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周芳田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跨文化交际推荐书目(范可微)
1、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湖南人民出版社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新世界出版社
4、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6、季羡林、张光璘《东西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
7、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
8、江畅、戴茂堂《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
9、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
10、夏锡华,张冬贵《英语国家文化小知识100例》武汉大学出版社
11、叶胜年 Wester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吉林人民出版社
13、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美) 丹·兰迪斯, 珍妮特·M. 贝内特, 米尔顿·J. 贝内特编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北京大学出版社
15、唐红芳著《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张洪中学赵亚飞各位学校领导,政史组的全体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将我这节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
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
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2,课时:13、教学准备:上网在百度里搜索有关资料二、教学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三、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②知道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他的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认识郑和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四、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2、课前导学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物产、风土人情等情况。
3、教学渗透点学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古今地名的变化,提高识读地图的能力。
活动,重走郑和之路。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405——1433)目的:条件:过程: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课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具有反差性探讨性的问题,问题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引导。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优中考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xYzKw(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xYzkW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