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
- 格式:doc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10
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是指把一定量的溶质完全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当再加入溶质时,饱和溶液无法容纳更多溶质。
生在学习物理和化学领域时,都会碰到饱和溶液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穿越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溶解度。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饱和溶液,需要先了解溶质、溶剂和溶度的概念。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是指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通常为固体或液体;溶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液的溶质量随着外加溶质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溶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溶液将变得过饱和,这时,加入更多的溶质将不会使溶液中溶质的量变得更多,因此,溶液就变成了饱和溶液。
比如,在熔融状态下,晶体加入溶剂中,溶质量越多,溶度越大,这样溶液就很容易过饱和,如果继续加溶质,溶质的量不会再增加,溶液就变成了饱和溶液。
另外,也可以在溶液中加入不溶于溶剂的溶质,当溶质在溶液中以凝胶或沉淀形式沉积,溶度变得很大,溶液也就变成了饱和溶液。
此外,当溶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溶液就变成了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溶解度始终维持不变,这就是饱和溶液的一大特征。
即使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溶液也会保持饱和,并且溶质的溶解度也保持不变。
最后,可以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将溶度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溶度图是通过比较溶质与相应溶剂的比例绘制出来的,可以明确表示
出溶液饱和、不饱和和超饱和的情况,以及溶剂与溶质的比例与溶质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饱和溶液概念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溶解度。
它可以通过比较溶质与溶剂的比例表示出来,更好地解释溶质在溶液中溶解度的变化,以及溶质在溶液中的过饱和情况。
饱和溶液的四个要素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达到一定的最大浓度,不再能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的四个要素包括饱和度、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积。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个要素。
一、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程度,可以用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来表示。
饱和度与溶质的溶解度有关,当溶液的饱和度达到100%时,溶质将不再溶解,达到平衡状态。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量。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现象。
三、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增加而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以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在溶解度曲线上,通常会出现溶解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明显增大的平台区域,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四、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乘以溶剂中溶质的活度的乘积。
溶解度积是衡量溶解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预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溶解度积的值越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越大。
在实际应用中,饱和溶液的四个要素对于化学反应、溶解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四个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行为,对于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饱和溶液的四个要素包括饱和度、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积。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饱和溶液的特性。
通过研究和了解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行为规律,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应用。
什么是饱和溶液?一、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特点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其特点包括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无法溶解更多溶质、存在溶质和溶剂的动态平衡。
二、饱和溶液的形成条件1. 温度影响:通常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因此,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温度保持恒定。
2. 溶剂选择:不同的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溶剂可以促进饱和溶液的形成。
3.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也会影响饱和溶液的形成。
三、饱和溶液的应用1. 结晶过程:通过在饱和溶液中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溶剂的挥发,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2. 精细化学工业:在一些化学反应中,饱和溶液的存在可以调控反应速率或者催化剂的效果。
3. 实验室应用:饱和溶液经常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用于分离和提纯溶质。
四、饱和溶液与浓度的关系饱和溶液的浓度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调整溶质的用量可以得到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
五、饱和溶液的动态平衡机制1. 溶质的溶解:溶质分子进入溶剂后,与溶剂分子进行相互作用,形成溶解态。
2. 溶质的析出: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分子也会和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析出态。
3. 动态平衡:溶质的溶解和析出在饱和溶液中不断进行,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六、饱和溶液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1. 环境污染:过度浓缩和饱和溶液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 生物体内作用:在生物体内,细胞的稳态也受到饱和溶液的调控。
例如,离子平衡的调节就是通过饱和溶液中不同离子浓度的平衡来完成。
综上所述,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其在化学实验、结晶过程、精细化学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饱和溶液的研究,以深化对其特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的影响的理解。
溶液的饱和度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限度时的状态。
当溶质无法再被溶剂溶解时,我们称该溶液达到了饱和度。
1. 饱和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有以下几个特征:1.1 溶质完全溶解: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
1.2 动态平衡:在饱和溶液中,虽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和析出过程仍然存在,但是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达到了动态平衡。
1.3 温度依赖性: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固定的,不受溶质初始量的影响。
2. 影响饱和度的因素饱和度的大小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2.1 温度:温度升高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因此,在较高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度可能会增加。
2.2 压力:在气体溶解于溶液中的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2.3 溶质浓度:在一定温度下,过饱和溶液的饱和度可能会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 饱和度的测定3.1 直接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来确定饱和度。
常用的方法有质量法、浓度法和滴定法等。
3.2 饱和溶解度曲线:通过实验测定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可以绘制出饱和溶解度曲线。
4. 饱和度与饱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状态,而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浓度。
