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宋楚泓之战剖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1
卜师霞老师:《左传》泓之战“君子不重伤”解“不重伤”解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提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君子不重伤”条,有两种解释:一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二是释为“不童伤”,即不伤害儿童。
本文从“重”的读音,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三个角度进行考证,认为“重”当读为“zhòng”,“不重伤”当指“不对敌人进行致命的打击”,即不置人于死地。
关键词:重伤; 历史语境; 文本语境一、问题的提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著名的宋楚“泓之战”,战败之后,面对指责,宋襄公阐释了自己的战争立场。
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对于其中“君子不重伤”,有两种理解:一,将“重”读作chóng,意义为“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此说基本通行,在现代的文献注释中,多采用。
二,认为“重”的本字为“童”。
意义为“不伤害弱小”,主要证据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记载为“不童伤”。
[1]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寻求“不重伤”的正解。
二、“重”的读音为便于理清“重”的音义关系。
我们可以从“重”自身的读音系统说起。
“重”在《广韵》中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直容切”,平声,释义为“复也,叠也”,折合现代音为“chóng”;2、“直陇切”,上声,释义为“多也、厚也、善也、慎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3、“柱用切”,去声,释义为“更为也”,折合现代音为“zhòng”。
孙玉文认为“重的原始词义为重叠起来,平声;重叠起来,发展出厚,重量大一义,上声;又由重叠起来发展出增加、加上一义,去声。
”[2]发展到现代汉语,由于“重”的声母中古为浊音,所以上声也变为了去声,因此,第二和第三读音合并。
因此,“重”就只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如下:“chóng”音下有:重复;重新、再;层;使重叠在一起;姓。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一)1、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中原自从齐桓公创霸领导诸侯以来,一面征服戎狄,一面于召陵之会上威服楚国,使楚国不敢再向中原北进。
当楚国转其兵锋向淮泗流域之东的夷族部落诸小国进攻时,齐桓公又于周襄王8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42年,宋襄公7年,楚成王28年,郑文公29年,晋惠公7年,秦穆公16年)与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诸侯会盟于淮,以谋划阻歇楚国势力的东侵。
其详细情况已经在《齐桓公的霸业(四)》中介绍清楚了。
正当齐桓公制定阻歇楚国东侵的策略并即将展开之际,管仲与桓公突然于次年冬先后相继殂谢。
桓公遗体未殓,五公子就忙着争立,国内大乱。
中原诸侯因之失去了领导之人,立即形成一片散沙。
齐桓公40年来所努力经营的团结,遂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先来看看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郑国,郑文公娶楚女为夫人,常依违于齐、楚之间。
齐桓公既殁,郑文公见中原散乱,无力与楚抗衡,就一心事楚。
周襄王10年春,郑文公偕夫人到楚国朝见,以事通好。
中原诸侯中鲁、卫、曹、陈、许、邢等国,以及淮泗流域夷族诸小国滕、邾、薛、徐、淮等,自从齐桓公死后,也形成了散漫而无所适从之况。
处在中原的戎狄诸族,自经齐桓公领导诸侯征讨以后,叛服不常,其生活状况也逐渐转变成农业耕稼,渐渐与中原民族互通往来,并时常加入中原诸侯的混乱中。
周襄王8年,戎又寇周及侵晋;襄王10年,邢国联合狄人侵卫,围困菟圃(卫地,失考);襄王13年,狄又侵卫。
总之,戎狄在中原频频劫掠肆扰,但还尚无大规模政治性的叛乱发生。
处在中原北部及西部的晋国与秦国,当时在位的是晋惠公与秦穆公。
秦穆公纳惠公而平定晋乱,晋饥则输之与粟。
但晋惠公却背弃前好,乘秦国饥荒而伐秦,两军战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晋军战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释而归之。
这时晋、秦两国陷于自相混乱中,无力东向与闻中原之事。
周室的襄王,庸懦暗弱,困于王子带之乱及戎难,依赖齐桓公及诸侯之力,才得以保其王位,并无统御诸侯之力。
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宋楚泓之战(二)3、楚国概况与楚成王的图霸方略楚国在齐桓公与宋襄公时代在位的是楚成王熊恽。
楚的蓄意侵陵中原,自周夷王时(公元前894年至前879年)即已开始。
当时楚君熊渠兴兵伐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杨粤,到达鄂(今湖北省鄂城)。
周宣王(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派方叔讨伐平定。
至于后来的楚武王、楚文王屡有扩张,事情在前面各篇中以及下面会一一加以详细论述。
到楚成王即位,最初任命子元为令尹(即宰相),到子元骄蹇致死,就任命斗谷于菟(即子文)为令尹,整军经武,楚国日益强大。
当时楚在南方已经控有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江西北部之地,北部则控有邓(今河南省邓省)、申(今河南省南阳)、息(今河南省息县)、蔡(今河南省上蔡)、黄(今河南省潢川)、英(今湖北省英山县北)等地,其势力已经超过伏牛、桐柏及大别诸山脉而伸入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所以其邻国蔡、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许(今河南省许昌)、郑(今河南省新郑)、徐(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宋(今河南省商丘)等都直接受到楚国的威胁。
在齐桓公时代,桓公与管仲积30多年的经营,才能联合中原诸侯作召陵之盟,威服楚国。
到桓公、管仲相继殂谢,中原领导乏人,楚的势力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1)楚国政治楚国政治以令尹为首相,兼掌兵权,实现上就是军政合一的制度。
其国内政体,由熊渠立其三子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及以后灭申、灭邓、灭息,都置为邑来看,似乎早就已经采用郡邑之制,并非像中原诸侯封建的分封。
尤其自令尹子文执政以后,他鉴于令尹子元以公室作乱,是由于封邑过大之故,就采用中央集权的政体,割取各大臣氏室封邑的一半,归还公室,并由自己率先实行。
《左传》称其“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就是指此事。
子文又选贤任能,努力开发江汉间可以耕稼的土地,一面治兵讲武,因此楚国日益富强。
(2)楚国军制楚成王6年,即:周惠王11年,公元前666年,齐桓公20年,楚派令尹子元伐郑,率军600乘。
宋楚弘之战一、题解本文选自《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楚强宋弱,但战争开始时,形式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殆误战机,惨遭失败。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词语:败、咎、二毛、隘、勍敌、胡耉、儳。
三、注释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
)宋人既①成列,楚人未既②济。
(①既:已经。
②既:尽。
济:渡过。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子鱼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等到楚军列好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大腿。
门官:国君的卫士。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他的卫士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
(咎:责备。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重(chóng 从)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古代用兵之道有个信条:不靠阻击处于险境的敌人来取胜。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宋楚泓之战一、题解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背景: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楚强宋弱,但战争开始时,形式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殆误战机,惨遭失败。
知识拓展:《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词汇:(1)己巳:己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6个。
前一位是戊辰,后一位是庚午。
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己属阴之土,地支之巳属阴之火,是火生土相生;朔:农历每月初一:朔日。
朔望(“朔日”和“望日”)。
(2)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春秋五霸之一。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3)既:尽。
济:渡过。
(4)请:请允许,与今意所指对象不同。
(5)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6)股:大腿。
(7)门官:国君的卫士。
(8)重(chóng从)再次。
(9)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10)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1)鼓:击鼓(进军)。
(12)勍(qíng情)敌:强敌。
勍:强而有力。
(13)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4)赞:助。
(15)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6)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1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