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以下是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排成战斗行列,子鱼又将情况报告给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的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古代的作战,不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进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我们趁他们被险阻所困而进攻,不也是可以的吗?况且当前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如果能抓获就俘虏他们,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教导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
敌人受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杀伤他们?如果怜惜那些再次受伤的敌人,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敌人中头发花白的人,那就不如向他们屈服。
军队应该凭借有利的时机作战,鸣金击鼓是用来振作士气的。
有利的时机而利用,在险阻的地方攻击是可以的;鼓声浩大以鼓舞士气,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译文《子鱼论战》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咱们一起来瞧瞧它的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战后,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现在强大的楚国,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抓获就该俘虏回来,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哎呀,咱们来说说这宋襄公,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就像咱们生活中有时候也会碰到那种死脑筋、一根筋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组织的户外活动。
大家说好要一起完成一个任务,就是搭帐篷比赛。
我们这一组分工明确,进展得挺顺利。
可另一组呢,有个小伙伴非要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大家的建议。
结果呢,他们手忙脚乱,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这就跟宋襄公似的,不听子鱼的合理建议,一味按照自己那套所谓的“君子之道”,最后吃了大亏。
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 1《子鱼论战》先秦:左丘明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子鱼论战(优秀5篇)子鱼论战篇一一、基本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
”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
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
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
宋襄公说:“不。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
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
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
《子鱼论战》原文译文感悟【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译文《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
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的势力,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援救郑国,宋襄公决定与楚军在泓水展开决战。
当时,宋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楚军则在渡河。
子鱼认为,宋军应在楚军渡河时发动攻击,以获取胜利。
但宋襄公却坚持认为,君子不应在敌人处于困境时攻击他们,应等待楚军列好阵势后再与之作战。
战斗开始后,宋军按照宋襄公的命令列好阵势,但楚军却趁机发动了攻击。
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
战后,国人都责怪宋襄公,但宋襄公却认为自己是遵守了君子的道德规范。
子鱼则反驳道,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胜,而不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美。
在战场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战术,而不是拘泥于迂腐的教条。
《子鱼论战》通过子鱼与宋襄公的对话,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宋襄公坚持的是“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等迂腐的道德原则,而子鱼则主张“以战去战”,认为战争是一种残酷的手段,但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方式。
子鱼的观点更符合战争的实际情况,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是必然的。
他的军事策略过于迂腐,无法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
而楚国则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也让宋襄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却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导致了宋国的进一步衰落。
《子鱼论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探讨了战争与道德、战争与政治、战争与人性等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鱼论战翻译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论战》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
【原文】《子鱼论战》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1)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
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
”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
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
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
后面省略“之”,这话。
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子鱼论战
一、基本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
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
(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
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最大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其时,宋军在泓水北面,楚军须渡河而后战,故课文中有“未既济”、“既济”等字样。
2.反复朗读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在课本上划出来即可)。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用两种符号把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划出来。
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
”
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可也”。
(3)《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这番对话极为简略,抄录如下:
“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从课文中找出与划线字眼相当的语句(依次是“阻隘”、“三军以利用也”、“则如服焉”)。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了解“论战”部分的大体内容,并找出记诵的支撑点。
三、诵读指导
1.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按叙史通例,写战争要注明交战双方、作战时间及地点。
课文首句前,原文尚有:“冬(指襄公十三年即前638年冬),十一月,己巳,朔”。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写宋之优势;“彼众我寡”写宋之劣势。
司马“请击”而襄公答以“不可”,坐失良机。
③“又以告”,这是省略句法,即“及其未成列也,请击之”之意。
《尔雅》:“若、谒,请也。
”
④“公伤股,门官歼焉”,七字写尽败状之惨。
2.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公曰”一段话是因“国人皆咎公”而说,故有自辩意。
按:襄公于次年夏即因伤死去,距泓之战仅半年,可见其至死不悔。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前“也”表提顿,后“也”表肯定,即肯定不用阻敌于隘之法取胜。
“阻隘”与司马迁文“困人于”意同。
③以“亡国之余”做低衬,突出“不鼓不成列”,以示其“仁义”之心不变,至死仍然看重虚名。
3.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君未知战”为本段之纲领。
以下分三小层,各层的语气不同。
可分层进行诵读练习。
②第一小层就泓之战的实际情况批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观点。
先肯定客观情势对我有利,次以反问说明可以主动进攻,最后加上“犹有惧焉”,以退一步设想的口气说明非如此做不可,更为透彻──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③第二小层驳“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观点。
前两句都用强烈反问的口气,亦兼有讽刺之意。
末句用归谬法,指出襄公说法的可笑,讥讽之意甚明,也揭露了襄公做法的虚伪性。
“获则取之”的“取”本义是割取耳朵。
古代有割取俘虏耳朵的做法,《周礼·夏官·大司马》:“获者取左耳。
”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带回来。
④第三小层是一般地论述“阻隘”、“鼓”的原则。
文中连用四个“也”,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须用斩钉截铁、不容置辩的语气读出。
四、内容点拨
参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公羊传·公二十二年》:“……宋师大败。
故君子大(赞扬)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指战争)而不忘大礼……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
《史记·宋微子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云:“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贤),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
1.这两则资料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褒扬宋襄公的?出于什么目的?(“礼让”。
当时周初制定的礼制已遭到破坏,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如齐并国三十五,鲁并国九,宋并国六,篡弑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所以“以礼让为国”成了恢复旧秩序人们的信条。
)
2.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批评。
详写子鱼的反驳。
)
3.你赞成哪一种态度?(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但教师也应指出,宋襄公不过是将“礼让”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他的“仁义”是假的。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宋襄公图伯》中有详细评论,可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