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的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课前框题里德知识,提问三宝指的是谁?一、郑和下西洋1、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
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了解郑和的身世。
2、郑和一生的七下西洋。
了解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七下西洋的?(1405—1433年)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最远到达的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比欧洲航海家德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
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
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3.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分析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3.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描写中西交往历史的片段,并进行分析和思考;4.总结中外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1.开场白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中外交往历史的介绍讲解中西交往历史,主要涵盖汉朝时期和近现代两个时段。
其中汉朝时期,涉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交流及文化融合;近现代则是涵盖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西交融历程及矛盾冲突等内容。
3.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讲述中西文化差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文本阅读和分析请学生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的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并注意细节、描述等。
在阅读完成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交往历史的细节。
5.总结中西交往历史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中外交往历史,讨论中外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好好地应用这些经验和教训。
6.撰写分析文章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摘要归纳其中重点和难点,撰写一篇有关中外交往历史的分析文章,并在班级中分享。
四、教学重点1.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基本了解;2.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3.学生对小说中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学生在分析中西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时,需要对中西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2.中西文化差异和交往历史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不可以片面地看待。
六、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能力进行评估:1.学习资源:学生是否在准备课程及完成作业中,充分利用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2.课程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4.独立性: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5.分析能力:学生在文章分析方面表现的能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价值观的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外国使节来华的史实。
2. 中外冲突事件(1)鸦片战争的爆发;(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中外冲突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3. 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位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下节课分享。
初中历史 , 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历史随时产生 , 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 它存在的意义是 , 让人们总结过去 , 充分将来的生活 , 以史为鉴 , 借古论今 . 下边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 ,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课设计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优异范文大全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过本课学习 , 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 .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略 .2.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 . 伟绩和取胜原由的学习和剖析, 指引学生综合评论戚继光为民族英豪 , 以提高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迪式和问题目标教课法.[教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讲课[要点和难点]要点 : 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 : 本课波及的空间看法许多 , 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贮备不足 , 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 , 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 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课软件 , 将航行路线动向地显示出来 , 这样能调换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 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 . 空间密切地联系起来 , 进而形成正确的时空看法 .[ 教课过程 ]1)复习发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 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3)解说新课 :一.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差遣郑和出使西洋;__._33 年, 郑和七下西洋 , 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教师应充足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 明确地解说出〝西洋〞的历史范围.郑和下西洋的概略 : 教师联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 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 , 和七次远航抵达的地域 , 随后 , 师生共同达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 , 日本的海盗常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域 , 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攻击 , 戚继光是我国有名的民族英豪 .〝封侯非我薏 , 希望海波平〞(1)这是戚继光的话 , 粗心是 : 作官不是我的梦想 , 我的梦想是平定倭寇(2)主要事迹是 :_61 年在台州抗倭 (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 , 可联合《戚家军抗倭局势》挂图 ( 或投影 . 计算机课件等 ), 第一说明〝倭寇〞的看法 , 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由 , 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局势》图 , 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 . 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 教师还能够出示相关资料 , 启迪学生思虑 : 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结果 ?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 , 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 以及更好地评论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_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有了我国的澳门, 欧洲最有名的传教士是 : 利玛窦 .4)稳固小结 : 指引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 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 , 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剖析 . 明先期 , 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郑和七下西洋 , 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沟通屡次 , 属于友善交往 ; 明中后期 , 国势日渐衰败 , 倭寇入侵 . 倭患猖狂 , 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 , 并获得了成功 , 但是中国与外来侵略权力的矛盾却日趋尖利 , 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 , 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 并在那边开始了殖民活动 . 后二者表现为矛盾和战争 .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色的演变 , 特别直观地反应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 .