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宋楚泓之战剖析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5
卜师霞老师:《左传》泓之战“君子不重伤”解“不重伤”解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提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君子不重伤”条,有两种解释:一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二是释为“不童伤”,即不伤害儿童。
本文从“重”的读音,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三个角度进行考证,认为“重”当读为“zhòng”,“不重伤”当指“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打击”,即不置人于死地。
关键词:重伤; 历史语境; 文本语境一、问题的提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著名的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指责,宋襄公阐释了自己的战争立场。
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对于其中“君子不重伤”,有两种理解:一,将“重”读作chóng,意义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此说基本通行,在现代的文献注释中,多采用。
二,认为“重”的本字为“童”。
意义为“不伤害弱小”,主要证据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记载为“不童伤”。
[1]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寻求“不重伤”的正解。
二、“重”的读音为便于理清“重”的音义关系。
我们可以从“重”自身的读音系统说起。
“重”在《广韵》中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直容切”,平声,释义为“复也,叠也”,折合现代音为“chóng”;2、“直陇切”,上声,释义为“多也、厚也、善也、慎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3、“柱用切”,去声,释义为“更为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
孙玉文认为“重的原始词义为重叠起来,平声;重叠起来,发展出厚,重量大一义,上声;又由重叠起来发展出增加、加上一义,去声。
”[2]发展到现代汉语,由于“重”的声母中古为浊音,所以上声也变为了去声,因此,第二和第三读音合并。
因此,“重”就只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如下:“chóng”音下有:重复;重新、再;层;使重叠在一起;姓。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
【文言文阅读系列-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襄公,即宋襄公,宋和公孙浑之子,我国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之一,生活在公元前621年至公元前591年。
楚国又称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我国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苏的地区。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周围地区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是公元前597年楚国在与宋国作战时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楚国取得了胜利,这对于宋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挫折。
二、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历史背景宋国和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有影响力的国家。
在此时期,各国之间都有很多争斗和战争。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是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次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背后,有着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利益纠葛和矛盾。
宋襄公的对楚战争,是一场典型的相邻国家之间的战争。
宋国与楚国的地理位置相邻,加之两国之间有着许多利益纠纷,因而战争是难以避免的。
而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战争,则是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三、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战争过程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战争,是在具体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在这场战争中,宋国的军队受到了强大的楚国军队的打击,最终溃败。
这场战争对于宋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失败,也使得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宋襄公率领宋国的军队,与楚国的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
宋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虽然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但最终还是败给了楚国军队。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宋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四、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影响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
这场战争对于宋国和楚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宋国的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溃败,最终导致宋国在春秋时期地位的大幅下降。
而楚国则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的战争,不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两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一)1、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中原自从齐桓公创霸领导诸侯以来,一面征服戎狄,一面于召陵之会上威服楚国,使楚国不敢再向中原北进。
当楚国转其兵锋向淮泗流域之东的夷族部落诸小国进攻时,齐桓公又于周襄王8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42年,宋襄公7年,楚成王28年,郑文公29年,晋惠公7年,秦穆公16年)与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诸侯会盟于淮,以谋划阻歇楚国势力的东侵。
其详细情况已经在《齐桓公的霸业(四)》中介绍清楚了。
正当齐桓公制定阻歇楚国东侵的策略并即将展开之际,管仲与桓公突然于次年冬先后相继殂谢。
桓公遗体未殓,五公子就忙着争立,国内大乱。
中原诸侯因之失去了领导之人,立即形成一片散沙。
齐桓公4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团结,遂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先来看看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郑国,郑文公娶楚女为夫人,常依违于齐、楚之间。
齐桓公既殁,郑文公见中原散乱,无力与楚抗衡,就一心事楚。
周襄王10年春,郑文公偕夫人到楚国朝见,以事通好。
中原诸侯中鲁、卫、曹、陈、许、邢等国,以及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滕、邾、薛、徐、淮等,自从齐桓公死后,也形成了散漫而无所适从之况。
处在中原的戎狄诸族,自经齐桓公领导诸侯征讨以后,叛服不常,其生活状况也逐渐转变成农业耕稼,渐渐与中原民族互通往来,并时常加入中原诸侯的混乱中。
周襄王8年,戎又寇周及侵晋;襄王10年,邢国联合狄人侵卫,围困菟圃(卫地,失考);襄王13年,狄又侵卫。
总之,戎狄在中原频频劫掠肆扰,但还尚无大规模政治性的叛乱发生。
处在中原北部及西部的晋国与秦国,当时在位的是晋惠公与秦穆公。
秦穆公纳惠公而平定晋乱,晋饥则输之与粟。
但晋惠公却背弃前好,乘秦国饥荒而伐秦,两军战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晋军战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释而归之。
这时晋、秦两国陷于自相混乱中,无力东向与闻中原之事。
周室的襄王,庸懦暗弱,困于王子带之乱及戎难,依赖齐桓公及诸侯之力,才得以保其王位,并无统御诸侯之力。
骆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春秋》三传对于泓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从大致相同的史实记载中却得出了迥异的看法,原因在于三传各自的性质和思想特点有所不同。
其中《左传》的记载有较为鲜明的史学特点,其叙事之中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理性。
《公羊传》和《穀梁传》更侧重义理的阐发从而体现出经学的特色。
但《公》、《穀》对宋襄公截然相反的评价,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传之着眼点不同。
而进一步思考,《公羊传》的推崇理想和《穀梁传》的注重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正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张力。
