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4
- 格式:docx
- 大小:12.95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常 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模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的实。
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 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 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 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设想 本堂课我想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教学用具 文字、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归纳法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交往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33 年)年)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六课一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3页,在讲这一课之前,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大家请注意看,等一会我会提问大家现在我想问大家,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看了这个视频,觉得郑和这个人怎么样?是啊,郑和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來了解一下郑和这个人。
(多媒体展示郑和以及郑和简介等)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屮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初中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事件,如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
(2)掌握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对中外交往与冲突进行深入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历史发展的多元视角。
二、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3.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展示明朝强大,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4.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保卫国家领土,体现民族英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往事件的过程及影响。
(2)戚继光抗倭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利益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场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相关内容。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影响。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重点讲解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意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戚继光抗倭的案例。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2、时间:年至年3、次数:先后次4、到达范围: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5、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二、戚继光抗倭①倭寇指: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在九战九捷,荡平了的倭患。
③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 ___ ___,其____ 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中外历史交往与冲突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许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七年级下册中关于中外历史交往与冲突的教案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水平。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作过程;2、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交往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3、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交往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启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相互尊重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内容:1、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作过程;2、中外历史交往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包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3、中外历史交往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作过程;2、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交往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其影响;3、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交往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内容涵盖了知识、思考、分析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解法:向学生介绍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作过程,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上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况;2、个案教学法:分别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为个案,逐一分析其背景、发起、过程和影响,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案例中深入了解中外历史交往的复杂性;3、讨论法: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中外历史交往的讨论中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4、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背景,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实施1、教学准备准备教案、讲义、PPT、资料资料、图片等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2、开展教学活动对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作过程进行简要讲解和介绍,让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外历史交往的基本情况。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意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2)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外冲突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讲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 课堂互动:(1)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比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
(2)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认识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历史题目解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4
七年级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了加强
2、时间:年至年
3、次数:先后次
4、到达范围: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5、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
的。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
大。
●二、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指: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在九战九捷,荡平了的倭患。
③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 ___ ___,其____ 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