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维护与维修 教案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559.00 KB
- 文档页数:34
《计算机维护维修》实验指导教案第一篇:《计算机维护维修》实验指导教案实验一计算机组件认识实验目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认识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形状;认识计算机内部各插座连线。
实验器材:计算机20台(组装机)及相应拆装工具。
实验步骤:根据实物,介绍如何识别计算机的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基本部件。
并抄录型号和编号。
(1)CPU型号:intel的celeron系列;主频:667MHZ;L1 cache 为64k, L2cache为128k,散热方式:风扇。
(2)主板型号:华硕主板;北桥和南桥型号。
(3)内存:容量,速度及标准。
(4)显卡:是否集成;显示芯片型号及工作频率,RAMDAC速度。
(5)声卡:集成AC’97 声音规范。
(6)网卡:10 M/100M标准规范。
(7)硬盘:IBM桌面之星40G。
(8)LG 52倍速(9)显示器:联想15英寸等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认识了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形状,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原理,掌握了计算机内部各插座连线,并能通过理论,加深了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认识。
实验二计算机硬件安装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作用及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与位置,认识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形状及插座连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器材:计算机20台(组装机)及相应拆装工具。
实验步骤:1、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需经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试机。
2、注意事项(1)断电操作。
在安装或插拔各种配件及连接电缆时,一定要断电,否则容易损坏部件;(2)防静电处理。
为了防止因静电而损坏集成芯片,在用手触碰主板或其他板卡之前应先触摸水管等金属物体,放掉身上的静电;(3)在组装过程中,对各种板卡、配件要轻拿轻放,禁止用力过猛;(4)使用钳子和螺丝刀等工具时,注意不要划伤线路板;(5)首次测试计算机时,若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检查。
《计算机维修与维护》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常见的最新型号和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常用的维修方法及技巧。
掌握微型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安装、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系统维护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类型、性能和组成;2. 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选购、安装方法;3.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调试、优化及升级方法;4. 了解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 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2. 能熟练组装一台微型计算机并进行必要的测试;3. 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4. 初步学会诊断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并能进行简单的板级维修(三)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2.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3. 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内容】讲授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结构和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基本步骤。
【教学要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了解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基本步骤。
2、CPU和主板【教学内容】讲授CPU的发展历史、常见接口、主要技术指标、主流CPU以及CPU和风扇的选购方法;讲授主板的作用、组成、主板采用的新技术、如何选购主板。
【教学要求】了解CPU的基本组成和性能;掌握CPU的接口分类、性能指标和特点;了解Intel、AMD处理器;了解主板的组成与结构;了解主板的结构标准;掌握主板各部分的功能;了解主板上系统设备的接口;了解主板在计算机中的重要地位。
3、存储设备【教学内容】讲授内存、硬盘、软盘驱动器与软盘、光盘驱动器与光盘以及其他存储设备的种类、主要性能指标和选购方法。
【教学要求】熟悉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及常用性能指标;掌握内存储器的组成、分类及特点;掌握辅助存储器的组成、特点、分类及性能指标;熟悉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刻录机、U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doc《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技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延长计算机的寿命,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门名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计算机各种硬件的名称、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市场价格等基本信息;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根据需求制定计算机配置清单,选择合适的硬件进行组装;能够正确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解决操作系统常见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预防和解决常见的硬件和软件故障。
3、情感目标:学生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探索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计算机硬件系统介绍: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等主要硬件设备的名称、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市场价格等信息的介绍。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安装:包括机箱的选择、电源的安装、主板的安装、CPU的安装、内存的安装、硬盘的安装、显卡的安装等。
3、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安装步骤、基本配置等。
4、计算机维护: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数据备份和恢复、常见故障的预防和解决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1、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协作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任务驱动:以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设备维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技能。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设备故障的诊断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显卡、主板、电源等。
2. 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讲解清洁、防尘、散热、硬件升级、软件优化等方面的知识。
3. 计算机设备故障诊断与解决:介绍故障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法,包括蓝屏、死机、速度慢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与解决的方法。
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设备的实物,演示日常维护和故障解决的操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进行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和故障解决。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计算机设备的实物或图片,以便进行演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案、PPT、视频等。
3. 准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引发学生对计算机设备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包括清洁、防尘、散热等。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计算机设备的维护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故障诊断与解决:介绍计算机设备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设备的维护方法。
培养学生的故障诊断与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技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对计算机设备维护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计算机设备维护时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或者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最新的计算机设备技术进展,如SSD硬盘、新型显卡等。
中职劳动教育——维护计算机教案1. 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认识。
-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
-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教学内容- 计算机硬件认知与组装- 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 计算机故障排查与解决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实际操作过程。
-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计算机组装和维护实践。
-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排查和解决方法。
