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下册历史word教案文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格式:docx
- 大小:54.64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常 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过程与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模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的实。
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 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 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 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设想 本堂课我想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教学用具 文字、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归纳法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交往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33 年)年)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六课一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3页,在讲这一课之前,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大家请注意看,等一会我会提问大家现在我想问大家,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看了这个视频,觉得郑和这个人怎么样?是啊,郑和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來了解一下郑和这个人。
(多媒体展示郑和以及郑和简介等)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
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屮的种种见闻。
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的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难点: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概念较多。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学习课前框题里德知识,提问三宝指的是谁?一、郑和下西洋1、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
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了解郑和的身世。
2、郑和一生的七下西洋。
了解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七下西洋的?(1405—1433年)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最远到达的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比欧洲航海家德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
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
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3.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分析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3.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描写中西交往历史的片段,并进行分析和思考;4.总结中外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1.开场白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中外交往历史的介绍讲解中西交往历史,主要涵盖汉朝时期和近现代两个时段。
其中汉朝时期,涉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交流及文化融合;近现代则是涵盖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西交融历程及矛盾冲突等内容。
3.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讲述中西文化差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文本阅读和分析请学生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的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并注意细节、描述等。
在阅读完成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交往历史的细节。
5.总结中西交往历史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中外交往历史,讨论中外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好好地应用这些经验和教训。
6.撰写分析文章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摘要归纳其中重点和难点,撰写一篇有关中外交往历史的分析文章,并在班级中分享。
四、教学重点1.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基本了解;2.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3.学生对小说中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学生在分析中西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时,需要对中西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2.中西文化差异和交往历史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不可以片面地看待。
六、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能力进行评估:1.学习资源:学生是否在准备课程及完成作业中,充分利用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2.课程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4.独立性: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5.分析能力:学生在文章分析方面表现的能力。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东山莫厘中学盛燕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史实。
通过分析课题,掌握明朝对外交往两种方式——友好与冲突,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填补日记空缺,结合相关图片及其路线图,师生共同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过程等。
(2)以表格的形式,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的情况,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实现远航”。
(4)设置问题,分析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5)以歌学史,掌握澳门古今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看邮票猜一猜, 曾经到达哪些地起止时间?)根据邮票上所描绘的情景,你能说说其意义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导入是一节课的敲砖石,因此我反复思考如何自然生动的导入此课。
正逢初一学生社会实践的地点是航海博物馆,以其照片导入,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兴趣。
分析课题与本课小结呼应(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体现本课的完整。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课提供丰富、鲜活的史料和图片,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听歌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我欣慰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历史储备知识翻译和分析史料,课堂互动比较流畅、愉悦。
将郑和与哥伦布等进行比较,分析他们航海活动的异同。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史了解比较少,需要老师适当讲解相关内容。
三个板块过渡自然,重难点突出。
本课还有许多不足,课程内容比较繁多,一共三个板块:时间安排25到30分钟讲郑和下西洋,10分钟左右讲述后两个板块,5分钟导入和总结!时间分配不理想。
第16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以及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
2、通过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引导】一、中外的友好交往3.时间:从年到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4.路线: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船队驶离,出南下,到后来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地位: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比,郑和是也是。
6.影响: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二、中外的冲突1.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沿东南沿海上岸,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眀政府派年轻将领,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英勇善战,平息了倭寇,的抗倭业绩,永入史册。
2.葡萄牙侵入澳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填表(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小组讨论探究)【自主检测】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 B.③④ C.②③D.①③2.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D.美国3.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A.隋朝B.西夏C.元朝D.明朝4、600多年前,先后七次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D.郑成功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 ②③①④⑥⑤C. ②③④①⑥⑤ D. ②①③⑥④⑤6、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C.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起止时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2)郑和“七奉旨”下西洋的最初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哪里?(3)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请你谈一谈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价值观的态度;(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外国使节来华的史实。
2. 中外冲突事件(1)鸦片战争的爆发;(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3)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中外冲突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3)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与外国交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教师讲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具体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往历程;3. 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一位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下节课分享。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
冲突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在我
国历,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