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48.00 KB
- 文档页数:16
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晲..终日睥睨:斜着眼看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乘渔舟乱流..而南乱流:横渡江水解析:选A。
迁:左迁(贬职)之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解析:选B。
A.席: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C.幅巾: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D.庐: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解析:选B。
B项,①说的是寺院的名字。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解析:选A。
是苏轼自己不觉得到齐安很久了。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17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 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②适⎩⎪⎨⎪⎧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以⎩⎪⎨⎪⎧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这是李白天宝十二年(753)游宣城时所作的一首离别诗。
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发愤懑开头;以写秋景点题,接着评论古人,最后表示要与黑暗现实决绝。
全诗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激昂奔放,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是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1.探寻背景此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当时韦中立是位青年学子,潭州刺史韦彪之孙。
柳、韦二人早在长安时就有交往,柳被贬永州后,韦曾自京赴永州向他求教,回京后仍有书信来往,本文便是他们往来书信中的一篇。
柳宗元回信首先说明自己不愿为人师的原因,是怕引起“群怪聚骂”“召闹取怒”的严重后果,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
同时对不重师道的社会流弊,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指出人们不重师道是由于尊重师道的优良传统久已断绝,因而人们少见多怪,如同“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一般。
姓名,年级:时间:14 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
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错误!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错误!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错误!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16墨池记鹧鸪天·西都①作[宋]朱敦儒我是清都②山水郎③,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④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西都:指洛阳。
宋时称洛阳为西京。
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③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赏析】此词袒示了作者喜爱山水傲视王侯的情怀。
词开篇即以“清都山水郎”自命,表明自己爱好山水乃是出于天性。
接着,“天教分付”句又进而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
放笔直陈中,不唯胸臆毕见,而且豪气四溢,直摩东坡壁垒。
“曾批给雨”二句仍然假托天意以抒怀抱:既然天帝钦准我管理雨、风、云、月,我岂能不与之长相亲和?言外颇见避世远俗、栖心自然之意。
换头“诗万首”三句遥接上片中的“疏狂”二字,对之进行形象化的图解。
“诗万首、酒千觞”,既是极写其诗思之富、酒量之豪,也见出他对诗酒钟情之深。
“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
不仅表现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夷,而且流露出鄙视王侯的铮铮傲骨。
结句“玉楼金阙”二句重申不愿返回朝廷、追逐名利,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
1.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的文学家。
登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第。
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
六年(1083)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
后人称其为“曾南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2.探寻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
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远离)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越)项,“迩”应是“亲近、偏信”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不责人以细过B.{今犹古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C.{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D.{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项,都是介词,因为;B 项,都是副词,如同,好像;C 项,都是连词,那么;D 项,连词,然而/代词,这样。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6题。
材 论[宋]王安石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13六国论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
“屈平”一联最为精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洪亮。
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
而从全诗的组织结构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
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
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
1.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苏洵少年时代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
参加科举考试屡次失利。
仁宗嘉祐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名因而大盛。
2.探寻背景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因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获得政权的,所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北宋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同时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北宋建国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
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些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1.字音陂陁..(pō)(tuó) 徜徉..(chán ɡ)(yán ɡ) 林麓.(lù) 睥睨..(pì)(nì) 褰.裳(qiān) 撷.林卉(xié) 2.辨形组词①⎩⎪⎨⎪⎧陂(陂陀)坡(山坡) ②⎩⎪⎨⎪⎧密(秘密)蜜(甜蜜) ③⎩⎪⎨⎪⎧枥(枥树)沥(滴沥) ④⎩⎪⎨⎪⎧萧(萧条)潇(潇洒) ⑤⎩⎪⎨⎪⎧幅(条幅)辐(辐辏) ⑥⎩⎪⎨⎪⎧伥(为虎作伥)怅(怅然若失)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责于.外:表被动,被。
②西曰.西山:是。
③斥.其所据:开拓,扩大。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横渡。
⑤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
⑥林麓向背..:向阳与背阴。
⑦皆效.于左右:显示,呈现。
⑧辄睥睨..终日:斜着眼看。
4.文学文化常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著有《栾城集》。
一、初步感知1.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栎”,树名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2.古今异义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古义:向阳和背阴。
今义:拥护和反对。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古义:横渡江水。
今义: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3.一词多义①其⎩⎪⎨⎪⎧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指示代词,代时间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指示代词,仪树②适⎩⎪⎨⎪⎧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到……去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恰好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动词,到……去,与“所”字组成名词性词组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满足,畅快③以⎩⎪⎨⎪⎧以.此居齐安三年连词,因为不可加以.斤斧介词,用④于⎩⎪⎨⎪⎧子瞻迁于.齐安到,往皆效于.左右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④倚怪石,荫.茂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文言句式①其旁古木数十:定语后置句。
②惟其无愧于中: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状语后置句。
④无责于外: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久。
②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7.名句默写①盖天下之乐无穷,________。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答案:①而以适意为悦②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③倚怪石荫茂木二、深层探究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
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历之乐。
3.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方面来刻画的。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三、整体鉴赏在本文中,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