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左传·宋楚泓之战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8
卜师霞老师:《左传》泓之战“君子不重伤”解“不重伤”解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提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君子不重伤”条,有两种解释:一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二是释为“不童伤”,即不伤害儿童。
本文从“重”的读音,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三个角度进行考证,认为“重”当读为“zhòng”,“不重伤”当指“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打击”,即不置人于死地。
关键词:重伤; 历史语境; 文本语境一、问题的提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著名的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指责,宋襄公阐释了自己的战争立场。
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对于其中“君子不重伤”,有两种理解:一,将“重”读作chóng,意义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此说基本通行,在现代的文献注释中,多采用。
二,认为“重”的本字为“童”。
意义为“不伤害弱小”,主要证据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记载为“不童伤”。
[1]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寻求“不重伤”的正解。
二、“重”的读音为便于理清“重”的音义关系。
我们可以从“重”自身的读音系统说起。
“重”在《广韵》中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直容切”,平声,释义为“复也,叠也”,折合现代音为“chóng”;2、“直陇切”,上声,释义为“多也、厚也、善也、慎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3、“柱用切”,去声,释义为“更为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
孙玉文认为“重的原始词义为重叠起来,平声;重叠起来,发展出厚,重量大一义,上声;又由重叠起来发展出增加、加上一义,去声。
”[2]发展到现代汉语,由于“重”的声母中古为浊音,所以上声也变为了去声,因此,第二和第三读音合并。
因此,“重”就只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如下:“chóng”音下有:重复;重新、再;层;使重叠在一起;姓。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一)1、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中原自从齐桓公创霸领导诸侯以来,一面征服戎狄,一面于召陵之会上威服楚国,使楚国不敢再向中原北进。
当楚国转其兵锋向淮泗流域之东的夷族部落诸小国进攻时,齐桓公又于周襄王8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42年,宋襄公7年,楚成王28年,郑文公29年,晋惠公7年,秦穆公16年)与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诸侯会盟于淮,以谋划阻歇楚国势力的东侵。
其详细情况已经在《齐桓公的霸业(四)》中介绍清楚了。
正当齐桓公制定阻歇楚国东侵的策略并即将展开之际,管仲与桓公突然于次年冬先后相继殂谢。
桓公遗体未殓,五公子就忙着争立,国内大乱。
中原诸侯因之失去了领导之人,立即形成一片散沙。
齐桓公4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团结,遂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先来看看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郑国,郑文公娶楚女为夫人,常依违于齐、楚之间。
齐桓公既殁,郑文公见中原散乱,无力与楚抗衡,就一心事楚。
周襄王10年春,郑文公偕夫人到楚国朝见,以事通好。
中原诸侯中鲁、卫、曹、陈、许、邢等国,以及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滕、邾、薛、徐、淮等,自从齐桓公死后,也形成了散漫而无所适从之况。
处在中原的戎狄诸族,自经齐桓公领导诸侯征讨以后,叛服不常,其生活状况也逐渐转变成农业耕稼,渐渐与中原民族互通往来,并时常加入中原诸侯的混乱中。
周襄王8年,戎又寇周及侵晋;襄王10年,邢国联合狄人侵卫,围困菟圃(卫地,失考);襄王13年,狄又侵卫。
总之,戎狄在中原频频劫掠肆扰,但还尚无大规模政治性的叛乱发生。
处在中原北部及西部的晋国与秦国,当时在位的是晋惠公与秦穆公。
秦穆公纳惠公而平定晋乱,晋饥则输之与粟。
但晋惠公却背弃前好,乘秦国饥荒而伐秦,两军战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晋军战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释而归之。
这时晋、秦两国陷于自相混乱中,无力东向与闻中原之事。
周室的襄王,庸懦暗弱,困于王子带之乱及戎难,依赖齐桓公及诸侯之力,才得以保其王位,并无统御诸侯之力。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二)3、楚国概况与楚成王的图霸方略楚国在齐桓公与宋襄公时代在位的是楚成王熊恽。
楚的蓄意侵陵中原,自周夷王时(公元前894年至前879年)即已开始。
当时楚君熊渠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杨粤,到达鄂(今湖北省鄂城)。
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派方叔讨伐平定。
至于后来的楚武王、楚文王屡有扩张,事情在前面各篇中以及下面会一一加以详细论述。
到楚成王即位,最初任命子元为令尹(即宰相),到子元骄蹇致死,就任命斗谷于菟(即子文)为令尹,整军经武,楚国日益强大。
当时楚在南方已经控有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江西北部之地,北部则控有邓(今河南省邓省)、申(今河南省南阳)、息(今河南省息县)、蔡(今河南省上蔡)、黄(今河南省潢川)、英(今湖北省英山县北)等地,其势力已经超过伏牛、桐柏及大别诸山脉而伸入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所以其邻国蔡、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许(今河南省许昌)、郑(今河南省新郑)、徐(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宋(今河南省商丘)等都直接受到楚国的威胁。
在齐桓公时代,桓公与管仲积30多年的经营,才能联合中原诸侯作召陵之盟,威服楚国。
到桓公、管仲相继殂谢,中原领导乏人,楚的势力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1)楚国政治楚国政治以令尹为首相,兼掌兵权,实现上就是军政合一的制度。
其国内政体,由熊渠立其三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及以后灭申、灭邓、灭息,都置为邑来看,似乎早就已经采用郡邑之制,并非像中原诸侯封建的分封。