饱和度一般是根据饱和溶解度来确定的。
5. 应用与意义饱和度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与意义:5.1 结晶过程:当溶液超过饱和度时,溶质会析出出来,形成晶体。
饱和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5.2 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与其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了解药物在不同温度和溶剂中的饱和度可以指导药物的制备和使用。
5.3 环境保护:饱和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提供依据。
总结:溶液的饱和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限度时的状态。
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它是一种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溶质是其中的一种物质,它被溶剂所溶解,成为溶液,而溶剂则是另一种物质,它负责溶质的溶解,从而形成溶液。
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了一定值时,这种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混合物构成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受温度影响的,这种溶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温度升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反之,当温度降低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因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这就是温度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
此外,构成饱和溶液的溶质是由分子和离子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极性,而极性又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
当溶液中混入相同极性的溶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能量壁,这种能量壁使得他们无法溶解,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反之,当溶液中混入不同极性的溶质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他们可以溶解,因此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从而使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再者,饱和溶液的构成还受到混合率的影响,混合率是指在混合物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
混合率越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增加;当混合率降低时,溶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使得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降低。
总之,饱和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
的混合物,当溶质的溶解度达到一定值时,这种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温度、极性和混合率都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影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 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当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值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比例也达到最大,溶质和溶剂的比例称为溶质的摩尔比例,也称为溶质的摩尔浓度。
当溶质的摩尔浓度达到最大值时,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溶液中的溶质仍有一部分沉淀在底部,因此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小于其平衡浓度,即溶液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这种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是指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它的溶质浓度是固定的,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与温度有关的,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度越大,溶质浓度也越大。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极不容易再溶解出更多溶质,即使加入更多的溶质,溶质也不会溶解出更多的溶质。
4. 不饱和溶液的特征: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低于其平衡浓度,溶质会继续溶解,直到溶质的浓度达到平衡浓度。
不饱和溶液的沸点比纯液体低,比饱和溶液的沸点高,溶液的密度也比纯液体低,比饱和溶液的密度高。
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馏或滤过等方法分离出溶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溶解度的两种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饱和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形成的溶液,其中溶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未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形成的溶液,其中溶质的浓度还可以继续发生变化。
另外,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固定的,而不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则是可变的。
此外,饱和溶液的溶质分子不会再溶解,而不饱和溶液的溶质分子还可以继续溶解。
最后,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是固定的,而不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则是可变的。
饱和溶液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
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
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
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稳步被熔化的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减少溶质(对一切溶液适用于)或减少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其温度增高而增高的溶质适用于,反之则须增高温度,例如石灰水)、冷却溶剂(溶剂就是液体时)能够转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通过增加溶剂(对一切溶液适用)或升高温度(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质适用,反之则降低温度,如石灰水)能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规则溶液就是更吻合实际溶液的一种溶液。
它的构成除混合熵不等于零外,其他特性和理想溶液一致。
由规则溶液推论出来的热力学规律,广为应用于非电解质溶液,尤其对许多合金溶液的应用领域,更为最合适。
因此,对于冶金和金属材料科学来说,规则溶液理论就是十分关键的。
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的溶解度是衡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量的重要指标。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通过饱和和过饱和两种状态存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1.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形成的溶液。
当继续向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会出现溶质无法再溶解的现象,此时溶液被称为饱和。
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称为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
2.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溶质浓度。
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饱和溶解度各不相同,可以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得到信息。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饱和溶解度也会增加。
3.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超过其饱和溶解度而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可以通过快速溶解溶质,然后缓慢降温或减小溶剂量的方式实现。
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存在于亚稳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溶质可能重新结晶形成晶体。
4. 过饱和现象的应用过饱和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重要的应用,比如药物颗粒的制备和水结冰过程。
在药物颗粒的制备中,通过控制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质结晶的速率,可以获得所需的颗粒形状和分布。
而在水结冰过程中,过饱和状态可以导致冰晶的快速生长,从而影响冰的质量和结构。
5. 影响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解度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还受溶剂的性质以及压力的影响。
