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4.docx
- 格式:docx
- 大小:79.31 KB
- 文档页数:5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2、时间:年至年3、次数:先后次4、到达范围: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5、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二、戚继光抗倭①倭寇指: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在九战九捷,荡平了的倭患。
③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 ___ ___,其____ 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的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课前框题里德知识,提问三宝指的是谁?一、郑和下西洋1、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
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了解郑和的身世。
2、郑和一生的七下西洋。
了解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七下西洋的?(1405—1433年)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最远到达的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比欧洲航海家德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意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2)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外冲突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讲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 课堂互动:(1)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比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
(2)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情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介绍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中外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背景。
2. 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梳理古代至近代中外之间的重大交往事件,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中外冲突的原因:分析导致中外冲突的各种原因,如领土争端、宗教信仰、贸易竞争等。
4. 中外冲突的解决途径:介绍中外冲突的解决方式,如外交谈判、军事对抗、国际仲裁等。
5. 影响与启示: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教学难点:中外冲突的背景、原因和解决途径的复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知识。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采用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进行授课。
3. 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关历史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测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1.2 教学内容: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希腊文明与波斯文明的冲突与交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交融第二章:中古时期的交流与碰撞2.1 学习目标:探讨中古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冲突。
2.2 教学内容: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对亚洲的认识第三章:近代早期的全球互动3.1 学习目标:分析近代早期全球范围内的交往与冲突。
3.2 教学内容: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殖民扩张美洲大陆的发现与欧洲列强的争夺亚洲非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与反抗斗争第四章:现代世界的多极化发展4.1 学习目标:理解现代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交往与冲突。
4.2 教学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格局的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对峙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第五章:当代世界的交往与冲突5.1 学习目标:探讨当代世界的主要交往方式及其引发的冲突。
5.2 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冲突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冲突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第六章: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6.1 学习目标:认识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对国际交往的影响和挑战第七章: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7.1 学习目标:了解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7.2 教学内容:国际组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挑战和局限性第八章: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8.1 学习目标:探讨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影响。
8.2 教学内容:文化交流的定义和形式丝绸之路、文艺复兴等历史事件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在促进全球理解和冲突解决中的作用第九章:全球性议题与国际合作9.1 学习目标:分析全球性议题对国际交往的影响和挑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价值观的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外国使节来华的史实。
2. 中外冲突事件(1)鸦片战争的爆发;(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中外冲突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3. 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位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下节课分享。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常 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模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的实。
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 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 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 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设想 本堂课我想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来完成.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教学用具 文字、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归纳法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交往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 年)
年
)
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六课一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3页,在讲这一课之前,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大家请注意看,等一会我会提问大家
现在我想问大家,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大家看了这个视频,觉得郑和这个人怎么样?
是啊,郑和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來了解一下郑和这个人。
(多媒体展示郑和以及郑和简介等)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屮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我们从这个简短的介绍中能不能看出郑和小时候的志向?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长大后有没有实现?
是的,郑和从小就给自己立下了要当航海家的远大志向,并且向这个志向奋进,最后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那么,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那里呢?那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冃的是什么?下面我们來看地图,从图上我们看一下西洋到底在那里。
明代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已经搞清楚了明代的西洋指的是哪里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弄清楚,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也就是说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出示史料,并出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那郑和远航是从那里出发?是怎么走的?最后到了哪里?
那么,郑和下两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95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学生讨论冋答
学会回答:伟大、威武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学生看图看书回答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出示图表
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冋检查指导。
审阅人
时间1405^1433 年
次数先后7次
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
60米】。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每次出海约2. 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从这个表的数据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状况是十分的盛大。
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郑和为什么能这么厉害的成功实
学生看书回答
现这个远航呢?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4页,让
我们一起來看一下动脑筋,书上有两种观点,大家认为那一种观点正确呢?多媒体出不动脑筋
或者有自己的观点。
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看书讨论郑和能够成功远航,是不是靠这个英勇无畏就可以了呢?
是的,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很多,大家可以在课后自己再去找一下。
学生回答:不
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对以把它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
面,大家来看一下老师列出来的总结。
多媒体展示郑和成功远最后我们再看下血■些图片,从图片上看看郑和都到了那些国家?(多航的原因
媒体出示图片)郑和的远航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说出郑和下西多媒体出示一些相关图洋的历史意义(多媒体展示历史意义)。
片郑和下西洋是我们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对外友好往來的部分,那么,
接下來我们讲第二部分一一冲突
在讲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们看一首童谣。
多媒体展示童谣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抗。
这是小孩子说的童谣,从这个童谣里面,倭倭是什么?戚爷又是那个人?
什么是倭寇?那么是谁去抗击倭寇的呢?
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呢?我们来看一下倭寇的危害。
学生思考回答
材料一:“倭寇骚扰浙江湖州,大肆毁掠,杀人无算。
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寄货(抢劫来的财物)满千船。
”多媒体展示材料
一一《倭变事略》材料二:“倭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着接踵”
《明史•朱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倭寇骚扰是十分的严重,当时的明朝政府就派戚继光组建他的队伍“戚家军”抗击倭寇。
那么戚继光是怎么抗击倭寇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96页,看一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实。
抗击倭寇的地点在那里?(台州)戚继光的军队在这里取得了怎么样的战果?(九战九捷),接着,戚继光又带领戚家军到了那里?(福建、广州),结果怎么样?(倭寇被平息),因此,历史上称戚继光为民族英雄c 多媒体出示戚继光抗倭图
审阅人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由于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 持,另一方面我们再看,戚家军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呢?是一支纪律严明, 英勇善战,并且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
所以戚家军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们再来看一下96页动脑筋,里面有句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从这句诗句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追求功名的人 还是淡泊名利的人?是的,戚继光是一个不追求功名,一心保家卫国的这么 受人敬仰的人,不愧为民族英雄。
“戚家军”跟我们历史上的那一个军队很相似呢?(岳家军),那么岳 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为什么?岳飞抗的是什么?那么金是不是外来民族 呢?所以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同学们看这里,这是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大家听过吗?想 听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放,大家认真听。
同学们“妈港”是那个地方啊?为什么说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 亲。
?澳门是被那个国家占领去的?澳门何时回到祖国怀抱的呢?
好,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就这么多,现在同学们和我一起把它总结一下。
明
朝的对外交往
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 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 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本课总结
审阅人
多媒体展示问题,教师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播放《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