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该淘汰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3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性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颈性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头晕症状,通常由颈部问题引起,如
颈椎病变、颈部肌肉紧张等。
这种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影响
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正确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颈性眩晕症状至
关重要。
首先,对于颈性眩晕症患者来说,首要的治疗方法是改善颈部
问题。
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按摩、理疗等手段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和颈椎病变,从而减轻颈性眩晕症状。
此外,适当的颈部运动和体
位训练也能够有效改善颈部问题,减轻眩晕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缓解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能
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镇静剂、肌肉松弛剂等。
这些药物
可以帮助患者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眩晕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
另外,对于一些严重的颈性眩晕症状,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
的方法。
手术可以帮助患者解决颈椎病变等严重问题,从根本上缓
解眩晕症状。
但手术治疗需要慎重考虑,必须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疗法来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如针灸、艾灸、理疗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颈部问题,减轻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对于颈性眩晕症患者来说,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不佳。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摆脱颈性眩晕症状的困扰。
颈性眩晕症一、什么是颈性眩晕症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眩晕是个常见症状。
临床上多系统的疾病常具有头晕症状。
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
大多数病人误都以“梅尼埃综合症”、“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植物神经紊乱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就诊,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不消,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研究表明,颈椎病仅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一部分原因,79.31%的颈性眩晕症还是颈背部软组织引起的。
二、引起眩晕的原因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①内耳迷路及其连结的小脑,大脑障碍。
②眼及视神经径路障碍。
③肌肉、筋膜、关节、特别是发自颈部的这些组织的感觉径路障碍。
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如梅尼埃综合症等引起的眩晕;视力障碍,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也得到人们的认识,如眼屈光不正引起的眩晕等;而筋肉、筋膜、关节的感觉神经传来的异常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兴奋,产生了空间位置障碍而引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
临床上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前者多由内耳迷路和前庭蜗神经病变产生,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一般性眩晕只有头晕、头眩或站立不稳的感觉,而无外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
颈性眩晕多属于一般性眩晕。
三、颈性眩晕与其他眩晕的区别(1)颈椎骨关节病变引起眩晕的原因: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所致的颈椎失稳,是产生症状的基础。
在失稳的情况下,颈椎小关节易产生错位、颈椎旋转、颈椎超常范围的活动;颈椎管内、外软组织也容易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或形成颈椎体、小关节、钩突关节的骨质增生。
位于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走行在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机械性压迫或者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
此时椎动脉血流受阻,使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部位的眩晕中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眩晕症状。
椎动脉在解剖上走行分四段:①第一段为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
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
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
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
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
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
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
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
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
