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宋楚泓之战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25
《左传》——宋襄公冬十一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老,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
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司马又把刚才的情况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等楚军摆开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后受箭伤,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任护卫的被歼灭。
都城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
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
寡人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国君不懂战争。
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把他们拦截而攻击,不也是可以的吗?可是还害怕不能取胜。
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
说明国家耻辱是什么,以此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
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击他一次?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
军队,由于有利才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
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卜师霞老师:《左传》泓之战“君子不重伤”解“不重伤”解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提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君子不重伤”条,有两种解释:一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二是释为“不童伤”,即不伤害儿童。
本文从“重”的读音,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三个角度进行考证,认为“重”当读为“zhòng”,“不重伤”当指“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打击”,即不置人于死地。
关键词:重伤; 历史语境; 文本语境一、问题的提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著名的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指责,宋襄公阐释了自己的战争立场。
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对于其中“君子不重伤”,有两种理解:一,将“重”读作chóng,意义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此说基本通行,在现代的文献注释中,多采用。
二,认为“重”的本字为“童”。
意义为“不伤害弱小”,主要证据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记载为“不童伤”。
[1]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寻求“不重伤”的正解。
二、“重”的读音为便于理清“重”的音义关系。
我们可以从“重”自身的读音系统说起。
“重”在《广韵》中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直容切”,平声,释义为“复也,叠也”,折合现代音为“chóng”;2、“直陇切”,上声,释义为“多也、厚也、善也、慎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3、“柱用切”,去声,释义为“更为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
孙玉文认为“重的原始词义为重叠起来,平声;重叠起来,发展出厚,重量大一义,上声;又由重叠起来发展出增加、加上一义,去声。
”[2]发展到现代汉语,由于“重”的声母中古为浊音,所以上声也变为了去声,因此,第二和第三读音合并。
因此,“重”就只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如下:“chóng”音下有:重复;重新、再;层;使重叠在一起;姓。
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左丘明《子鱼论战》原文及翻译 1《子鱼论战》先秦:左丘明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
宋楚泓之战文言知识
一、背景介绍
1.1 宋楚泓之战的历史背景
1.2 宋楚泓之战的重要意义
二、宋楚泓之战的起因
2.1 北方割据势力的抬头
2.2 宋楚泓的崛起
2.3 双方利益冲突的导火索
三、战争的准备和准备工作
3.1 双方兵力和资源的总体情况
3.2 双方军队的组成和装备情况
3.3 双方的战略部署和兵力调动
四、战争的具体过程
4.1 初始冲突和双方的初期进展
4.2 双方主要战役的详细叙述
4.2.1 某某战役的战术和兵力部署
4.2.2 双方的作战策略和意图
4.2.3 某某战役的具体战况和结果
五、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5.1 战争的胜利方和失败方
5.2 战争对双方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5.3 战争对历史走向和人物评价的影响
六、对宋楚泓之战的思考和总结
6.1 战争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6.2 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分析
6.3 战争中的领导力和人物作用评价6.4 战争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以上是对宋楚泓之战文言知识的全面探讨,通过对背景、起因、准备工作、战争过程、战果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该战争的重要性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宋楚泓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的胜负不仅与双方军队的实力有关,还与双方领导力、军事智慧和战术策略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宋楚泓之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战争史,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鱼论战》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子姓,名目夷,字子鱼。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虽寥寥数语,但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作品原文子鱼论战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一)1、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中原自从齐桓公创霸领导诸侯以来,一面征服戎狄,一面于召陵之会上威服楚国,使楚国不敢再向中原北进。