1.4 教学资源- 计算机硬件设备- 计算机软件安装光盘- 故障计算机- 工具箱(螺丝刀、吹风机等)1.5 教学评价-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2. 教学步骤2.1 计算机硬件认知与组装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2. 展示计算机硬件组装的过程,包括拆卸和组装。
3.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践。
2.2 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1.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2. 演示计算机软件安装过程,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3.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软件安装实践。
2.3 计算机故障排查与解决1. 讲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现象及其原因。
2. 演示故障排查和解决方法,包括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
3.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故障排查和解决实践。
3. 教学安排- 课时:32课时-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学进度:- 第1-4课时:计算机硬件认知与组装- 第5-8课时: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 第9-12课时:计算机故障排查与解决4.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的情况。
- 操作技能:学生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与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 理论知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故障排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 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计算机维护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模块及其作用,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使用的常见问题及如何进行简单地维护和保养。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维护和保养的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维护和保养,理性使用计算机,减少计算机损坏和故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珍惜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掌握计算机的简单维护和保养方法。
4.教学难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保护、珍惜计算机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态度。
五.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组成。
CPU主要负责计算机运行的所有任务内存是临时存储器,可以存储程序和数据硬盘是长期存储器,存储大量数据显示器显示计算机的运行状态键盘输入数据鼠标方便操作和控制计算机(2)简单的计算机维护和保养方法①电脑的空气流通:保持电脑散热,避免电脑件烧坏,应该定期清洁电脑散热器,让电脑保持自然散热状态。
②操作系统的更新保养:定期更新计算机系统,及时修复安全漏洞③杜绝使用软件的不当:使用正版操作系统和软件,不使用盗版,不打开邮件附件,保持电脑安全。
④电脑运行过程中避免重启和多任务冲突⑤电脑不正常开关、太长时间工作或过高温度都容易引起故障,应及时处理。
6.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结合实际案例,分组讨论,讲师解说,示范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7.教学时间:本课程预计授课时间为2-3课时,适当根据学生情况酌情延长。
8.教学评估:采用观察、听评、写测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良好的听课态度、完成作业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度,以及学生的真实反馈,最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9.教学资源:教师教案、课件、录像片段、课堂活动等。
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我们重要的工具。
新编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用教程教学设计一、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是保障计算机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
因此,开设计算机维护和维修课程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构建一种创新的、实用的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和结构;2.学习计算机维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诊断和维修工具;4.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维护和维修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1.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和结构;2.计算机故障判断和解决;3.常见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技巧;4.计算机系统安装和升级;3.2 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2.实验课程为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3.3 课程设置•第一学期–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计算机辅助工具•第二学期–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系统安装和升级–计算机维护和性能优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四、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2.课程实验报告;3.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硬件实验室;2.计算机维护和维修工具;3.教学视频和PPT。
六、教学成果考核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需完成课堂小测验、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
通过以上考核,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维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诊断和解决计算机故障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安装和优化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七、总结本文构建了一种实用的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维护和维修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设备维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设备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2. 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清理灰尘、检查硬件连接、软件更新等。
3. 计算机设备的故障排除:常见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
4. 计算机设备的安全防护:防病毒、防木马、数据备份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日常维护方法、故障排除技巧。
2. 教学难点:硬件故障的诊断与修复、软件故障的解决、安全防护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功能、维护方法和安全防护知识。
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设备的拆解、组装、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每台电脑配置相同,能正常运行。
2. 教学设备:计算机设备、清洁工具、故障电脑等。
3. 教学资源:教案、PPT、视频教程、故障案例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引发学生对计算机设备维护的兴趣。
二、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10分钟)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等。
2.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驱动程序等。
三、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10分钟)1. 讲解计算机设备日常维护的方法:清理灰尘、检查硬件连接、软件更新等。
2. 演示清洁计算机设备的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四、计算机设备的故障排除(10分钟)1. 讲解常见计算机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
2. 分析故障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故障原因。
五、计算机设备的安全防护(10分钟)1. 讲解计算机设备的安全隐患,强调安全意识。
2. 讲解防病毒、防木马、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方法。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设备的基本组成、功能和日常维护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设备的故障排除和安全防护技巧。
教案
教案
认识输入设备
(1)输入设备是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的硬件。
(2)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鼠标、键盘、扫描仪、摄像头、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
认识输出设备
(1)输出设备是将计算机计算处理后的信息以用户
教案
教案
教案
教案
教案
教案
教案
磁盘片读写磁头组磁头驱动臂主轴 磁头伺服机构
数据线接口
跳线
电源接口
教案
教案
教案
教案
图3
图4
用上下光标键将蓝色光条定位到我们要制作镜像文件的分区上,按回车键确认我们要选择的源分区,再
图5
4、进入镜像文件存储目录,默认存储目录是ghost
图6
5、接着出现“是否要压缩镜像文件”窗口,如图7,
有“No(不压缩)、Fast(快速压缩)、High(高
图9
8、建立镜像文件成功后,会出现提示创建成功窗
口,如图10:
图12
(四)出现从镜像文件中选择源分区窗口,直接回车。
教案
教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