对于气体溶质而言,溶质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对于固体溶质而言,溶质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溶质的溶解度还受溶剂的性质以及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对于合理控制溶质的溶解过程以及溶液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特定条件下控制饱和和过饱和状态的转变,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物质结构和性质。
同时,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现象还在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晶体生长和溶液结晶等方面的研究。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饱和与过饱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以溶液的形式存在的。
而在溶液中,饱和和过饱和是两个重要的状态,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与溶液的饱和和过饱和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换句话说,饱和溶液是溶解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饱和度是一个用来表示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量,用质量分数或溶解度来表示。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制备饱和溶液。
以食盐溶解在水中为例,我们先向水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继续加入食盐直至有部分无法溶解,此时溶液中就达到了饱和点。
饱和点也可以通过溶解度表来查找。
二、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的溶解度大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
过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超饱和溶液来制备。
超饱和溶液是指通过加热或搅拌的方法使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得更多,而在恢复初始条件的过程中,不稳定的过饱和溶液可以形成。
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将溶剂加热并迅速冷却来制备过饱和溶液。
例如,制备石蜡烛时,我们可以将蜡精加热至液态,然后快速冷却,形成过饱和溶液,使得蜡烛在较低的温度下凝固。
过饱和溶液的稳定性较低,当存在一个可以引发结晶的“种子”或“晶核”时,过饱和溶液将会迅速结晶并恢复到饱和状态。
三、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质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 温度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是吸热过程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过程是放热过程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 压力的影响:溶质是气体时,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
3. 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溶解度就越大。
什么是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是物理化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溶质无法继续溶解的状态。
而过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本文将从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定义、形成条件、特性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饱和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解物质向溶剂中加入一定量后,无法再溶解的状态。
这是因为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衡时,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饱和溶液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条件:1. 温度要求稳定:一般情况下,温度较低的溶液不容易形成饱和溶液,因为较低的温度会降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摩尔比要适当:当摩尔比过大或过小时,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匹配,饱和溶液难以形成。
3. 液相条件要合适:饱和溶液形成需要条件适宜,包括溶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及其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等。
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温度升高:增加温度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溶质更容易溶解。
2. 摩尔比过多:当溶质溶解度较高时,加入过多的溶质也可以导致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3. 合适的搅拌条件:通过适度的搅拌可以使溶质更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性1. 饱和溶液的浓度稳定:在饱和状态下,溶质与溶剂达到了动态平衡,浓度保持不变。
2. 过饱和溶液的不稳定性:由于过饱和溶液的溶质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解度,因此过饱和溶液内的溶质有一定的倾向性逸出溶液,形成溶质析出现象。
3. 过饱和溶液的结晶性:当条件适宜时,过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诱导结晶,例如加热、振荡、加入晶核等。
4. 应用方面:过饱和溶液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例如药物缓控释、化学合成中的晶体生长、电子显微镜下的标本制备等。
考点20 饱和溶液、溶解度一、选择题1.(10安徽10).KCl】A .KCI 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B .20℃时,100 g KCl 饱和溶液中含KCI 34.0 gC .40℃时,KCl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D .60℃的KCl 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2.(10潍坊11).硫酸锰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造纸等行业。
硫酸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 .100℃的硫酸锰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有晶体析出D .硫酸锰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1.9%3.(10昆明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温度4.(2010浙江宁波16)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蔗糖替代品,如图所示为木糖醇溶解度曲线。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B .木糖醇溶液从30℃升温到5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 .木糖醇溶液从50℃降温到30℃,一定没有晶体析出D .30℃时,75克木糖醇可以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5.(2010浙江东阳18)根据右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20℃时,20gNaCl 加入到水中,搅拌后将全部溶解B .NaCl 和 NH 4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t ℃时,NH 4Cl 饱和溶液和 NaCI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将20℃时NH 4Cl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了6.(2010山东临沂7)如图是X 、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 、Y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X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Y 物质的溶解度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X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t ℃时,X 物质的溶解度等于Y 物质的溶解度 (第16题图)7.(10镇江)12.右图表示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A .30℃时M 的溶解度小于N 的溶解度B .P 点表示t ℃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C .M 、N 都是难溶物质D .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 的不饱和溶液,N 的饱和溶液8.(2010.浙江绍兴)18.如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 1℃时往两个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 克A 物质和b克B 物质,充分搅拌后都加热到t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B .t 1℃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 溶液为饱和溶液,B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C .t 2℃时,A 的溶解度比B 的溶解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D .t 2℃时,A 的溶解度比B 的溶解度大,A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 溶液为饱和溶液9.(10四川达州5)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10.(10苏州30)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B .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C .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D .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丽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8.(10济宁17)室温下,称取氯化钠和碳酸钠各309放入同一烧杯中,加入lOOg 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二者的混合溶液。
