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子鱼论战》经典教案设计瑞文教育文库《子鱼论战》经典教案设计成为会员免券下载立即下载1下载券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需要1下载券立即下载成为会员,免券下载《子鱼论战》经典教案设计《子鱼论战》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二.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复习1、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b、古今意义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 c、虚词以{何以战(凭)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其{公问其故(这样)吾视其辙乱(齐军)其乡人曰(他的)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在那里)“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今以蒋氏观之根据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用而吾以捕蛇独存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来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及注意: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译做来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译作用、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d、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 该删就删。
2、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
请看大屏幕。
3、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
《曹刿论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曹刿论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
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
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加强诵读练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念一遍。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子鱼论战(优秀5篇)子鱼论战篇一一、基本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子鱼论战【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导入:我们已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B.古今意义: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C.虚词其:公问其故(这样)吾视其辙乱(齐军)其乡人曰(他的)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在那里)以:何以战(凭)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及)注意: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译做来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译作用、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D.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该删就删。
2.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
请看大屏幕。
二、交代历史背景——宋襄公争霸始末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最大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子鱼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子鱼的相关知识;(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子鱼忠诚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品质;(2)学习子鱼勇敢面对困境、敢于直谏的精神;(3)认识到团结协作、善于纳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据;(3)掌握子鱼的相关知识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文章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和翻译;(3)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子鱼的相关背景知识;(2)引发学生对《子鱼论战》这篇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子鱼的论点和论据;(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精讲点拨:(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析子鱼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子鱼论战的场景;(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反驳意见,培养辩证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2. 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子鱼品质的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对子鱼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字词障碍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的势力,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援救郑国,宋襄公决定与楚军在泓水展开决战。
当时,宋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楚军则在渡河。
子鱼认为,宋军应在楚军渡河时发动攻击,以获取胜利。
但宋襄公却坚持认为,君子不应在敌人处于困境时攻击他们,应等待楚军列好阵势后再与之作战。
战斗开始后,宋军按照宋襄公的命令列好阵势,但楚军却趁机发动了攻击。
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
战后,国人都责怪宋襄公,但宋襄公却认为自己是遵守了君子的道德规范。
子鱼则反驳道,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胜,而不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美。
在战场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战术,而不是拘泥于迂腐的教条。
《子鱼论战》通过子鱼与宋襄公的对话,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宋襄公坚持的是“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等迂腐的道德原则,而子鱼则主张“以战去战”,认为战争是一种残酷的手段,但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方式。
子鱼的观点更符合战争的实际情况,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是必然的。
他的军事策略过于迂腐,无法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
而楚国则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也让宋襄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却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导致了宋国的进一步衰落。
《子鱼论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探讨了战争与道德、战争与政治、战争与人性等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子鱼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子鱼论战》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并欣赏《子鱼论战》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战略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战争,热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1. 《子鱼论战》的文言文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并欣赏《子鱼论战》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古代战争的基本知识和战略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子鱼论战》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古代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分析。
3. 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子鱼论战》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 讲解分析:讲解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异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战争,热爱和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子鱼论战》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3. 收集一些关于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案例,用于拓展延伸环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语文教案-子鱼论战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子鱼论战》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二.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b、古今意义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c、虚词以{何以战(凭)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其{公问其故(这样)吾视其辙乱(齐军)其乡人曰(他的)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在那里)“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今以蒋氏观之根据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用而吾以捕蛇独存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来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及注意: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译做来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译作用、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d、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__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小信未孚()公与之乘()长勺()辙()轼()竭( ) 盈( ) 旗靡()夫( )帛()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师伐我又何间焉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忠之属也。
《子鱼论战》教学设计
澧州实验学校王晓芬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能在理解的前提下背诵课文。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疏通词句,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了解文章大意。
一.导
1.我们通过学习《曹刿论战》,知道《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
今天就来看这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
2.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最大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其时,宋军在泓水北面,楚军须渡河而后战,故课文中有“未既济”、“既济”等字样。
文章记叙了宋楚泓之战,题意为子鱼关于战争的论述。
二.读
1.自读正音
战于泓 hóng 国人皆咎公 jiù君子不重 chóng
勍敌之人 qíng 虽及胡耈 gǒu
明耻教战 jiāo 鼓儳可也 chán
2.听读,感知节奏和内容。
3.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
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以下。
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4.找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
(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老师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将字词放在语言环境、句子中,确定词性,并回忆课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断:二是以现代汉语从不同义项组词,确定字义:三是从字形上去理解。
你们看管不管用?)
5.借助注释和译文,学生通译课文,教师释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通假字:既陈而后击之通“阵”,摆好阵式
不禽二毛通“擒”,俘虏
虚词:宋人既成列已经
楚人未既济完全
词类活用:既陈而后击之摆好阵式
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排成行列
明耻教战使……明白(认识)
6.总结:文言文的学习除了掌握它特定的方法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三.悟
1.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
第二部分(2)宋襄公对战争失败的辩解(3)子鱼论战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此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
霸业不成。
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2.从子鱼的反驳中,可以看出子鱼有怎样的战略主张?
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对敌人不可仁义。
战争凶险的本质决定作战过程中不得有怜悯、慈悲之心。
战争靠勇、狠、准取胜。
3.人物形象分析:
子鱼:善思善辩,有杰出的战术指挥才干
宋襄公:迂腐,伪善,狂妄,愚蠢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
5.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如: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请你再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四.诵
1.《子鱼论战》《曹刿论战》都出自《左传》,二文在写法上有同有异,都略写战争过程,详写战前的策略和战后的评议。
只不过一个议论的是取胜的原因,一个议论的是失败的原因。
本文记叙了宋、楚泓水之战中,由于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的事实,说明抓住战机的重要性。
2、熟读第三段,努力背下来。
五.行
1.“泓水之战”的失败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以弱胜强完全有可能,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要听取采纳正确的意见。
2.课外延伸: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
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
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
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
下场?假如_______ (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参考答案: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
(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
3.读了本单元论战篇,你觉得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还适用于现代战争吗?说说你的看法。
六.板书:
子鱼论战
《左传》
不以阻碍不鼓不成
未知战
不禽二毛不重伤
叙议结合,详略得当,语言精当,人物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