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歌情韵来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读诗词之韵悟诗词情理作者:魏莉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9年第10期古诗词,中国文学宝库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其精湛的语言,唯美的画面,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荡涤着人们的心灵,并给人美的享受让人们爱不释口。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带领学生沉醉于诗词之中,引领他们走进诗歌的王国,让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读诗词之“韵”“读中华诗词,寻文化根基。
”可见诵读是学习诗词文化的根本。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学生,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诵读。
要想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法指导。
1.正确断句,读出诗词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词时,如若老师逐句讲解,学生们则会对其失去兴趣。
解决字词拦路虎后用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诵读中大多数学生不会停顿、不会换气,此刻教师教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学生们有法可依就能读出诗词的本真。
如教学高鼎的《村居》一诗,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我标出让学生一目了然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告诉学生,画单斜线的地方需要停顿,在双斜线的地方表示要换一口气;同时每行最后三个字音适当延长一些,这样读得顺畅、听得舒畅。
学生们在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同位协作,反复练习朗读,再互相鼓励欣赏,提出建议,渐渐地掌握了诗词断句的方法,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
2.教师示范,读出诗词韵味教师是学生遨游书海的指明灯,是学生们学习和成长的一面镜子。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意境抓住关键词,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如教学李白的《秋浦歌》时,学生虽然能熟练地断句,读出诗歌最基本的节奏,但缺少了几分韵味。
此刻,我给学生初步讲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让学生耳、脑、口、眼并用感受老师诵读时哪些词语加重了读音、延长了声调。
读韵寻眼体境悟情诗歌,是诗人与读者心灵的交流。
而诗歌之美,就在于它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使得读者能在诗歌中悟出自己独特的境界与情感。
读韵寻眼体境悟情,便是诗歌艺术的一种入门技巧。
其通过对韵、眼、体以及境、情等要素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常常会被诗歌中的韵旋律所吸引。
诗歌的韵是指前后音节相同的文字,如“风”与“空”、“涛”与“潮”等,通过这些韵,诗歌便能给人带来一种特定的节奏感和乐感。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江雪》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是韵感十足的佳作。
通过读诗听韵,不仅能体验到诗歌的美妙旋律,更能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情感体验,进入诗人心灵的境界。
在读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诗歌的“眼”感受。
眼感,是指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如《琵琶行》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江雪》中的“白居易赤壁怀古”等。
这些眼感画面,往往会勾起读者内心的遐想,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美感。
有时候,一些简单的形象描述也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如《登高》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个简单的字眼却勾起了读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除了韵感和眼感,诗歌的“体”也是诗歌之美的重要体现形式。
诗歌体,是指诗歌的诗体形式,如五言、七言等。
不同的诗体形式,其和谐美也不尽相同。
例如五言诗的节奏感强,用词简洁明了,而七言诗则更多地强调平仄韵律,向读者展现出一种旋律悠扬的韵味。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五言古诗,其简洁、平和的提笔和韵味,烘托出了一种淡泊明志之情。
除了对韵、眼、体的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诗中寻找出自己的诗意境界和情感共鸣。
诗歌之美,就在于其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帮助我们寻找到与诗人共存的境界,进而悟出自己独特的情感。
当我们读完了《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心中顿时浮现出了诗人孤独却坚毅的内心,忍不住莞尔一笑。
161中学教育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开阔审美视野,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技巧,进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读”是赏析诗歌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多样的“读”中,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再现其优美的意境,感受其鲜明的形象,体味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那么,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诵读法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核心内容?一、素读中整体把握诗意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不设置任何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以求得学生自我意识的建构。
而在教学中,素读则体现了这种原生与无序的状态,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展,是生动丰富的自主感知过程。
素读,即指不追求深度理解诗歌内容,心无旁骛毫无功利地反复诵读,以至熟烂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强化记忆学习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运用素读技巧,借助现有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感知诗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例如课前素读《登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率性地朗读,自主地运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来体味诗韵,感知诗意。
在素读中,可以初步感受诗歌空旷寂寥、苍凉雄浑的意境及低沉悲凉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进而感受其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表现欲强,大多数同学竟然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
“我口读我心,我心由文生”,通过素读来传情达意,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启了其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品读诗歌夯实了基础。
二、吟诵中感受诗歌的美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开始的。
”它是一种传统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就是拉长了调子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声调有节奏地读。
