自证券化参与各方的利益驱动以及政府的金融监管和推动;从宏观层次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它提高了经济中资产运营的分配效率和操作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对策作者:韦艳群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1期[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
文章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行性,剖析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环节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作者简介]韦艳群,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资学,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1-0020-03一、引言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其所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其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具有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该机构以这项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入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
资产证券化由于其具有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资产的特殊功效,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提高金融资产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采用并发展完善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
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已覆盖企业应收账款、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消费品分期付款等多种具有未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已发展成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