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天旋地转的颈性眩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JIANKANG YANGSHENG │健康养生│头晕文黄旭君脑袋昏昏沉沉,感觉天旋地转、头晕脑涨,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是颈椎的问题。
“头晕都怪颈椎,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医生指出,由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事实上占真正病因不到1%。
患者主诉的头晕让医生感到“头晕”“觉得头晕”是很多患者会跟医生主诉的症状,但事实上,如何描述“晕”却是有很多讲究的,如果只是笼统地讲“晕”,往往让医生难以判断。
根据症状,晕可以分成以下3类。
头晕患者自身摇晃不稳为主要症状,在行动的状态下会加重。
患者会不愿意睁眼,但看东西的时候不会有旋转感;可以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可伴随恶心,但不伴随呕吐。
眩晕这是一种运动性幻觉,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呈旋转、升降、直线运动、倾斜、头重脚轻等感觉。
与头晕类似,眩晕的患者也会不敢睁眼,但不同的是,眩晕患者看东西还会出现视物旋转的天旋地转感;往往有眼震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物体向眼震的慢相方向旋转;还会有明显的恶心,发作时伴随呕吐。
头昏患者会以头脑不清晰感为主症,头沉重,伴随头痛,但不伴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不受视觉和听觉的影响;可能有轻度恶心,自律神经症状较多。
在与医生诉说病情时,患者说得越详细,医生越能准确鉴别病情。
颈椎增生+头晕≠颈性眩晕很多人患了头晕,第一时间就会认为是颈椎病造成的,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误会了颈椎病。
晕是众多复杂的眩晕性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症状,其发病率非常高,居门诊患者常见症状的第二位。
其中,中重度头晕占30%,眩晕占25%。
晕与颈椎的关系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密切。
造成晕的病因,与神经内科相关的约20%,与耳鼻喉科相关的约15%,与内科相关的5%,与骨科相关的10%~20%。
病因可能是耳石症,可能是梅尼埃病,可能是前庭神经炎,也可能是突聋性眩晕、偏头痛、焦虑障碍等。
总而言之,颈椎增生+头晕≠颈性眩晕,简单地把晕与颈椎病联系起来,是一种常见的误区,有可能会耽误治疗。
如何应对各种“晕坨坨”医生表示,根据临床总结,前庭周围性眩晕占比最高,为30%~50%;前庭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性或全身性疾病占15%~20%;其他不明原因占15%~20%。
颈性眩晕按三穴位
颈性眩晕多发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现在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颈性眩晕患者一般伴有颈肩部不适,如颈肩酸痛、肌肉紧张,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天旋地转”之感,严重的还会恶心、呕吐。
推荐一套调治颈性眩晕的方法,效果不错。
点揉内关穴:两侧的内关穴(位于腕部横纹处向内臂方向量3横指处,两条大筋之间)各点按1~3分钟,可有效缓解因颈性眩晕引起的恶心、心慌等症状,镇静安神。
点揉风府穴(脖子向下低,找到颈部与脖子的连接处的正中位置),点揉3分钟。
风池穴:顺着风府穴向两边旁开两横指的凹陷处即为风池穴,再点揉3分钟。
周泉/文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产儿的免疫力,成为早期干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无早产儿之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为“胎弱”“胎怯”范畴。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多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化源不充、精血亏虚等!7];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故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肾;辨证为先天脾肾不足,故治疗从健脾益肾入手+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是利用药物经皮吸收作用于穴位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旳。
笔者采用健脾益肾穴位贴敷疗法,药用白术,入脾、胃经,健脾益气,是补益脾胃之要药;菟丝子入肾、脾、肝经,补肝肾,益精髓,为补肾、肝、脾3经之要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升白细胞的作用,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高UG水平!9];菟丝子具有抗病毒、抗炎的作用,可增强T细胞、B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功能!10]。
脾俞穴为脾经之原穴,乃脾脏脏腑元气输注之处;肾俞为肾经之原穴,是肾脏脏腑元气输注之处。
“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药穴结合,后天得先天滋养则生生不息,先天得后天培补则化生不穷,两者共同发挥健脾益肾的作用+UG、IgM、UA均为评估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IgG、UM、UA 水平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健脾益肾穴位贴敷疗法能显著提高早产儿血清IgG、UM、IgA水平,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在早期干预过程中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而早产儿又兼具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易失宜的特点,更易发生医院内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早儿医院染明,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在早期干预过程中采用健脾益肾穴位贴敷疗法可滋养先天,培补后天,增强免疫力+综上所述,健脾益肾穴位贴敷疗法能增强早产儿机,医院染,在儿中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参考文献:[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管理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 (3%:188-191.[2]刘振寰•儿童脑发育早期干预训练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13.