吟诵的基本要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入短韵长。
课堂引导学生吟诵时,要根据诗歌自身的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读出诗歌的意韵美、情境美和深刻的内涵美,很难与诗人情感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
浅谈古今诗词的情韵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诗词中形象、理解诗词的内容,感悟诗词的意蕴?笔者认为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然而目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背诵的准确性,诗词理解的时效性,课堂诵读不充分,教师一味地对古诗词文本深度解读,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古诗词诵读的热情和投入,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大量的意境优美、辞藻华贵的古诗文名篇,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感人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妙的画面。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音读、意读和美读,在读中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共鸣,体味到其中深长的意蕴,逐步去理解诗词的丰富内涵,体会诗词传达的情感。
从而引领学生漫步于诗词之中,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去体会诗人的思绪和情感,让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一、诵读是感悟古诗词情韵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
随着初中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古诗词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教材所选古诗词,大都情感真挚,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结构跳跃、感情凝练、意境深邃,读来琅琅上口,是最适于诵读的文体。
诵读这种鉴赏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在审美中想象、联想,再把领悟到的意境之美用声音、情感传达出来,给予古诗词以新的生命。
而要做到真正明了、透彻地理解与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地吟咏、诵读、美读以达到顿悟。
同时,又由于古诗词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隐蔽性,以及审美主体在解读中的差异性,这些决定了古诗词在教学中不宜作过多的精确分析,而采用诵读,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刺激和诱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就可达到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把领悟到的意境之美用声音、情感传达出来,给予诗词新生命。
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古诗词作品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探索诗词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学会了解人类丰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是感悟古诗词情韵的重要方式。
诵读体悟中触摸词的情韵新课程标准提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词中的情,充分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造能力,不断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古诗词中浓郁的美,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呢?下面,笔者结合陆少玉老师执教的苏教版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陆老师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在诵读体悟中触摸词的情韵的一读,诗味俱出,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
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陆老师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
这里的“读”意在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
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章法井然,技法娴熟,水到渠成。
①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读题。
②读准读通读顺畅。
在读准读通读顺畅上要求明确。
如对生字反复认读,对多音字在语境中比较辨析。
如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汇报(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bāo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这个字请注意,它一般有两个读音,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生:剥。
诗歌朗诵会体会语言韵律与情感表达在生活的喧嚣与忙碌中,我们常常渴望能有那么一刻,让心灵沉浸在诗意的海洋,感受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而诗歌朗诵会,恰如一场心灵的盛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语言韵律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当一首首诗歌在朗诵者饱含深情的演绎下响起,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节奏,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新大门。
在诗歌朗诵会的现场,最先冲击我们感官的便是那优美的语言韵律。
韵律就像是诗歌的骨架,支撑起整首诗的结构和节奏。
平仄相间、押韵呼应,让诗句在诵读时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比如,古诗中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格律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简单的十四个字,通过平仄的巧妙搭配,仿佛能让人听到黄鹂清脆的啼叫,看到白鹭优雅的身姿。
而现代诗歌在韵律的运用上则更加自由灵活,但依然有着内在的节奏和旋律。
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舒缓的节奏,如同轻柔的晚风,拂过我们的心田。
然而,诗歌的魅力远不止于韵律。
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能够直抵人心。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结晶,或喜悦,或悲伤,或激昂,或沉思。
在朗诵者的声音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情感的流淌。
当听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种对祖国大地的挚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如同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
而舒婷的《致橡树》,则以坚定而温柔的笔触,抒发了女性对独立平等爱情的向往,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力量。
一场成功的诗歌朗诵会,朗诵者的表现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要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其传递给观众。
