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
2、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2)从多个角度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
三、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1)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发展经济,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域。
2、秦汉时期(1)秦朝统一后,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全国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
3、魏晋南北朝时期(1)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总体上北方仍占据经济优势。
4、隋唐时期(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2)唐朝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扬州和益州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再次大规模南迁,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3、两宋时期(1)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在总体上超过北方。
(2)南宋时期,宋室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人口迁移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自然条件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3、政治因素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政策支持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
5、技术进步南方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活动: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基本线索】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山东山西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第一次两晋之际江南经济开发显著北中原人口的三次大量外迁第二次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次两宋之际南方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重难点解读】1、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1)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传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乱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3、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是什么(1)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许多中原人口迁往江东地区;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由此引发了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至五代十国,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形成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2)少数民族内迁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的兴起。
(3)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4、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以及带来的启示问题条件: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②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了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于北方安定;③温和多雨的气候和便利的灌溉条件。
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5、从自然条件看,为什么中国的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什么汉唐时期关中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地区逐渐衰落下去?在今天西部开发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什么经验教训?(1)黄土地带宜于耕种,适合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2)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受到重视,关中地区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3)衰落的原因:唐宋以来,北方战乱较多,破坏了经济,自南朝开始,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土地开垦过渡,统治中心的东移和南移。
(4)国家必须实施有利于西部的政策,必须重视水利兴修,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课堂达标】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生产力水平的差异C 统治政策的差异D 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4、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A阶级矛盾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人地矛盾5、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A两宋之际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 宋都南迁以后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7、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8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渡开发,破坏生态平衡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课堂巩固】1.在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中,以“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为特点的是(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2.古人把人口迁移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其中“军”是指( )A.长期战乱B.供给军队的物资C.高利贷D.经营不善3.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 )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安史之乱④靖康之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A.两晋之际B.东晋南朝C.中唐以后D.宋都南迁后5、下列史实中,能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的是( )①“苏湖熟,天下足”②依靠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至大都③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之说④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永嘉之乱②安史之乱③靖康之乱④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7.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 )①中原人口南迁②政治重心南移③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④自然条件较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课堂达标】1A 2B 3B 4B 5D 6C 7D 8C【课堂巩固】1、D 2、B 3、A 4、A 5、D 6、A 7、D(参考资料)1、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是什么(1)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许多中原人口迁往江东地区;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由此引发了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至五代十国,北方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形成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2)少数民族内迁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的兴起。
(3)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2、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南移的过程、条件及启示)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
后来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过程是:①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②从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中国出现南北两个经济重心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至隋唐;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超过北方;④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南移过程至此结束。
条件: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②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了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于北方安定;③温和多雨的气候和便利的灌溉条件。
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课后拓展】一、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带来了什么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二、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三、我们再来思考一下: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民南下。
(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
(3)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还带来什么影响?1、城市的繁荣。
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
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
2、文化重心的南移五、古代人口迁移和今天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什么区别?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