[3]仇黎丽,胡娅莉•早产的脑神经保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6%:428-431.[4]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二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 8%:858-863.[5]马力,温晓红,杨海波,等•影响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6%:471-475. [6]ALICIA S,ORTAN J L.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coordination disorder in children born preterm[J].Seminars in 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2013,19(2%:84-89.[7]陈丽亚.136例低出生体重儿中西医病因病机分析[D].京:京中医大学,2014:1-51.[8]王艳宏,王锐,管庆霞,等•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906-1908.[9]孙文平,李发胜,陈晨,等•白术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0%:881-883. [10]顾立刚,叶敏,阎玉凝,等•菟丝子金丝桃昔体内外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8(11%:42-44.收稿日期:2020-11-08;修回日期:2021-02-25(编辑颜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5-0042-04•临床研究・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郑玉珍(社旗县人民医院,河南社旗473300)摘要目的:观察定眩止晕舒颈汤联合针剌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社旗县人民医2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
头突然天旋地转的晕动不了了(天旋地转地晕这种病)我的天哪梅尼埃病过去曾经被大多数人俗称为“美尼尔综合症”。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
1938年Hallpike和Cairns报告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
正常内耳膜迷路积水比梅尼埃病什么表现发作性眩晕突然发作,剧烈眩晕,呈旋转性,即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头稍动即觉眩晕加重。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
如上图,患者发作性眩晕时就如看到上图感觉。
大多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无意识丧失;间歇期无眩晕发作,但可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双侧梅尼埃病患者可表现为头晕、不稳感、摇晃感或振动幻视。
波动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125~500Hz)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而间歇期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随着病情发展,听力损失可逐渐加重,逐渐出现高频(2~8kHz)听力下降。
还有患者听高频强声时常感刺耳难忍。
有时健患两耳能将同一纯音听成音调与音色截然不同的两个声音,临床称为复听现象。
耳鸣梅尼埃病的发作期常伴有耳鸣,耳鸣初为持续性低音调吹风声或流水声,后转为高音调蝉鸣声、哨声或汽笛声。
耳鸣在眩晕发作时加剧,间歇期自然缓解,但常不消失。
耳胀满感梅尼埃病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有时感耳周灼痛。
治疗原则发作期控制眩晕、对症治疗。
常用前庭抑制剂控制眩晕急性发作,原则上使用不超过72h。
如果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间歇期减少、控制或预防眩晕发作,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现存的内耳功能。
了解了梅尼埃病的过程,患者无需恐惧心理。
突然天旋地转了怎么办?眩晕的中西医治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一种经历:在起床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开眼睛,只能赶紧躺下、闭着眼睛进行稍微的休息,等症状有所缓解后或者依靠家属的搀扶才敢缓慢的起床。
当这种症状发生时常常伴随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耳鸣等症状,休息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有些人还会反反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我总是出现这种天旋地转的情况,是贫血吗?是低血糖了吗?”其实,突然间的天旋地转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就是患者生病了,根据医学的专业名词来说就是患者患上了眩晕症。
那么,什么是眩晕症,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让我们跟随文章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眩晕症?眩晕通俗的来说就是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在进行不停的旋转、摇晃、物体倾斜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在简单的来说就是患者时常感觉自己“飘飘忽忽”的像喝醉了酒一般,大脑清醒但总感觉事物在晃动走不稳的情况。
眩晕症还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眼部或者身体的前庭系统等疾病引起的,患者会时常感觉到物品或自身有旋转感。
而假性眩晕主要是由于身体的疾病引起的,大多为心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遭受损害等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头晕,但不会出现明显的旋转感。
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个别呈持续状态,连续数日。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由此中医认为,眩晕是因为肝风内动,肝阳上扰所导致的。
眩晕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周围性眩晕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
其特点为:①眩晕为剧烈旋转性,持续时间短,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眩晕加重明显。