优秀的朗诵者能够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语气的变化,将诗歌中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读出诗歌情韵来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5-0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古典诗歌也因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隔阂,而让学生因读不懂而畏之如虎。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古典诗歌?多数教师用的是传统诗歌教学常用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必须改变诗词教学的状况,使课本中的诗成为学生心中的诗。
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领会诗歌的意境。
笔者认为读诗要做到以下几点:1 读出信息诗歌先从头至尾通读一遍,理出其基本信息,包括:(1)标题信息因为如诗歌的类型,可以推断大致情感。
(2)作者的信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物身份。
所处流派政治立场风格信息。
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
当然,这些需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诗歌内容信息,这是诗歌内容主体。
也是读诗的关键落脚点。
(4)诗歌的注释信息。
诗歌的注解尤其是考试中的更是不可不关注的地方。
2 读出形象诗人创作,有感而发,又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人在诗中创造形象,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形象。
另一种则是诗人创作出的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此类诗歌多为咏怀诗。
如李白诗《月下独酌》,可见虽孤独而又洒脱的诗人形象。
又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年老多病,漂泊无依清瘦孤苦的老人形象。
(2)诗人创造的形象。
诗人创造的形象,主要可分为人物与事物。
人物形象多为怀古类诗歌。
诗人创造古人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古人形象大致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同病相怜型。
即古人与诗人都有着某种不得志的相似性,如杜甫诗《咏怀古迹》咏王昭君。
借王昭君不得君王赏识,表达自己不被任用。
另一种是对比失落型。
即古人形象光彩照人功业卓显贵人相助,而诗人自己则报国无门,一事无成无人赏识。
探索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韵律美吸引了无数读者和创作者。
诗歌并非只是一种文字的排列,而是通过对押韵、节奏和音质的运用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诗歌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
首先,押韵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
通过把诗句中的音节或音韵进行协调的排列,可以创造出优美的韵律感。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运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押韵手法,使得诗句听起来更加流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押韵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还让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能够更加享受其中的韵律美。
其次,诗歌的节奏也是体现韵律美的重要因素。
诗歌中的节奏一方面取决于诗句的长短和音节的重音,另一方面取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运用了平仄和声调的变化,创造出了动听的节奏感,让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诗句的美感,还能够从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诗歌的节奏可以使读者更加沉浸于作品中,享受语言的韵律美带来的愉悦。
除了押韵和节奏,诗歌中的音质也是构建韵律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质指的是诗句中的音调、声音的力度和音色等。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质,诗歌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当我们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感受到诗句中的音质变化,有时柔和缓慢,有时激昂高亢,这种变化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诗歌的韵律美不仅来自于对语言的感知,还需要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共同创造。
每个人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主观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同一首诗歌中体会到不同的韵律美。
正因为如此,诗歌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弦。
总结起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押韵、节奏和音质等手法,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通过艺术的运用,将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不仅享受到了语言的美感,更能够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欣赏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欣赏: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押韵和节奏来表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诗歌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提升我们的情感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欣赏诗歌,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一、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韵律之美。
诗人通过运用特定的押韵和节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当我们欣赏诗歌时,应该关注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音的和谐性。
我们可以大声朗读诗歌,感受每个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诗句的意象之美诗歌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意象。
诗人通过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和形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场景。
当我们读诗时,要注意诗句中隐藏的意象,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的情感体验。
三、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之地,通过诗歌,诗人可以将内心的喜怒哀乐倾诉出来。
当我们阅读诗歌时,要试着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感受他们所表达的情感。
我们可以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有何特点和变化,并试着从中挖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背景与语境的理解除了注意诗歌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还需要关注诗歌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诗歌的意义,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诗歌与个人经历的联系诗歌不仅仅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工具,它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桥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历,当我们读诗时,我们可以将诗歌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尝试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共鸣点。