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
谈颈性眩晕眩晕是一种主观的主我感觉症状,是患者对于空间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位或摇晃感。
眩晕发作时的轻重判断以患者个人的感觉为准,由于个体对眩晕的耐受程度不同,故往往轻重表现不一;另外,由于患者文化程度、表述能力、自身修养等等的关系,容易将头昏、头晕以及眩晕三者混淆,故临床上必需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予以鉴别头昏、头晕以及眩晕。
眩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临床上的诊断可以涉及到多病种、多学科的联系,故诊断时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全面、慎密的临床思维。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即由于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临床上不乏见头眩晕患者就诊时被建议行颈椎X线检查者,更有甚的是很多医生见患者存在眩晕症状,影响像也证实存在颈椎骨质增生便判断为颈性眩晕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或者轻率、或者本身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必需慎之又慎。
据研究,临床上可以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例是少之又少的。
在谈到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之前必需谈谈其发病机制: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横突孔或钩椎关节),影响交感神经从而引发椎动脉痉挛,或者直接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所以,对于颈性眩晕的诊断必需同时符合以下几条标准:1、眩晕,颈部活动时加重;2、影像学证实颈椎存在钩椎关节或者横突孔骨质增生;3、增生明显压迫椎动脉;4、椎动脉供血减少超过来大脑willis环的代偿功能。
好了,上面谈完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标准之后,接下来便谈谈为何临床上可以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例是少之又少的:1、回顾性研究,大多数被诊断为颈性眩晕者,其颈椎骨质增生绝大多数表现为椎体边缘唇样改变,极少见到横突孔骨质增生占位超过孔径1/3者,仅有少数病例同时存在钩椎关节增生;2、血流量与血流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椎动脉受压,管腔变狭窄,但由于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会导致血流速度的增快,故单位时间内的总血流量并不一定会产生改变,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类患者,TCD或DSA等提示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而无眩晕症状出现;3、由于椎动脉受压所导致的血供减少超过了大脑willis环的代偿能力,只要能保持一定的灌注压,即使一侧椎动脉完全狭窄,只要大脑willis 环代偿能力正常也不会产生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眩晕;4、去除骨质增生或解除压迫后眩晕马上消失。
眩晕课堂第十一讲——解惑颈性眩晕各位老师大家好:相信各位老师在临床上见过很多眩晕患者,她们总是说自己估计是脑供血不足了,或者脑血栓了,催着医生赶快开头颅CT,做个颅脑CT 未见异常,患者马上给自己诊断说可能是颈椎了。
医生一看也没有偏瘫,无麻木,无言语不清等脑血栓症状,那就做个颈椎磁共振吧,结果一看报告或者一看片子,颈椎间盘突出或者硬脊膜受压,椎管再有狭窄,那就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了。
所以就按颈性头晕治疗了,到底是不是颈性眩晕,颈性眩晕到底有没有诊断标准?您的诊断正确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颈性眩晕颈性眩晕特征为颈椎因素导致的眩晕。
但是,对于颈性眩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仍然存在争议。
头晕这一主诉在神经内科实属常见,患者描述完症状后常“提醒”医生他/她有颈椎病,再自我分析是颈椎压迫了血管。
然而,近几年较多研究和科普在不断纠正颈性眩晕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就是“颈性眩晕” 已逐渐被抛弃,因其实属罕见病!从相关数据来看,得上“颈性眩晕”的概率和中五百万彩票差不多。
我们先开认识一下椎动脉和颈椎的关系吧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确诊颈性眩晕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因此颈性眩晕的诊断具有挑战性。
鉴于眩晕的病因很多,并且颈性眩晕患者症状多样而客观体征少,因此其诊断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只有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眩晕的可能疾病基础上,再通过相关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才能够确诊。
颈部或者枕项部疼痛是颈性眩晕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患者主诉眩晕,但没有伴随颈部疼痛,颈性眩晕应该予以排除。
需要特别排除以下几种情况导致的眩晕:①全身性疾病:例如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内分泌紊乱等;②前庭系统疾患: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Dix-Hallpike试验有助于诊断)、美尼尔病、迷路炎等;③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如脑血管硬化和后循环缺血等血管病变、癫痫、中风、TIA、小脑病变等;④精神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的诊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眩晕症状与颈项部疼痛密切相关;②有颈部损伤或者颈部病变病史;③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
疾病名:老年人颈性眩晕英文名:senile cervical vertigo缩写:别名:老年颈性眩晕疾病代码:ICD:R42概述:颈性眩晕是因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眩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属椎动脉型颈椎病,此病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沿前斜角肌内缘向上方行,入第 6 颈椎横突孔,但亦见有自第5、第4、第3 或第7 颈椎横突孔穿入者。