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和时间 : 从 _______年到 _________年.七次下出发点 :_____________.西洋经过规模 : 带领 ___________人 .初中历史教课设计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优异范文大全二课程标准 ]1.经过本课学习 , 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 .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略 .2.经过本课学习 , 培育学生的试图能力 . 察看和剖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 经过剖析戚继光抗倭获得成功的原由 , 培育学生综合剖析的能力 . 指引学生综合评论戚继光为民族英豪 , 以提高学生评论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经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表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讲课[教材剖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 明朝成立后, 明初的统治者采纳了一系列的举措, 增强了中央集权 . 明先期, 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郑和七下西洋 , 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沟通屡次 , 属于友善交往 ; 明中后期 , 国势日渐衰落, 倭寇入侵 . 倭患猖狂 , 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 , 并获得了成功 , 但是中国与外来侵略权力的矛盾却日趋尖利 , 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 , 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 并在那边开始了殖民活动 .[ 学情剖析 ]经过前方的学习 , 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 . 经济状况有了大概的认识 , 有益于本课内容的掌握 . 可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等史实 , 学生其实不十分认识 , 甚至是一孔之见, 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必定程度的认识 . 在此基础上, 要尽可能地切近学生的经验去创建情境 , 指引学生学习研究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 :经过指引学生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 目的 . 经过 . 意义等 , 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 和戚继光抗倭 .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略 .过程与方法 :经过剖析戚继光抗倭获得成功的原由, 培育学生综合剖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经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 . 伟绩和取胜原由的学习和剖析 , 指引学生综合评论戚继光为民族英豪 , 以提高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对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 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品 .【要点和难点】1.要点 :(1)本课要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标记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巅峰 , 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表现 , 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 , 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 此外 , 郑和下西洋后 , 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域,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情的桥梁, 在郑和船队抵达的好多地方 , 都有纪念他的古迹 , 影响到现在 , 意义深远 , 需要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要点 . 民族英豪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 , 清除扰乱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 , 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抗外侮的第一次成功 , 保卫了中国的主权 ,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域人民的生命和财富的安全. 学习这一内容 ,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忱 , 领会到〝得道多助〞 . 正义必然会战胜险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 ,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激烈爱国主义精神, 博得了后代的敬爱 , 在民间拥有激烈而深远的影响 . 在我国历史上 , 每当遭到外敌侵略之际 , 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旌旗. 学习这一内容 , 对于培育学生崇敬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同时 , 学习这一内容 , 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辨别善恶美丑, 对正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踊跃的作用.2.难点 :本课波及的空间看法许多, 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贮备不足, 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 , 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 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课软件 , 将航行路线动向地显示出来 , 这样能调换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 , 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 . 空间密切地联系起来 , 进而形成正确的时空看法 .教课过程 :教课步骤教课过程设计企图导入新课一副照片 , 一张票证 , 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 . 出示一套邮票 , 问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创建情境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历史教课设计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优异范文大全三【教课设计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内容 , 采集和阅读相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资料.5.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施教课的 PPT课件依据讲堂教课的需要 , 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 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觉 , 引起学生的求知研究欲【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 目的 . 概略 . 影响 ; 知道戚继光抗倭 ; 认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目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 提高学生比较 . 理解问题的能力 .?3.感情目标①经过学习 , 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促使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沟通和友善来往 , 增强民族骄傲感 , 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困难 . 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 , 感觉中国人民抗争侵略的勇敢斗争精神 , 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教材剖析】明朝早期统治者采纳了一系列举措稳固国家 , 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兴盛 . 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善交往 , 标记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巅峰 , 表现了中国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 .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情的桥梁 , 同时为人类和睦相处供给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 并且和此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符合 , 意义深远 .明朝中后期国力弱微 , 倭寇猖狂 ,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 矛盾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 ,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激烈爱国主义精神 , 在我国历史上 , 每当遭到外敌侵略之际 , 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旌旗 .【要点难点剖析】要点 : 郑和下西洋影响到现在 , 意义深远 , 是一个要点 .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抗争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成功 , 而他的优异质量对正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踊跃作用 , 故确立为另一个要点 .难点 : 正确评论郑和下西洋 . 