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
- 格式:docx
- 大小:16.83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作者:史冬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7期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疾病,从国内开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以来,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术治愈率已经有极大提高。
本文试从手术治疗方法上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常见类型做一概述。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为流脓涕、鼻塞、头痛、全身不适,反复发作,对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常采用手术治疗,以祛除不可逆病变,矫正鼻-鼻窦解剖异常,开放鼻-鼻窦引流,促进黏膜功能。
外科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最早发展的传统鼻窦手术分为鼻外进路及鼻内进路,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鼻内镜的问世,以鼻内镜手术进路为主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术式。
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原则●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无鼻息肉)的手术适应证:2005年,Nagi等对慢性鼻窦炎(无鼻息肉)提出如下治疗原则:抗生素3周(最好有细菌培养结果);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6~8周效果不好或无反应者行CT检查,CT检查阳性者可行手术治疗。
●2007年,张罗等提出,对于慢性鼻窦炎(无鼻息肉)的患者,药物治疗>2周无明显改善,以及就诊时发现有结构畸形和不可逆病变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药物治疗。
●对于慢性鼻窦炎(有鼻息肉)的手术适应证:2005年,Nagi等提出慢性鼻窦炎(有鼻息肉)的治疗原则:鼻内糖皮质激素6~8周(可以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药敏(-)或(+),效果不好或无反应者行CT检查,CT阳性者行手术治疗。
●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指征:对于药物治疗不能解除慢性鼻-鼻窦炎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但目前对于用何种药物,治疗多长时间才符合“药物治疗无效”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症状、影像学治疗、现有药物的疗效做出综合判断。
单纯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疗法单纯型慢性鼻窦炎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及全组鼻窦炎3期,经保守治疗无效可实施手术治疗。
慢性筛窦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慢性筛窦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筛窦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慢性筛窦炎应该吃什么药。
*慢性筛窦炎怎么治疗?*一、西医*1、非手术治疗包括鼻腔滴用粘膜血管收缩剂和抗生素,负压置换术,物理疗法等。
适用于儿童及身体衰弱、有全身疾病的患者。
*2、鼻内筛窦切除术(1)慢性筛窦炎,经保守法无效者。
(2)筛窦区多发性息肉,经多次鼻内手术摘除后仍复发者。
(3)筛窦炎已有或疑有眶内或颅内并发症者。
(4)用作额窦手术或蝶窦手术的先行步骤。
(5)原发于筛窦的肿瘤和囊肿。
(6)霉菌性筛窦炎。
*3、鼻外筛窦切除术适应症:①X线鼻窦发育好,有蝶上筛房、上颌筛房者;②慢性筛窦炎并发额窦炎者;③筛窦霉菌病;④筛窦异物;⑤筛窦肿瘤;⑥筛窦炎合并眶内或颅内并发症;⑦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四、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该手术是一种以上颌窦和筛窦为主的多鼻窦手术。
其优点是可以一次手术治疗多发性鼻窦炎,面部不遗留瘢痕,手术并发症少,比鼻内筛窦切除术安全。
缺点是前组筛窦气房不易彻底切除。
适应症:经鼻窦X线摄片或上颌窦穿刺证实为慢性筛窦炎或息肉,且伴有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者。
五、外鼻掀翻法双侧颌筛窦根治术此法系1959年由Maniglva首先介绍。
可在一次手术中开放双侧筛窦和施行上颌窦根治术,有手术野扩大、视野清楚、病变清除彻底、减少手术次数和面部不遗留瘢痕的优点。