②眼球震颤: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
眩晕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眩晕症是一种让人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要了解眩晕症,首先得弄清楚它产生的原因。
导致眩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耳部问题是引发眩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耳朵不仅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还在维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内耳疾病,会导致内耳淋巴液增多,引起膜迷路积水。
患者常常会感到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同时可能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
耳石症也是常见的耳部致眩疾病,当耳石从原本的位置脱落,进入内耳的半规管,头部位置变动时就会引起眩晕。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同样可能导致眩晕症。
比如,脑供血不足。
当脑部的血液供应不足时,大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眩晕。
常见的原因包括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脑血管狭窄或痉挛等。
另外,脑部的肿瘤、炎症或损伤也可能影响到平衡中枢,引发眩晕。
眼部问题有时也会造成眩晕。
如果眼睛的视力有问题,或者双眼的协调功能出现障碍,大脑接收到的视觉信号不准确,也可能导致眩晕感。
心血管疾病也是眩晕症的“元凶”之一。
例如,低血压或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异常波动可能影响到脑部的供血,从而引发眩晕。
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跳过缓或过快,会导致心脏输出的血量不稳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引起眩晕。
贫血也可能是眩晕症的诱因。
当身体内的血红蛋白不足,氧气输送减少,大脑缺氧,就容易出现眩晕、乏力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也不能忽视。
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能导致眩晕。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也可能引发眩晕。
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眩晕。
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或血压,从而引起眩晕。
精神心理因素在眩晕症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眩晕。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可能导致眩晕症。
通络定眩膏治疗颈性眩晕经验分析贾开红;周晓卿【摘要】颈性眩晕多是由于久劳积损、年老体虚或者风寒湿邪等因素,导致颈项部经脉痹阻,气血不通,不能濡养经脉,充养脑髓而发病的.通络定眩膏是郑州市中医院院内制剂,是通过颈项部穴位贴敷治疗颈性眩晕的外用膏药,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具有应用简便、起效迅速、费用低廉、安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5【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通络定眩膏;颈性眩晕;穴位贴敷【作者】贾开红;周晓卿【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7;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7【正文语种】中文颈性眩晕是指以头晕、颈项部僵硬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或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以眩晕为主诉,伴有颈项部僵硬、疼痛不适、头痛、上肢麻木、恶心呕吐等复杂的临床症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伏案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本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通络定眩膏是郑州市中医院院内制剂,在临床治疗因颈源性因素而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简述一则案例以兹说明。
岳某,女。
自诉头晕2月余,伴有颈部僵硬不适,发作时呈天旋地转感,时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头痛,转颈时加重。
曾在本院做颈椎DR检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体边缘见骨质增生改变,椎体钩突变尖。
由于症状反复发作,遂来我院门诊,诊断为:颈性眩晕。
给予通络定眩膏(郑州市中医院制剂科提供,由透骨草、威灵仙、路路通、乳香、没药、地龙、细辛、冰片等药物组成)每日2帖,于颈项部不适处及大椎穴偏上2 cm处穴位贴敷。
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缓解,患者要求巩固治疗,共治疗10天,随访未再复发。
按:中医学里没有颈性眩晕的病名,归属于“眩晕”的范畴,其主要症状散见于“痹证”“眩晕”“颈肩痛”等条目之下。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来。
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疗效。
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
症状较轻的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
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
”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所样,出现眩晕。
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则属于是实证或者本虚标实证,故而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针对精虚者,应当将治疗重点放在益精填髓以及滋补肾阴上;针对气血虚亏者,则要想办法为他们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则应做到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治疗方向为燥湿化痰;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瘀血,则要通窍活血。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一、你有没有眩晕的症状和体征:1、转颈、屈伸颈部诱发症状---颈椎不稳导致;2、颈部不动,头部位置改变(翻身,低头、抬头,坐立)诱发-耳石脱落导致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久,可能与脑部疾患、颈脊髓压迫等有关;持续时间短(小于1分钟)一耳石脱落、颈椎不稳、TIA有关4、有无意识丧失:有-可能与脑部疾患相关5、有无闭眼站立不稳,睁眼可以站稳:有,与颈脊髓本体感觉或视觉受损相关。