通过与诗歌的共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结语诗歌是一种独特且美妙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押韵和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当我们欣赏诗歌时,应该从韵律之美、意象之美、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背景与个人经历等方面来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读出诗歌情韵来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古典诗歌也因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隔阂,而让学生因读不懂而畏之如虎。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古典诗歌?多数教师用的是传统诗歌教学常用的以分析代替体验的方法,这样的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之外,难以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必须改变诗词教学的状况,使课本中的诗成为学生心中的诗。
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领会诗歌的意境。
笔者认为读诗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读出信息
诗歌先从头至尾通读一遍,理出其基本信息,包括:(1)标题信息因为如诗歌的类型,可以推断大致情感。
(2)作者的信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物身份。
所处流派政治立场风格信息。
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
当然,这些需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诗歌内容信息,这是诗歌内容主体。
也是读诗的关键落脚点。
(4)诗歌的注释信息。
诗歌的注解尤其是考试中的更是不可不关注的地方。
2 读出形象
诗人创作,有感而发,又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人在诗中创造形象,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形象。
另一种则是诗人创作出的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此类诗歌多为咏怀诗。
如李白诗《月下独酌》,可见虽孤独而又洒脱的诗人形象。
又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年老多病,漂泊无依清瘦孤苦的老人形象。
(2)诗人创造的形象。
诗人创造的形象,主要可分为人物与事物。
人物形象多为怀古类诗歌。
诗人创造古人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古人形象大致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同病相怜型。
即古人与诗人都有着某种不得志的相似性,如杜甫诗《咏怀古迹》咏王昭君。
借王昭君不得君王赏识,表达自己不被任用。
另一种是对比失落型。
即古人形象光彩照人功业卓显贵人相助,而诗人自己则报国无门,一事无成无人赏识。
3 读出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读出诗歌情感是理解诗的核心。
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之所在。
3.1追溯“情”缘
唐代诗人以为“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3.2辨识“情”物。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为人所共识的内涵。
3.3品味“情”境
所谓的“情”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圆融,是外物与内情的合一。
“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
3.4体悟“情”韵
这里说的“情”韵,是指隐伏在诗中的深层次的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 读出艺术技巧
如果说情感是写什么,那么,艺术技巧则是怎么写的。
诗歌艺术技巧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体会诗人技巧之高妙,是我们学诗歌的要的之一。
5 读出作者情感
读诗是与古人交流的过程,古人虽已没,但其文在。
虽千载之后,后人犹可以从其遗留的诗文中想见其面。
《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琴的故事就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读出作者,我们才能想见其为人,才能与古人交流。
6 读出自己情感
读古人诗,目的在于完善自我,故读诗既要入乎其内,领略诗歌风貌情感,又要出乎其外,品鉴诗歌,品诗歌,得失优劣。
可以论诗人心胸境界。
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读才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魅力呢?
读古典诗歌之法当用朗读、诵读、品读涵泳法,尤其是吟诵法更是读古诗最佳的方法,限于篇幅,不在一一缀叙。
7 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7.1突出古诗的音乐美
课本所选诗词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要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泛读,朗读把握情感。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7.2再现古诗的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在“读”上下工夫,力求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捕捉诗篇中属于这首诗的独特形象,与诗人的心灵相通,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不难想象,这是“第一意境”,但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要进一步想象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彼火此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古今对比鲜明强烈,有借怀古而伤今之意。
这是诗中所蕴涵的内容,为“第二意境”,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到的,应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
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缘于此。
真正的鉴赏,既要在作品中发现诗人的深层心理,又要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灵魂完全沉浸到作品的艺术境界里,达到对作品内容超出表面意义的理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想象和联想。
“入境”地去读,要透过表面的辞藻,还原出深层的意象,抓住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追求整体意境美的目的。
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7.3展现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意境的深远、形象、生动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的。
因此,诗歌教学中语言鉴赏是重要的一环。
如《沁园春.长沙》中一个“竟”字把万事万物那种竟相过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描绘出来。
故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法。
词语的锤炼,表现在用最准确、最生动的字词来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
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
诗词鉴赏是一个由里及外,由浅入深,由粗渐精的深邃过程。
在诵读中,我们感受到诗歌的朴素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空灵之美、逼真之美;在赏析中,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爱情之美、友情之美、亲情之美、坚守理想信念的伟大人格之美、为国家利益甘愿舍弃一切的爱国精神之美等等。
诗词以丰富的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中国诗歌的艺术韵味,通过诗词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