六、功能性内窥镜下筛窦切除术此手术是1978年由Messerklinger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理论化而创用的鼻科新技术,以后由Kennedy Stammberger等加以改进推广。
该手术目的是把传统的根治性手术(破坏性手术)改进为功能性手术(重建性手术),从而彻底治愈鼻窦炎并恢复其原有功能。
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后首先冲击中鼻甲、中鼻道和前组筛窦,因此该区最受到感染和变应原的攻击。
现代理论认为筛窦发病率最高,而且也是其他各窦发病的源点。
耳鼻咽喉科鼻窦手术治疗常规一、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据MesserHinger等研究,上颌窦黏膜的纤毛运动方向朝向自然开口,经中鼻道做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符合上颌窦黏膜纤毛的生理特点,有利于窦内分泌物引流。
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恢复后,保留的窦内炎性黏膜可以发生可逆性转变,逐渐恢复正常的纤毛清理和腺体分泌功能。
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优于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目前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方法。
(一)适应证1.上颌窦异物(例如子弹)。
2.上颌窦息肉、真菌团块。
3.上颌窦化脓性炎症、真菌性上颌窦炎。
4.上颌窦黏膜囊肿、黏液囊肿。
5.上颌窦内异位牙齿。
6.上颌窦恶性肿瘤可疑者的探查或活检等。
(二)术前准备同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
(三)体位与麻醉仰卧位,头部略垫高,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局麻或全麻。
局麻采用1%利多卡因10ml加1%肾上腺素3滴做翼腭窝浸润麻醉、眶下神经阻滞麻醉、1%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长纱条填塞于同侧下鼻道和总鼻道内作表面麻醉。
(四)手术步骤1.在4mm0°鼻内镜下,用镰状刀切除钩突:此时应完整切除钩突的后下部,否则会给寻找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带来困难,而且容易造成术后窦口引流不畅或闭塞。
2.切除钩突后,在30°或70°鼻内镜下寻找上颌窦自然开口,上颌窦自然开口位于筛漏斗的中、后部,可以用弯吸引器头在下鼻甲上方按压、探查,若有脓性分泌物或气泡溢出,有助于识别上颌窦自然开口。
先行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以上颌窦开口为标志,不容易损伤眼眶。
3.找到上颌窦开口后,用不同角度的咬钳,黏膜钳和反张咬钳(或不同方向的全自动电动切割器)向前下方向或向后扩大,至前后径10~20mm,上下径8~10mm(也有人认为应扩大至2.0cm×1.5cm);不要环形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以免术后窦口瘢痕狭窄。
4.既往有手术史者,局部结构紊乱。
上颌窦自然开口不易辨认。
可以经下鼻道穿刺上颌窦注入冲洗液,同时在鼻内镜下观察冲洗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腔外侧壁流出的部位,来确定上颌窦开口,也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
慢性筛窦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慢性筛窦炎所属部位:鼻就诊科室:五官科病症体征:鼻塞,息肉,牙痛,脓性分泌物,神经痛,头晕,抑郁,嗅觉丧失,嗅觉障碍疾病介绍:什么是慢性筛窦炎?由于筛窦引流不畅,若有炎症不易消散,很易迁延成为慢性,那,慢性筛窦炎是怎么回事?在鼻窦中,以筛窦解剖最为复杂,特别是前组筛窦开口处的半月裂孔及其附近的钩突和筛漏斗等,是中鼻道内的小突起和沟状间隙,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窦口鼻道复合体是鼻腔吸入气流冲击之处,也是细菌,病毒,吸入性抗原(变应原)最易侵入的部位,无论感染或变态反应,开始都是表现为该处粘膜肿胀,纤毛运动停止,筛窦通气和引流受阻,然后才波及到其他鼻窦症状体征:慢性筛窦炎有哪些症状?慢性筛窦炎很少单独发生,症状也不典型,以神经痛、精神郁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较多见。
慢性筛窦炎有什么症状?当窦口阻塞时,可有鼻根或眼眶胀闷感及鼻塞,嗅觉障碍,鼻后孔流涕。
化验检查:慢性筛窦炎要做什么检查?慢性筛窦炎的检查可见息肉阻塞中鼻道,中鼻甲和鼻中隔结节部肥厚,嗅裂,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1、X射线鼻额位可见筛窦阴影模糊和病变范围。
2.CT冠状面扫描可见筛窦粘膜增厚及筛顶有无骨质破坏,轴位扫描可见病变前后范围及纸样板有无缺损或骨质破坏。