入颅,达延髓脑桥沟平面,左右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在横突孔内垂直上升,从枢椎横突孔穿出横行向上,再弯曲向上,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穿孔。
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寰椎上关节突)到寰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转向前方,在寰椎后膜的外缘(或穿过此膜)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后上行,从枕内大孔进入颅腔。
枕部椎动脉环绕寰椎的上关节突,先后位于关节突的外侧、后侧和内侧,迂曲度很大。
在椎骨间的关系改变时,如头过度后仰或回旋时,均可影响到椎动脉,使其变窄或阻塞,导致脑干缺血,椎-基底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的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小脑及脊髓上部。
流行病学:据尸检统计,50 岁以上男性,60 岁以上女性约有90%存在有骨刺。
据上海长征医院赵定麟统计,140 例无颈椎病症状成人的颈椎X 线平片分析,21~30 岁的 38 例中有 8 个骨刺,平均 4.75 人中有 1 个骨刺,31~40 岁的 26 例中有 16 个骨刺,平均1.6 人中有1 个骨刺;41~50 岁的36 例中有34 个骨刺,基本每人 1 个骨刺;51~60 岁的30 例中有48 个骨刺,平均每人有1.6 个骨刺;60 岁以上的 10 例中有 47 个骨刺,平均每人 3.7 个骨刺。
年龄越大骨质增生程度也愈严重。
病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多发于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点,①骨质增生。
颈性眩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娄思权颈部病变时,颈部本体感觉传入紊乱,伤害感受器传入异常信息,中枢神经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分析产生错误,空间定位受影响,从而产生头晕或失稳的感觉-椎动脉压迫学说。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被列为常见疾病的第三位(Smith,1993),病因常难以确定,与耳鼻喉科、内科、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等有关联。
平衡生理:①前庭系统;②视觉系统;③本体感觉系统三者的相互协调来完成身体的平衡,以前庭系统最重要。
平衡三联: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虽然视觉和深感觉参与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但是它们的病变很少主诉眩晕。
前庭病变是引起病理性眩晕的主要病因。
前庭神经的中枢通路(图)眩晕问诊1.头部运动是否可加重头晕(眩晕),良性位置性眩晕特征性表现为头部活动时加重;直立性低血压在从坐位或卧位站起时出现头晕;颈椎病或肌肉痉挛的病人活动颈部时可加重头晕;颈A窦性晕厥的病人穿硬领衣物,活动颈部可加重头晕,甚至出现意识障碍;2.如有眩晕,是否为旋转性的?病人是否有转向性的步态和姿态不稳,并有恶心呕吐、多汗、心动过速?眩晕的方向?3.耳蜗和前庭症状是否同时出现?(提示周围性病变同时侵犯内耳和听神经)4.近期是否有颅脑外伤?5.是否有其他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视觉改变,麻痹、感觉改变、意识改变和头痛?(这些症状提示更加广泛的神经功能异常,头昏、眩晕、听力改变只是部份的症状)6.是否有手脚麻木,视觉损害,DM或贫血病史?(感觉缺失在老年和慢性衰弱病人可导致环境定向障碍,可被描述成头晕)7.是否有心脏症状?(如心动过速、心悸、心绞痛,提示心脏疾患)8.是否有精神症状?(如思维障碍、妄想、幻觉、奇异行为、抑郁,提示有精神性头晕)是否有焦虑症状,过度换气是可能的病因;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致头晕。
询问应包括其他VBI的伴发症状及危险因素;10.是否有家族性的头晕和听觉丧失病史?眩晕的诊断流程表眩晕的病因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
颈性眩晕第一篇:基本知识篇一、颈性眩晕的定义:眩晕,以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为目眩,即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定。
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颈性眩晕的发作与颈椎位置改变密切相关,以目眩为主,可伴恶心、呕吐、汗出、目胀、畏光等。
二、病因病机:眩晕起因多与忧郁恼怒、姿食厚味有、劳伤过度有关。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
上述因素均可导致眩晕。
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三、临床表现:1.眩晕:可为运动错觉性眩晕,也可为头晕、晃动、浮沉感,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颈性眩晕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少数可出现耳蜗症状。
2.颈和(或)枕痛:多在晨起时发生3.颈神经根压压迫症状:感觉异常、无力、持物不自主的坠落。
4.可有咽异物感,视觉症状。
四、证治分类主证: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扑。
①肝阳上亢: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
②痰浊中阻:兼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舌白腻、脉濡滑。
③气血亏虚:兼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④肾精不足:兼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
⑤淤血祖窍:兼见心悸不寐、健忘神疲、恍惚、舌头有瘀斑、脉涩。
第二篇:中医特色篇一、针灸:1实证①治法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为主。
②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③配穴肝阳上亢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浊中阻加中脘、丰隆、阴陵泉。
④操作毫针泻法。
⑤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
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吐。
百会用泄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2虚症①治法益气养血,定眩。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