因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履行明朝早期的对外政策 , 其实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结果 , 因此没有持续发展下去 , 其航海活动长久以来并无获取西方学者的必定和适合的评论 , 但这其实不可以扼杀郑和远航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壮举 , 以及郑和远航中传达的那种和平交往 . 睦邻友善的外交理念 , 这也为此刻世界各国的和睦相处供给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 因此郑和自己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 . 中国人民的友善使者 . 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善来往的前驱 , 是当之无愧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 , 经过踊跃地创建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 指引学生经过剖析 . 概括 . 比较的方法 , 由浅入深掌握 .【学法 . 教法】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有了大概的认识, 但对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不太熟习, 对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孔之见,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切近学生的实质去创建情形, 运用多媒体教课法 . 比较法等, 充足调换学生兴趣, 让他们在培育能力的同时获取心灵体验 .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纳〝自主 . 合作 . 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 让学生在参加合作研究中认识郑和的远洋是世界的壮举 , 戚继光打扫倭患的勇敢斗争精神 , 感悟郑和和戚继光的伟大人品魅力并弘扬之 .【课前导学】1.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豪 .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 采集对于郑和 . 戚继光的事迹 .2.地图在历史课上拥有重要作用 , 同学们要学会使用地图 . 请同学们查阅地图 . 古今对照 , 认识西洋的看法及其范围.【教课过程】(一)赏识视频,激趣导入:由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的活动引出 600 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勇敢壮举 , 看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这支队伍经历了哪些狂风暴雨?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达成了此次不行思议的航行?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外的交往和矛盾 . 充足利用多媒体 , 让学生确实感觉当年的惊心动魄的场景 ,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二)新知研究一.【交往篇】——郑和下西洋自主学习 , 快乐收获 :(1)目的 (2) 时间(3)次数 (4) 出发地(5)抵达地域(6)意义小组展现 : 沟通各组的学习成就释疑解惑 : 针对学生自学展现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汇总后进行点拨 .在第一框题中要点经过多媒体展现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熟习哪里是西洋 ,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西洋跟此刻的西洋所指范围的变化.合作研究 :资料一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状况对照表郑和下西洋哥伦布抵达美洲达·伽马抵达印度比较结果时间__ —_33 年_92—__年 _97 —_98年次数 7 次 4 次 1 次人数 27000 多人 1000 —_00人 _0 人船数大船 63 艘( 连小船共 200 多艘 ) _ 艘 4 艘船只大小长 44 丈(_1.8 米)宽_丈(61.6 米) 长 24.5 米宽 6 米 100 吨 50 吨抵达范围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域美洲印度资料二 : 郑和下西洋时期 , 将中国的七大类 _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 , 换回各国的货物 _大类 _1 种 , 无怪乎史册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聚积如山〞.资料三 : 郑和下西洋后 , 很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 , 苏禄国王带领 300 多人接见中国 , 回国途中在中国病逝 , 即埋葬于中国 .经过以上三则资料你以为怎样评论郑和下西洋 ?联合所学知识剖析郑和为何能够成功实现远航 ?点拨提高 , 以教育学 : 本环节经过小组议论沟通的形式 , 集思广益 , 各小组沟通相互看法 , 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并延长知识 .让学生阅读三段资料 , 资料一经过中外史的对照学习不难得出郑和下西洋是壮举, 资料二和三的解读学生也能剖析出郑和远航促使了经济来往和发展了友善关系, 三则资料培育了学生剖析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 教师合时指引激发感情得出 : 郑和是航海的前驱 , 贸易的伙伴 , 友情的使者 , 增强民族骄傲感 . 同时对郑和远航的负面影响略加论述 , 突出生界意义 , 即远航中传达的那种和平交往 . 睦邻友善的外交理念 , 这也为此刻世界各国的和睦相处供给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打破难点 .研究郑和远航的原由 , 指引学生畅所欲言 , 让学生自主发展 , 差别发展 , 当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示从物质. 技术以及自己要素等方面来解答. 经过这一问突出经济发展 . 科技进步的重要和郑和的伟大人品魅力.直观史料的使用 , 培育学生从史猜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坚持论从史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经过议论研究 , 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 升华了思想 , 达到了以史鉴今的目的, 打破了本课的难点 .过渡 : 跟着历史的发展 , 大明王朝的和平帆船碰到了危机 , 有人发出了〝封侯非我意 , 希望海波平〞这样的感触 , 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矛盾篇】——戚继光抗倭 .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自主学习 , 快乐收获 :(一)戚继光抗倭:1.原由2.抗倭的经过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九战九捷 , 荡平浙江倭寇 , 又进入 .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3.评论对于初中历史 , 中外的交往与矛盾教课设计优异范文大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优中考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xYzKw(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xYzkW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学习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
㈠郑和下西洋
1、三宝指的是谁?
2、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双方交流。
3、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㈡戚继光抗倭
1、找出“倭寇”指的是什么人?分析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2、思考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倭寇?
3、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4、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㈢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找出侵略时间
2、概括葡萄牙侵略的基本情况
三、互动探究
探究一:
郑和为什么能多次前往西洋?(从明朝当时的国力、科技水平等角度思考)
他去的目的又是什么?
探究二:
读材料,学会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探究三:(分组讨论)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探究四:
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
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 ,为什么?那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四、学习反思
1、理一理:本课知识框架
2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
A、文莱以东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B、欧洲各国
C、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D、大西洋沿岸地区
()2、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A、明成祖的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
()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5、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戚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6、戚家军先后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的地区是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①②④
()7、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是的方面是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军纪严明
()8、“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出自谁的诗词。
A、戚继光
B、岳飞
C、文天祥
D、郑和
()9、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是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二、材料题
请回答:
(1)图中所示是哪位历史人物?哪朝人?
(2)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3)他的这一功绩在历史上有何意义?
(4)应如何评价此人?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