3.试验穿刺先用含1肾上腺的1%的卡因棉片使中鼻道收缩,并行粘膜表面麻醉,再用5号长针头刺入筛泡,注入少量灭菌生理盐水,抽出,检查是否混浊,也可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
此法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须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
鉴别诊断:慢性筛窦炎的诊断方法慢性筛窦炎临床检查可见息肉阻塞中鼻道,中鼻甲和鼻中隔结节部肥厚,嗅裂,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而且,慢性筛窦炎的诊断要注意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额窦炎、慢性蝶窦炎相鉴别。
并发症:慢性筛窦炎的并发症有哪些?筛窦手术常见并发症在鼻窦手术中,筛窦手术最容易发生手术并发症,因为筛窦是诸鼻窦中体积最小者。
据RICE(1989)报道,正常发育的筛窦前后长4~5CM,前筛高2.5CM,宽0.5CM,后筛宽1.5CM,筛顶宽0.3CM。
上颌骨全切除术1. 适应症上颌骨全切除术适用于良性肿瘤已破坏一侧上颌骨,如上颌骨纤维性骨营养不良、骨巨细胞瘤或造釉细胞瘤。
恶性肿瘤已侵及上颌窦或原发于上颌窦的恶性肿瘤。
2. 禁忌症年老体弱已出现恶病质,已有远膈脏器转移,或心功能不全不能承受全麻手术者。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应作好x线摄片和鼻、鼻窦ct检查。
2、应作心、肺、肾、肝功能的系统检查。
血液化验。
3、牙周洁治。
1∶500高锰酸钾溶液含漱。
4、取一侧口腔模型,作予成护板。
5、配血600~900ml,备用。
6、如遇有肿瘤侵犯翼腭窝而引起张口受限,不便于经口腔插管麻醉,可于术前先作气管切开,电切开处插管施以全麻。
7、为了减少术中的出血,可先予结扎同侧的颈外动脉。
5. 术前注意气管内插管全麻。
病人肩抬高,头后仰。
麻醉气囊偏向头部一侧,避免麻醉师和术者在操作过程中相互干扰。
6. 手术步骤1、切口切口设计并自内眦部沿眶下缘至外眦下1cm作横切口。
操作时可用手指捏住上唇两侧,而后先切开皮肤和部分肌层,再自黏膜切透肌层。
可取得整齐的层次。
松手后,钳夹上唇动脉止血。
继则沿前庭基部,绕过鼻翼侧面而达内眦部,作全层切开直达骨面,首先钳夹内眦动脉并作充分止血。
2、翻瓣掀开上唇,切开前庭沟黏骨膜并向上颌结节侧延伸,用骨膜分离器贴骨面向上向外剥离,掀起唇颊瓣。
如果肿瘤已穿破上颌窦前壁时,则应先切开黏骨膜,改用电刀自正常皮下组织层行锐性分离翻瓣,使骨膜及骨膜浅面的部分正常组织连同瘤体一并切除。
在分离至眶下缘时,应游离出眶下神经血管束而加以切断结扎。
继续切开内眦沿眶下缘至外眦部皮肤、皮下组织及肌层直达骨面,用骨膜分离器向外眦侧剥离,至此则一侧的唇颊瓣全部翻开,显露整个术区的上颌骨、颧骨及眶缘的骨面。
3、截骨截断骨的连接部。
(1)切开鼻骨下缘的骨膜,充分暴露眶外侧缘上颌骨额突的骨面,而后牵开眶内容物,骨凿或电锯斜向鼻侧,切断上颌骨额突和泪骨,骨缝隙内塞入小纱布条止血。
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
*导读:该手术是一种以上颌窦和筛窦为主的多鼻窦手术。
其优点是可以一次手术治疗多发性鼻窦炎,面部不遗留瘢痕,手术并发症少,比鼻内筛窦切除术安全。
缺点是前组筛窦气房不易彻底切除。
……
1.适应症
经鼻窦X线摄片或上颌窦穿刺证实为慢性筛窦炎或息肉,且伴
有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者。
2.手术操作
首先常规完成上颌窦根治术。
彻底止血后,在该窦后内上角稍偏外侧凿开内壁进入筛窦,用刮匙或圆头咬钳逐步清除筛窦内病变,并向外侧用刮匙扩大寻找纸样板,以作为手术标志。
继续向后刮除可达蝶窦前壁,必要时还可探查。
前组筛窦气房及鼻额管开口附近病变,可以经鼻内清除之。
五.外鼻掀翻法双侧颌筛窦根治术
此法系1959年由Maniglva首先介绍。
可在一次手术中开放双侧筛窦和施行上颌窦根治术,有手术野扩大、视野清楚、病变清除彻底、减少手术次数和面部不遗留瘢痕的优点。
1.手术操作
(1)麻醉同柯陆手术麻醉。
(2)切口沿上唇龈沟自中线向两侧切至第三磨牙,长约6cm。
(3)暴露梨状孔并切开其粘膜,将骨膜向上分离,外侧达上颌骨前后壁的移行部,向上接近眶下孔,内侧暴露梨状孔边缘,在中线处剥离大翼软骨内脚。
在梨状孔边缘,从鼻底部切开鼻腔粘膜,沿梨状孔边缘向上剪开达鼻骨下缘。
(4)切开鼻中隔全层自大翼软骨下方与鼻棘分离处插入下鼻甲剪,向上剪断鼻中隔全层,达筛骨垂直板,要求一次剪齐。
(5)暴露鼻腔顶部并清理鼻腔用拉钩将鼻唇和颊部软组织连同
鼻中隔上部向上拉起,整个梨状孔即可全部暴露。
用咬骨钳咬除部分上颌骨额突,鼻腔顶前部与中、下鼻甲即清晰可见,若鼻腔内有鼻息肉或中鼻甲息肉性变,应予去除。
(6)开放筛窦用筛窦刮匙在鼻丘或筛泡处压迫筛房,由前向后,自上而下,刮除所有筛房,并用吸引器吸去血液,清除碎骨片。
对无息肉样变的中鼻甲可以保留,或将其压向内上方,作为解剖标志。
按鼻内筛窦开放术的要领完成后组筛窦开放术。
(7)清理上颌窦凿开手术野内暴露出来的犬牙窝,按常规凿开上颌窦前壁,根据窦腔粘膜病变程度行部分或全部剥离去除,并行内侧壁对孔凿开。
后组筛窦气房,可经上颌窦内上角后方予以凿开和清除,与鼻内筛窦开放术相配合,以达到不遗留残余感染灶之目的。
(8)手术完成后,复位鼻颊部软组织。
梨状孔处粘膜不需缝合。
鼻中隔切口需复位对正,用鼻腔纱条行两侧固定,不需缝合,只在唇龈沟切口处缝合数针即可。
加压包扎、术后处理,同柯陆手
术。
第6日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