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宋楚泓之战剖析PPT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25
《左传》——宋襄公冬十一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老,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司马又把刚才的情况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等楚军摆开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后受箭伤,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任护卫的被歼灭。
都城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
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
寡人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国君不懂战争。
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把他们拦截而攻击,不也是可以的吗?可是还害怕不能取胜。
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
说明国家耻辱是什么,以此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
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击他一次?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
军队,由于有利才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
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一)1、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中原自从齐桓公创霸领导诸侯以来,一面征服戎狄,一面于召陵之会上威服楚国,使楚国不敢再向中原北进。
当楚国转其兵锋向淮泗流域之东的夷族部落诸小国进攻时,齐桓公又于周襄王8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42年,宋襄公7年,楚成王28年,郑文公29年,晋惠公7年,秦穆公16年)与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诸侯会盟于淮,以谋划阻歇楚国势力的东侵。
其详细情况已经在《齐桓公的霸业(四)》中介绍清楚了。
正当齐桓公制定阻歇楚国东侵的策略并即将展开之际,管仲与桓公突然于次年冬先后相继殂谢。
桓公遗体未殓,五公子就忙着争立,国内大乱。
中原诸侯因之失去了领导之人,立即形成一片散沙。
齐桓公4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团结,遂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先来看看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郑国,郑文公娶楚女为夫人,常依违于齐、楚之间。
齐桓公既殁,郑文公见中原散乱,无力与楚抗衡,就一心事楚。
周襄王10年春,郑文公偕夫人到楚国朝见,以事通好。
中原诸侯中鲁、卫、曹、陈、许、邢等国,以及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滕、邾、薛、徐、淮等,自从齐桓公死后,也形成了散漫而无所适从之况。
处在中原的戎狄诸族,自经齐桓公领导诸侯征讨以后,叛服不常,其生活状况也逐渐转变成农业耕稼,渐渐与中原民族互通往来,并时常加入中原诸侯的混乱中。
周襄王8年,戎又寇周及侵晋;襄王10年,邢国联合狄人侵卫,围困菟圃(卫地,失考);襄王13年,狄又侵卫。
总之,戎狄在中原频频劫掠肆扰,但还尚无大规模政治性的叛乱发生。
处在中原北部及西部的晋国与秦国,当时在位的是晋惠公与秦穆公。
秦穆公纳惠公而平定晋乱,晋饥则输之与粟。
但晋惠公却背弃前好,乘秦国饥荒而伐秦,两军战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晋军战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释而归之。
这时晋、秦两国陷于自相混乱中,无力东向与闻中原之事。
周室的襄王,庸懦暗弱,困于王子带之乱及戎难,依赖齐桓公及诸侯之力,才得以保其王位,并无统御诸侯之力。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二)3、楚国概况与楚成王的图霸方略楚国在齐桓公与宋襄公时代在位的是楚成王熊恽。
楚的蓄意侵陵中原,自周夷王时(公元前894年至前879年)即已开始。
当时楚君熊渠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杨粤,到达鄂(今湖北省鄂城)。
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派方叔讨伐平定。
至于后来的楚武王、楚文王屡有扩张,事情在前面各篇中以及下面会一一加以详细论述。
到楚成王即位,最初任命子元为令尹(即宰相),到子元骄蹇致死,就任命斗谷于菟(即子文)为令尹,整军经武,楚国日益强大。
当时楚在南方已经控有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江西北部之地,北部则控有邓(今河南省邓省)、申(今河南省南阳)、息(今河南省息县)、蔡(今河南省上蔡)、黄(今河南省潢川)、英(今湖北省英山县北)等地,其势力已经超过伏牛、桐柏及大别诸山脉而伸入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所以其邻国蔡、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许(今河南省许昌)、郑(今河南省新郑)、徐(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宋(今河南省商丘)等都直接受到楚国的威胁。
在齐桓公时代,桓公与管仲积30多年的经营,才能联合中原诸侯作召陵之盟,威服楚国。
到桓公、管仲相继殂谢,中原领导乏人,楚的势力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1)楚国政治楚国政治以令尹为首相,兼掌兵权,实现上就是军政合一的制度。
其国内政体,由熊渠立其三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及以后灭申、灭邓、灭息,都置为邑来看,似乎早就已经采用郡邑之制,并非像中原诸侯封建的分封。
尤其自令尹子文执政以后,他鉴于令尹子元以公室作乱,是由于封邑过大之故,就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割取各大臣氏室封邑的一半,归还公室,并由自己率先实行。
《左传》称其“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就是指此事。
子文又选贤任能,努力开发江汉间可以耕稼的土地,一面治兵讲武,因此楚国日益富强。
(2)楚国军制楚成王6年,即:周惠王11年,公元前666年,齐桓公20年,楚派令尹子元伐郑,率军600乘。
[宋襄公《宋楚泓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本篇内]左传僖公宋楚泓之战。
《宋楚泓之战》。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本篇内容记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同楚国争霸的历史。
充分描写了宋襄公固守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结果导致宋军在泓之战中惨败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638年。
宋。
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
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
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
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
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中文名,宋楚泓之战。
节选自,《左传》。
记述,春秋时期宋国同楚国争霸的历史。
时期,公元前638年。
要点导引。
公元前638年。
宋。
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
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
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
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
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楚强宋弱。
但战争开始时。
形式对宋军有利。
可宋襄公死抱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条。
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以致殆误战机。
惨遭失败。
宋襄公的固守教条。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为固守中国人的贵族精神。
《著作介绍》。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
迄于鲁悼公十四年。
以《春秋》为本。
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
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
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但均为质疑。
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
并无任何史料佐证。
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
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
给后世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
就有命。
誓。
盟。
祷。
谏。
让。
书。
对等八种之多。
实际还远不止此。
泓之战宋襄公用兵法则【实用版】目录1.泓之战背景及意义2.宋襄公的用兵法则3.宋襄公用兵法则的实际应用4.宋襄公用兵法则的评价正文一、泓之战背景及意义泓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638 年。
这场战役标志着宋国霸权的衰落和楚国霸权的崛起,对于当时诸侯国间的势力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泓之战同时也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战况激烈的一次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宋襄公的用兵法则宋襄公是宋国的一位英明的国君,他倡导仁义之道,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套用兵法则。
这套用兵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仁为本:强调在战争中要尽量减少对人民的伤害,遵循人道主义原则。
2.重视情报:要求在战前充分收集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合理部署: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合理安排兵力,力求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4.强调士气:注重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5.灵活应变: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战策略。
三、宋襄公用兵法则的实际应用在泓之战中,宋襄公充分运用了他的用兵法则。
他在战前积极收集楚国的情报,了解楚军的部署和实力,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在战场上,他根据敌情合理部署兵力,力求在战术上取得优势。
同时,他还重视鼓舞士气,使宋军在战争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四、宋襄公用兵法则的评价虽然宋襄公的用兵法则在泓之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这场战争最终以宋国的失败告终。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宋襄公的用兵法则虽然强调仁义和人道,但在战场上却显得过于保守和缺乏果断。
泓之战后,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战争形势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