关键词:宋襄公;泓之战;《春秋》;三传作者简介:骆扬(1982—),男,江苏淮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古代历史、史学及理论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1ZDXM770004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3-0131-05收稿日期:2009-12-20□中外史学及其比较研究《春秋》泓之战记载之三传比析《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作为中国古代以来长期流传的重要经典文献,常被人们看成对《春秋》经的解释,所以一般被并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虽均与《春秋》有关,但其性质却并不相同。
宋儒朱熹就说:“以三传言之,《左氏》是史学,《公》、《穀》是经学。
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
”[1](第6册,P 2152)这大体上是不错的,通观三传,《左传》重在记史,而《公》、《穀》重在解经。
所以三传对《春秋》的说明和解释存在很多歧异,也与它们本身的性质有关。
即便是《公》、《穀》均为解经而作,二者之间往往也不尽相同。
这些差异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疑问,而问题的出现又是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发掘深层原因的动力所在。
如三传文本中有关泓之战里宋襄公的记载和评论各执一词,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不失为体现三传各自思想特点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二)3、楚国概况与楚成王的图霸方略楚国在齐桓公与宋襄公时代在位的是楚成王熊恽。
楚的蓄意侵陵中原,自周夷王时(公元前894年至前879年)即已开始。
当时楚君熊渠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杨粤,到达鄂(今湖北省鄂城)。
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派方叔讨伐平定。
至于后来的楚武王、楚文王屡有扩张,事情在前面各篇中以及下面会一一加以详细论述。
到楚成王即位,最初任命子元为令尹(即宰相),到子元骄蹇致死,就任命斗谷于菟(即子文)为令尹,整军经武,楚国日益强大。
当时楚在南方已经控有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江西北部之地,北部则控有邓(今河南省邓省)、申(今河南省南阳)、息(今河南省息县)、蔡(今河南省上蔡)、黄(今河南省潢川)、英(今湖北省英山县北)等地,其势力已经超过伏牛、桐柏及大别诸山脉而伸入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所以其邻国蔡、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许(今河南省许昌)、郑(今河南省新郑)、徐(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宋(今河南省商丘)等都直接受到楚国的威胁。
在齐桓公时代,桓公与管仲积30多年的经营,才能联合中原诸侯作召陵之盟,威服楚国。
到桓公、管仲相继殂谢,中原领导乏人,楚的势力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1)楚国政治楚国政治以令尹为首相,兼掌兵权,实现上就是军政合一的制度。
其国内政体,由熊渠立其三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及以后灭申、灭邓、灭息,都置为邑来看,似乎早就已经采用郡邑之制,并非像中原诸侯封建的分封。
尤其自令尹子文执政以后,他鉴于令尹子元以公室作乱,是由于封邑过大之故,就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割取各大臣氏室封邑的一半,归还公室,并由自己率先实行。
《左传》称其“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就是指此事。
子文又选贤任能,努力开发江汉间可以耕稼的土地,一面治兵讲武,因此楚国日益富强。
(2)楚国军制楚成王6年,即:周惠王11年,公元前666年,齐桓公20年,楚派令尹子元伐郑,率军600乘。
《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Word文档] 《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关键字:《左传》,左传,之战,宋襄,宋襄公,襄公,霸业《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春秋五霸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为大众所熟知。
然而历史文献关于五霸人选的记载有所出入。
学界对于《白虎通》《孟子译注》中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说法争议较大。
从春秋时代对于霸主的评判标准、春秋时期齐桓公初霸后楚宋泓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来看,宋襄公在霸主标准的“德”和“力”两个方面的确表现突出,其为春秋五霸之一存在合理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春秋初期上层贵族的价值取向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霸权宋襄公泓之战几千年来,历史上对于宋襄公的评价褒贬不一。
赞赏者多认为其颇具贵族的仁义风范。
贬斥者多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否定,其一,纵向与“五霸”其余比较来看,宋国根本不具备称霸的实力,称霸只是其自我幻想;其二,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展开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其完完全全不懂战争而将不该用于战争的道德规则用于战争,导致宋军大败。
然而,从当时的历史记载与霸主“德”和“力”两方面的评判标准来看,宋襄公确实具备称霸的实力,泓之战也不应仅从军事角度进行评判。
一、重信诺与让君位之德――宋襄公的霸主之“德”《左传?僖公八年》载“宋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
’公命子鱼。
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
’遂走而退”{1}。
记载了时为太子的宋襄公让位于弟的“固请”之举。
对于宋襄公的让国,后世对此颇多微词。
清魏禧在《左传经世》中称宋襄公的让国是为了邀取名誉,与王莽的谦让相同;冯李骅在《春秋左绣》中同样认为宋襄公的让国是沽名钓誉之举。
但从宋襄公让国于子鱼到受齐桓公和管仲的嘱托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进而图谋称霸,直到最后泓之战中输给楚国的人生经历来看,其所作所为体现出的是一种以周礼为核心价值观的贵族精神,个人对于君子价值观念的信守终身并未改变。
[宋襄公《宋楚泓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本篇内]左传僖公宋楚泓之战。
《宋楚泓之战》。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本篇内容记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同楚国争霸的历史。
充分描写了宋襄公固守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结果导致宋军在泓之战中惨败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638年。
宋。
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
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
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
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
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中文名,宋楚泓之战。
节选自,《左传》。
记述,春秋时期宋国同楚国争霸的历史。
时期,公元前638年。
要点导引。
公元前638年。
宋。
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
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
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
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
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楚强宋弱。
但战争开始时。
形式对宋军有利。
可宋襄公死抱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条。
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以致殆误战机。
惨遭失败。
宋襄公的固守教条。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为固守中国人的贵族精神。
《著作介绍》。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
迄于鲁悼公十四年。
以《春秋》为本。
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
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
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但均为质疑。
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
并无任何史料佐证。
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
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
给后世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
就有命。
誓。
盟。
祷。
谏。
让。
书。
对等八种之多。
实际还远不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