请参照氯化钠、碳酸钠两物质的溶解度表判断,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12溶解度/gA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B .20℃时,未溶解固体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C .30℃时,溶液中氯化钠和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相同D .30℃时,溶液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9.(~④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② ③ ④A.①在恒温的条件下,将足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分B.②向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C.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D. ④相同质量的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10.(10江苏泰州19)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水的顺序是甲>乙>丙B .在t 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 .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11.(10海南28)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 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B . t3℃时,将60g 乙加入100g 水中可得l60g 溶液C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D .t l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12.(10乐山26)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 溶液中水的质量,②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 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④ 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⑤ 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其中不变的是A .①和④;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④和⑤13.(10汕头14)右图是NaCl 、MgSO 4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在t 1℃时,NaCl 和MgSO 4的溶解度才相等B .t 1℃~t 3℃,MgSO 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在t 2℃时,MgSO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 .把MgSO 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 3℃降至t 2℃时,有晶体析出14.(10盐城12.)12.右图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B .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C .在20时,甲、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 .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15.(10,威海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是一种高级混合物B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 .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D .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则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g16.(2010扬州18.)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 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BC )A.两溶液仍饱和B.甲溶液仍饱和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溶液质量:甲 = 乙17.(10河北7)图3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①水的电解B .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C .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D .④20 ℃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18.(10茂名10)右图为A 、B 两种不带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3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20gB .20℃时,A 和B 的溶解度相同C .10℃时,等质量的A 和B 饱和溶液中,B 的溶剂最少D .等质量的A 、B 的饱和溶液从30℃降到20℃时,B 析出的晶体最多19.(10佛山1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下图。
将①②两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3④溶质质量分数 二氧化碳质量氧气质量② ③ 图3 生成气体质量① g gg溶解度/g 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两溶液的质量一定相等B. 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C .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D. 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②溶液二、填空简答题题1.(10滨州20).(3分)NaNO 2(亚硝酸钠)、NaCl 和物质M (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t 2℃时,NaNO 2、NaCl 和物质M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如图2所示,当往试管中加入5mL 稀盐酸时,试管内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放热使烧杯中饱和溶液变浑浊(不考虑水分蒸发)。
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NaNO 2、NaCl 和物质M 中的 。
(3)分别将t 2℃时NaNO 2、NaCl 和物质M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0.(3分)(I)NaNO 2>NaCl>M(2)M(3)NaNO 2>NaCI>M2.(2010.浙江杭州)26.(3分)右图为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a 、b 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2)要从b 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 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答案:26.(1)65 (2)蒸发溶剂 (3)803.(10广东省18)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 与c 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 点。
据下图回答:(1)t 2℃时30g 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33.3% _______.(2)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 c < b < a ___(填写物质序号).(3)在t 2℃时,将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 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 a ______.4.(10重庆綦江2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李青同学要配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他应该将温度控制在 20 ℃。
(2)40℃时50g 乙物质加到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还有 10 g 固体未溶解,如果要使其溶解,你的方法是 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 。
5.(10鄂州)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甜度相当于蔗糖。
目前,木糖醇口香糖正在取代蔗糖口香糖。
下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请完成14~16题。
(1)(2分)在2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 < (填“>”、“=”或“<”)蔗糖的溶解度。
(2)(2分)在40℃时,100g 水中加入60g 木糖醇,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