6、有无交感症状,如恶心、呕吐、眼花、耳鸣等:无,与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有,与前庭和外周神经相关二、概念及分类: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
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
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三:眩晕的机制;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6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
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
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神经一网状结构一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f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令人天旋地转的颈性眩晕
文章来源:《健康指南》2007年第5期作者:杨锋2007-05-20
关键词:眩晕颈椎病颈性眩晕颈性眩晕治疗自我保健
作者简介:副主任医师
文章摘要:由于颈部活动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
近年来颈性眩晕出现低龄化趋势,且发
病率在逐年提高,值得提高警惕。
由于颈部活动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
患者在活动颈部时(如起床或躺下),
眩晕发作伴恶心,出现耳鸣、平衡障碍、前庭功能减退,还可出现面部麻木、
猝到、肢体麻木等症状,称为颈性眩晕。
近年来颈性眩晕出现低龄化趋势,且
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值得提高警惕。
为何会发生颈性眩晕
长期姿势不良会导致颈性眩晕。
长期伏案工作,颈椎长时间固定于一个位置,
颈后肌处于强直状态,导致维持体位平衡的神经功能失调。
日复一日,颈部韧
带发生损伤,影响颈椎的排列,颈椎小关节紊乱,椎曲改变,易引发颈椎骨刺、
骨赘、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失稳等退行性变。
如骨刺压迫或刺激自颈椎通过的
椎动脉,使之收缩,出现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若猛然转头或过度后屈颈部时易
发生眩晕,感到周围景物或自身发生旋转;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出虚汗、心悸
气短、咽部异物感、头痛、耳鸣、甚至听力下降等症状。
有的患者会突然晕倒,
数秒或几分钟即烟消云散,重者常持续数日方逐渐缓解。
颈性眩晕与颈椎增生的位置有直接关系。
有的人长的骨刺虽大,但距椎动脉较
远,触不到椎动脉壁,不会出现症状;有的人长的骨刺很小,却离椎动脉较近,
颈部位置稍有变化时,即可引起眩晕;有的骨刺不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却
压迫邻近组织发生水肿,也会刺激椎动脉引发眩晕。
此外,有的人患有寰枕畸
形等先天畸形或其他原因,亦可引起颈性眩晕。
颈椎病是引发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椎动脉型颈椎
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由于颈部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末梢受到病理性刺激
后过度兴奋,引起椎动脉血管壁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到直接压迫性刺激,阻
断了椎动脉的血流,造成了严重的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缺血而引起的眩
晕。
怎样防范颈性眩晕
1.养成良好的姿势。
一是坐姿,臀部要充分接触椅面,腰部挺直,双肩后展,
使头、颈、肩、胸保持微微绷紧的正常生理曲线,尽量拉近与桌面的距离,将
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最佳状态。
二是站姿,应收腹挺胸,双肩
撑开并稍向后展;双手微微收拢,自然下垂;下颌微微收紧,目光平视;后腰
收紧,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绷紧、膝盖内侧夹紧,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
三
是走姿,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胯部轻微
扭动,双手微微后甩。
四是卧姿,以右侧卧为宜,枕头的软硬度及高低应合适,
以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
2.经常活动颈项部。
每天都应多次从各个方向活动颈部,经常随呼吸做自然的
提肩动作,每隔十几分钟应抬头后仰休息片刻。
活动颈部时,下巴要点到胸骨
处呈90度,再后伸,并向左右两旁侧倾10~15次,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锻炼颈项韧带,利于保持弹性和韧性。
3.多做交替运动。
平时将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工作间隙可用手指梳发,从头额部向后梳至枕部,做120次,感到头皮发热舒适为度。
按摩头面部,促进血液循环,可揉太阳穴,轻刮眼眶、鼻梁,叩齿,鸣天鼓,搓耳和拉耳垂,以有热感为宜。
每天做俯卧撑,举哑铃,或双手向上向后跳跃,或冷水浴和热水浴交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会静心养神。
多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双目闭合,两眼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使之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使气血顺畅、情绪愉悦、头脑清晰、眩晕顿除。
5.注意防寒保暖。
冬春季节注重颈部保暖,夏天不要长久呆在空调房内,以避免寒冷剌激而导致颈部神经血管痉挛,引发眩晕。
6.补充钙质。
缺钙可导致颈椎骨质疏松和增生,与颈性眩晕密切相关。
可多食牛奶,蛋类、鱼虾、大豆和豆制品等食品,春天阳光不太强烈时经常晒晒太阳,可以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一旦发生颈性眩晕,应及时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中西药物。
对由小骨刺引起的周围组织水肿,采用理疗、按摩等方法,以减轻或消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