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考复习必修1文言文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3
课文01 劝学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合乎 )绳.( 木匠用来取直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以为轮,其曲.( 弯曲的弧度 )中规.的墨线 ),车柔·( 圆规 )。
虽.( 即使 )有.( 同“又” )槁暴..( 晒干 ),不复挺.( 直 )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 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 接近、靠近 )砺.( 磨刀石 )则利.( 变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得分点:博学、参、省、乎、知,介宾后置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_取之于蓝__,_而青于蓝__”,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2)文中“_故木受绳则直__,_金就砺则利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3)(2020·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车柔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车柔使之然也”。
(4)《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知明而行无过__”的君子,就要“_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踮起脚后跟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劲疾 )也,而闻者彰.( 清楚 )。
必修一学考复习资料《劝学》【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注:也有资料认为是“连词,表因果”)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⑹连词,表假设。
锲而.不舍2.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注:根据书上的翻译“由此”,也可理解为“兼词,.......................于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乃”“涕”“顾”“使”“度”“被”六字、次常用字“比”。
2.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第2段)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①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略()②购()③诚()④穷困()⑤私()⑥更()答案①掠夺,夺取②重金征求③如果,果真④困窘,走投无路⑤私仇⑥改变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得分点:旦暮、虽)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得分点:微、谒、信、亲)(第3段)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考语文文言文教考衔接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必修上册一、劝学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含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③群响毕绝(《口技》)__________________(2)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④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⑤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__(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6)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8)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2)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3)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__________________(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_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7.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______,________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2023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国”“劝”二字及次常用字“事”“攻”。
2.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本文选自《墨子》。
《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注】诸子散文一般哲理性较强,以意译为主。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fú]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那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必知乱之所自起:所,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本句中译为“……的原因”。
焉能治之:焉,于是。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譬之如,也作“譬之若”,即“譬如、就像”之意。
攻,治疗。
然,这样、那样。
则弗能攻:弗,表否定,相当于“不”。
判断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学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之词类活用《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方)《念奴娇·赤壁怀古》名词作状语1.大江东.去(向东)2.樯橹灰.飞烟.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梦游天姥吟留别》1.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 使……战栗;使……惊骇)2.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劝学》1.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2.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高处)积善.成德(善行)4.使动用法輮.以为轮(使……弯曲)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使……快)《师说》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明的人;愚昧的人)《赤壁赋》1.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使……哭泣)2.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3.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5.形容词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名词作动词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鼓.瑟希(弹奏)风.乎舞雩(吹风、乘凉)曾皙后.(落在后面)2.形容词作名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大相)《齐桓晋文之事》1.名词作动词然后从而刑.之(处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权.,然后知轻重(称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统一天下)2.形容词作名词为肥甘..不足于体与?(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口与?轻暖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疏远,不接近)3.形容词作动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爱护)4.使动用法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使……兴起/使……处于险境)朝.秦楚(使……朝见)以一服.八(使……臣服)《庖丁解牛》1.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踩。
学考复习之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一、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属:同“嘱”,劝人喝酒)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解释下列活用的词,并说说属于何种活用。
1、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语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上名作状4、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走、游泳名作动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作意动6、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名作状1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占、东进名作动 11、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朋友)名作意动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舞动(哭泣)使动用法13、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1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名作动1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日名作状16、萦青缭白青山白云形作名17、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18、穷回溪:穷尽形作动19、始指异之以为异形作意动2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相畚箕一样名作状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