当楚国转其兵锋向淮泗流域之东的夷族部落诸小国进攻时,齐桓公又于周襄王8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42年,宋襄公7年,楚成王28年,郑文公29年,晋惠公7年,秦穆公16年)与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诸侯会盟于淮,以谋划阻歇楚国势力的东侵。
其详细情况已经在《齐桓公的霸业(四)》中介绍清楚了。
正当齐桓公制定阻歇楚国东侵的策略并即将展开之际,管仲与桓公突然于次年冬先后相继殂谢。
桓公遗体未殓,五公子就忙着争立,国内大乱。
中原诸侯因之失去了领导之人,立即形成一片散沙。
齐桓公4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团结,遂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先来看看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郑国,郑文公娶楚女为夫人,常依违于齐、楚之间。
齐桓公既殁,郑文公见中原散乱,无力与楚抗衡,就一心事楚。
周襄王10年春,郑文公偕夫人到楚国朝见,以事通好。
中原诸侯中鲁、卫、曹、陈、许、邢等国,以及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滕、邾、薛、徐、淮等,自从齐桓公死后,也形成了散漫而无所适从之况。
处在中原的戎狄诸族,自经齐桓公领导诸侯征讨以后,叛服不常,其生活状况也逐渐转变成农业耕稼,渐渐与中原民族互通往来,并时常加入中原诸侯的混乱中。
周襄王8年,戎又寇周及侵晋;襄王10年,邢国联合狄人侵卫,围困菟圃(卫地,失考);襄王13年,狄又侵卫。
总之,戎狄在中原频频劫掠肆扰,但还尚无大规模政治性的叛乱发生。
处在中原北部及西部的晋国与秦国,当时在位的是晋惠公与秦穆公。
秦穆公纳惠公而平定晋乱,晋饥则输之与粟。
但晋惠公却背弃前好,乘秦国饥荒而伐秦,两军战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晋军战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释而归之。
这时晋、秦两国陷于自相混乱中,无力东向与闻中原之事。
周室的襄王,庸懦暗弱,困于王子带之乱及戎难,依赖齐桓公及诸侯之力,才得以保其王位,并无统御诸侯之力。
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
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注释:勍敌:强敌。
宋公:宋襄公。
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尽。
及:趁着。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
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chong):重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赞:帮助。
胡耇: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一年,春天,送人在鹿地举行会盟,谋求楚国承认他是诸侯领袖。
楚国人答应了。
送襄公的庶兄子鱼说:“小国争霸是祸患啊。
宋国将要灭亡了吧!侥幸的是晚失败。
”……秋天,诸侯国和宋国在盂地会盟。
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儿了!国君的欲望已经过分,怎么能够承受呢?”在盟会时楚国拘留宋襄公来攻打宋国。
冬天,在薄地盟会,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停止啊,这次失败还不会使宋襄公放弃称霸野心。
”……二十二年,……三月,郑文公去楚国。
夏天,宋襄公讨伐郑国。
子鱼说:“所以说宋国的祸患临头了!”楚国人讨伐宋国来救郑国。
宋襄公想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谏言说:“上天已经不保佑商朝很久了,国君您将要振兴商族的统治地位,不可以赦免啊。
”宋襄公不听从。
冬天,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
宋国军队已经布成战阵,楚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
公孙固说:“敌人众多而我军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泓水而没有布成战阵,司马又建议立即下令出击。
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布成战阵,然后攻击宋军,宋国军队溃败。
宋襄公大腿受伤,侍卫官尽灭。
都城人都埋怨宋襄公。
公说:“君子不忍心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去捕捉年老有白发的敌人。
古代的用兵之道,不因为己方先占据险要地形而钳制对方。
我本是商朝灭亡了的余孽,不击鼓进军不布成战阵(要严格按照军礼办事)。
”子鱼说:“您不知道战争!强大的楚国敌军,处于险境,布不成阵,是上天帮助我们。
抢险下令出击,又有什么不可以?就这样还怕打不赢呢。
况且现在强大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碰到老的,也要把他们抓住,对于年老的敌人有什么怜惜呢?教育军队懂得什么叫可耻,从而作战勇敢,要杀死敌人,负伤未死的敌人,还可能危害自己,怎能不给予重创?如果爱敌人而不忍重创,就不如不打仗;如果爱敌人而不忍俘虏其老兵,就不如趁早俯首做敌人的奴隶。
军队是根据有利的时机来作战的,军队鸣金击鼓,本为以声音振作士气。
《泓之战》教案一、时代背景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疏•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左传疏》包括杜预的注、孔颖达的正义和陆德明的音义。
孔颖达的正义除了串讲原文之旨外,还对杜预的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或开发。
)泓之战是春秋时宋国、楚国之间的战役。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郑文公朝楚,宋襄公率卫、许、滕等国伐郑,楚救郑伐宋。
十一月,宋、楚会战于泓(水名,今河南),宋军已列阵,楚军还在渡河,宋司马子鱼以楚兵多而宋兵少,建议乘楚军半渡而击,襄公以君子不攻处于陷地之敌不从。
楚军渡后尚为布阵,子鱼又建议攻击,襄公由不从。
楚军布阵后,襄公才下令进攻,宋军大败,襄公受重伤,于次年死去,宋国争霸从而结束。
二、教学目的1、应掌握的词语:①济:渡完;②陈:同“阵”,用作动词,排列阵势;③为军:带军打仗;④勍:强劲的;⑤赞:助;⑥爱:吝惜。
2、语法现象:名词活用:a.隘:活用为动词,处于险隘的处境;b.陈:同“阵”,排列阵势省略句:又以(之)告。
宾语前置句:何有于二毛?3、难句及难句翻译: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助我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声盛致志,鼓儳可也三、文选注释冬十一月乙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未尽渡泓水)。
司马曰(子鱼也):“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
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陈,直观反。
)。
”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门官,守门者,师行则在君左右。
歼,尽也。
○歼,子廉反。
)【疏】(注“门官至尽也”○正义曰:“周礼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亦如之。
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
国有大故,则守王门。
诸侯之礼亡,其官属不可得而知。
此门官盖亦天子虎贲氏之类。
故在国则守门,师行则在君左右,近公故尽死也。
歼,尽。
《释诂》文:“舍人云:‘歼,众之尽也。
’”)国人皆咎公(咎,其九反。
)。
公曰:“君子不重伤(重,直用反,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