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教案标题: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目标:1. 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2. 分析重心南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教案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引入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提出学习目标,并与学生共享教案大纲。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什么是区域经济?介绍区域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2 什么是重心南移?解释重心南移的含义和背景。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重心南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列举实际案例。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 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15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重点关注重心南移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
Step 5: 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1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供创新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Step 6: 小结和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强调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重要性,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短文,包括对重心南移的理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Step 8: 课堂反馈(5分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案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2.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环节中的表现;4. 学生撰写的作业内容和思路。
教案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心南移的具体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和影响因素;3.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模拟演练,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讨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问题。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重心的南移。
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南移重心对区域经济的意义和挑战。
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重心的南移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转移。
这一南移现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方中心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一些新兴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新中心。
2. 南移重心的原因2.1 市场需求变化:南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各类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2.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政府对南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企业落户南方地区。
2.3 人才吸引力:南方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和人才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南移重心的影响3.1 区域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北方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
3.2 各地资源配置失衡:南方地区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等,给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
3.3 环境压力加大: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压力的增大,包括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南移重心使得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力度,以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4. 重心南移对区域经济的意义4.1 区域经济增长: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南方地区的发展,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4.2 促进区域间合作:重心南移使得南方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结构: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迁移高潮:第一次: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唐代的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北宋末的靖康之乱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初步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2)中唐以后:农、工、商等加速发展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逐渐超过南方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3)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完全超过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导入:课前,老师想做个调查,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你们会选择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
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选择南方。
众所周知,今天南方是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那么是不是中国从古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在书中,他根据当时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请同学们在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上,把这些地区划起来。
[设问]:其中,山东、山西指的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吗?[提示]:古代的山东山西分别指河南崤山以东和以西地区。
山东(旧时指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陕西和四川等地区)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引导]: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山西大体在什么位置?[设问]:它们都处在黄河边上,都属于黄河流域地区。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三次南迁高潮
2、主要原因
3、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2、过程
3、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过程
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师:问答式教学,讲解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及其经济特点
教师提问:“山东山西这一中原地区大体相当于黄河流域地区,历史以来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
设想: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与知识的理解。
A组: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组: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
师: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师:利用表格展现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的变化状况,讲解人口迁移的形式及其原因
生:掌握中国古代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并分析其原因。
师:重点讲述第三次人口迁移的情况,引入潮汕区域史,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历史来理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所带来的影响。
设想过程:(打出“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师: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人口主要由黄河流域往南方迁移。
现在大家把目光集中到这一个箭头,这是哪里?
(指着右下角的箭头)
生:广东
生:福建
生:潮汕
师:对,就是闽南潮汕这片地区。
生:啊……
生:哦……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些老屋大门上挂着“陕西世家”、“颖川世家”或“颖川旧姓”之类的牌匾?有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生:对,有见过
师:我国的姓氏都有自己的发祥地,就拿这个“颖川世家”来说,陈姓的发祥地是河南颖川,这个“颖川世家”就是要说明他们是祖先从河南颖川迁移过来这里的名门望族,他们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家。
我们所熟悉的灵山寺的大颠和尚,他就是河南颖川人,俗名叫陈宝通。
现在还挂“颖川世家”的屋子,这户人极可能就是姓陈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调查下。
师:这大批南迁的人口给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生: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师:对,不仅有量,还有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来的是一大批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学生笑)
师: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有其它的变化吗?
师:还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课本里举了一个南方人学北方人吃笼饼去皮的风俗习惯,事实上潮汕地区过年吃春卷的习惯也是北方人带来的。
师:大家都非常肯定自己是汉族人,而我不敢确定你们是不是“纯正”的汉人,除非你能确定你祖先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
从刚才“全国南北方人口户数对比”的表格中看到,南迁的人口是巨大的,甚至占了压倒性的多数。
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有可能是古代百越民族和南迁的汉人通婚结合而成的——“杂种”。
(学生笑)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我们继承了父亲和母亲各自一半的遗传基因,所以叫“杂种”没错。
南迁带来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它带来了民族的融合。
生:阅读以下史料
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
──《陆游集》分析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学生归纳:由于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迁移到南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从社会环境和江南地区自身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师:显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通过对词作历史背景的分析,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重心的南移造成的影响。
设想:通过分析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融合词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文化的影响,达到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与情感愉悦相互统一的境界。
师:结合潮汕地方历史做进一步说明
师: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对江南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课本24页左边(唐)张籍《永嘉行》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就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南方语言系统的影响。
事实上,潮汕方言跟古代中原地区的语言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潮汕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
可以说,在唐代,潮汕这一地区是一个“蛮荒之地”,潮汕地区往往是作为朝廷流放不同政见者的地方,我们都熟悉的韩愈就被流放到这里来。
生齐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师:对,韩愈来到这“鸟不拉屎”当时是非常郁闷的,(学生笑)说这里的人“不知礼
仪”。
然而正是中原人口的不断迁入,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最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的区域,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
随着历史的演变,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些列深刻的影响。
【课堂练习】(当堂做)
【课后研究性学习】
课题: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潮汕地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