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7390357579
- 格式:doc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9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重心的南移。
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南移重心对区域经济的意义和挑战。
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重心的南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转移。
这一南移现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方中心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一些新兴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新中心。
2. 南移重心的原因2.1 市场需求变化:南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各类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2.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政府对南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企业落户南方地区。
2.3 人才吸引力:南方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和人才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南移重心的影响3.1 区域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北方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
3.2 各地资源配置失衡:南方地区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等,给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
3.3 环境压力加大: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压力的增大,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南移重心使得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力度,以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4. 重心南移对区域经济的意义4.1 区域经济增长: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南方地区的发展,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4.2 促进区域间合作:重心南移使得南方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课前,老师想做个调查,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你们会选择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
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选择南方。
众所周知,今天南方是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那么是不是中国从古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1、四大经济区[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在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山东、山西以北(塞内、塞外)龙门碣石以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原始森林覆盖经济实力较弱长江以南江南黄河流域—关中河西、巴蜀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早,人烟稠密。
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黄河流域—鲁冀豫(崤函分界)山东形成原因特点地理位置经济区[提示]:古代的山东山西分别指河南崤山以东和以西地区。
山东(旧时指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中原地区沃野千里,交通发达,物阜民丰,在历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中原定,天下安”。
教师提问:“山东山西这一中原地区大体相当于黄河流域地区,历史以来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A 组: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不仅改变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对中国的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南移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南移的原因1.政策导向中国的南向政策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也受益于开放政策的推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的投资。
2.基础设施建设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南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的交通网络更加发达,通信设施更加完善,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南方地区还拥有更加先进的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3.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这也对南移现象产生了影响。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更加适合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南方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加年轻化,教育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加浓厚。
三、南移的影响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移现象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南方地区发展较好的情况下,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2.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南移现象也导致了中国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剧。
南方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劳动力流向南方城市,这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很多人才也选择到南方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了北方地区的人才流失。
3.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南移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同时,南方地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本课需要掌握: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特点、成因;古代中原人IJ 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二、本课需要认识:中国占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知识梳理: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r 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发展的观点和因果关系重点难点: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关于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寂、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竭石以北,气候寒冷,上地贫痔,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牧区。
3.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器、牛拼使用较为普遍;二是存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1)主要原因:是战乱,二是自然灾害。
(2)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
(3)南迁人口的构成: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豪门大族。
(4)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成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大量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地区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授课方案临潼区职业教育中心杨嫣一、教材解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必修 2 的第 3 课《地区经济与重心的南移》,其中,地区经济表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色,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拥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课喻示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变化,关于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有重视要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第二部分是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第三部分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学情解析本次讲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对专题史已经有了必然的认识。
思想比较活跃,乐于公布自己的见解。
关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初中有所接触,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比较欠缺,而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于初中来说是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启示学生思虑,而且让他们公布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解析归纳的能力。
三、授课目的依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本质,我拟订了以下的三维授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记忆四大经济区的范围,经济地区所表现的特色以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时期;认识四大经济地区的由来,山西山东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因和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解析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经过出示汉代四大经济地区分布图,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地区划分,特别是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看法;经过表格梳理四大地区的经济情况,中原人口三次外迁高潮的原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解析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解析能力;【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使南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和特点及经济重心的南移考试大纲: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
考点搜索: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区域经济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1)山东、山西地区:①分布: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②特点: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③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探究一】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提示: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②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③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①分布: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②特点: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③原因: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3)龙门碣石以北:①分布: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②特点: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③原因:土地比较贫瘠,气候十分寒冷,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合农业生产。
【拓展】查一查:对照教材地图,看看古代山东、山西、江南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是否相同?提示:古代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山东,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江南”古称扬子江(即长江)及上至九江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鄱阳湖以东、下游长江以南地区。
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
因此,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
▲3、总体特征: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进行。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❶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
通过研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影响,学会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反作用及对文化的影响。
❷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知识·梳理】从战国到两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根据司马迁的划分,汉代全国经济可分为四大经济区:XX、XX、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1.XX、XX:地位: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2.江南:地位: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3.龙门碣石以北:地位: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土地比较贫瘠,气候十分寒冷,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合农业生产。
【深化·拓展】查一查:对照教材地图,看看古代XX、XX、江南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是否相同?提示:古代XX、XX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XX,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XX、XX、XX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XX,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江南”古称扬子江(即长江)及上至XX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鄱阳湖以东、下游长江以南地区。
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XX至XX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XX、XX、XX的部分地区,即XX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
因此,古代XX、XX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
【思考·提示】[学思之窗]据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判断影响经济发展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典例·展示】例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XX、XX、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XX、XX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研析]XX、XX经济区在魏晋以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后,江南得到开发,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经南,XX、XX丧失了其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 D点评对于此类组合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简化试题的难度。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的程度词,如D项中的“始终”。
【教考动向·体验】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汉代四大经济区域A、XX、XXB、XX、XX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3、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
这一经济区属于A、XXB、XX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4、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5、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7、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
阅读以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XX、XX、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
见右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X围,向四周开疆拓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材料三请回答:(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影响。
研习点2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知识·梳理】1、原因: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进行。
2、概况(1)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导致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凋敝,中原人口南迁,形成了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2)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使南方的劳动力增加,生产技术的更新加快,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
3、影响人口迁移使人口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深化·拓展】1、想一想: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提示: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思考·提示】[史料点拨]:唐朝诗人X籍《永嘉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西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的史实。
【典例·展示】1、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研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判断哪三次高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 B[点评] 结合排除法对于此类比较选择题,解题的最佳办法就是代入法,代入逐项验证。
【教考动向·体验】1、“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X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2、纵观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B、社会环境C、封建统治D、民族关系3、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5、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2)从汉代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明代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研习点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梳理】1.原因: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江南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2.过程(1)江南的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重心南移的开始: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重心南移的完成:北宋建立后就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南宋时期,由于与金等政权的对峙,使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正式完成。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南方江浙地区也成为我国人才的密布区。
【深化·拓展】想一想:三次人口南迁的高潮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关系?提示:两晋之际,由于永嘉之乱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推动了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唐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推动南方人口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
导致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思考·提示】[学思之窗]: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提示:汉代江南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差,到宋代却变为农业发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典例·展示】1、(04XX)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研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很多,但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这才是主要原因,这涉及到生产力的作用。
【答案】B【点评】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与以往相比,中国古代史上江南经济的开发主要是外因的作用。
2、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XX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使南方经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加大,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A项说明南方的发展情况,影响仅是数郡,B项仅是商业的发展,D项是手工业发展,都不能充分说明江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答]C[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掌握能力。
【教考动向·体验】1、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④北方战乱频仍⑤南方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农耕⑥南方相对安定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2、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B、长安、XX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3、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是在A、东晋B、中唐C、北宋D、南宋4、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