尤其自令尹子文执政以后,他鉴于令尹子元以公室作乱,是由于封邑过大之故,就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割取各大臣氏室封邑的一半,归还公室,并由自己率先实行。
《左传》称其“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就是指此事。
子文又选贤任能,努力开发江汉间可以耕稼的土地,一面治兵讲武,因此楚国日益富强。
(2)楚国军制楚成王6年,即:周惠王11年,公元前666年,齐桓公20年,楚派令尹子元伐郑,率军600乘。
《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Word文档] 《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关键字:《左传》,左传,之战,宋襄,宋襄公,襄公,霸业《左传》所载泓之战与宋襄公霸业论析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春秋五霸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为大众所熟知。
然而历史文献关于五霸人选的记载有所出入。
学界对于《白虎通》《孟子译注》中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说法争议较大。
从春秋时代对于霸主的评判标准、春秋时期齐桓公初霸后楚宋泓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来看,宋襄公在霸主标准的“德”和“力”两个方面的确表现突出,其为春秋五霸之一存在合理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春秋初期上层贵族的价值取向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霸权宋襄公泓之战几千年来,历史上对于宋襄公的评价褒贬不一。
赞赏者多认为其颇具贵族的仁义风范。
贬斥者多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否定,其一,纵向与“五霸”其余比较来看,宋国根本不具备称霸的实力,称霸只是其自我幻想;其二,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展开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其完完全全不懂战争而将不该用于战争的道德规则用于战争,导致宋军大败。
然而,从当时的历史记载与霸主“德”和“力”两方面的评判标准来看,宋襄公确实具备称霸的实力,泓之战也不应仅从军事角度进行评判。
一、重信诺与让君位之德――宋襄公的霸主之“德”《左传?僖公八年》载“宋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
’公命子鱼。
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弗及也。
’遂走而退”{1}。
记载了时为太子的宋襄公让位于弟的“固请”之举。
对于宋襄公的让国,后世对此颇多微词。
清魏禧在《左传经世》中称宋襄公的让国是为了邀取名誉,与王莽的谦让相同;冯李骅在《春秋左绣》中同样认为宋襄公的让国是沽名钓誉之举。
但从宋襄公让国于子鱼到受齐桓公和管仲的嘱托帮助齐国平定内乱进而图谋称霸,直到最后泓之战中输给楚国的人生经历来看,其所作所为体现出的是一种以周礼为核心价值观的贵族精神,个人对于君子价值观念的信守终身并未改变。
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
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注释:勍敌:强敌。
宋公:宋襄公。
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尽。
及:趁着。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
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chong):重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赞:帮助。
胡耇: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一年,春天,送人在鹿地举行会盟,谋求楚国承认他是诸侯领袖。
楚国人答应了。
送襄公的庶兄子鱼说:“小国争霸是祸患啊。
宋国将要灭亡了吧!侥幸的是晚失败。
”……秋天,诸侯国和宋国在盂地会盟。
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儿了!国君的欲望已经过分,怎么能够承受呢?”在盟会时楚国拘留宋襄公来攻打宋国。
冬天,在薄地盟会,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停止啊,这次失败还不会使宋襄公放弃称霸野心。
”……二十二年,……三月,郑文公去楚国。
夏天,宋襄公讨伐郑国。
子鱼说:“所以说宋国的祸患临头了!”楚国人讨伐宋国来救郑国。
宋襄公想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谏言说:“上天已经不保佑商朝很久了,国君您将要振兴商族的统治地位,不可以赦免啊。
”宋襄公不听从。
冬天,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
宋国军队已经布成战阵,楚国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
公孙固说:“敌人众多而我军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泓水而没有布成战阵,司马又建议立即下令出击。
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布成战阵,然后攻击宋军,宋国军队溃败。
宋襄公大腿受伤,侍卫官尽灭。
都城人都埋怨宋襄公。
公说:“君子不忍心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去捕捉年老有白发的敌人。
古代的用兵之道,不因为己方先占据险要地形而钳制对方。
我本是商朝灭亡了的余孽,不击鼓进军不布成战阵(要严格按照军礼办事)。
”子鱼说:“您不知道战争!强大的楚国敌军,处于险境,布不成阵,是上天帮助我们。
抢险下令出击,又有什么不可以?就这样还怕打不赢呢。
况且现在强大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碰到老的,也要把他们抓住,对于年老的敌人有什么怜惜呢?教育军队懂得什么叫可耻,从而作战勇敢,要杀死敌人,负伤未死的敌人,还可能危害自己,怎能不给予重创?如果爱敌人而不忍重创,就不如不打仗;如果爱敌人而不忍俘虏其老兵,就不如趁早俯首做敌人的奴隶。
军队是根据有利的时机来作战的,军队鸣金击鼓,本为以声音振作士气。
《子鱼论战》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
【原文】《子鱼论战》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1)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
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
”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
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
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
后面省略“之”,这话。
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