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章末检测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二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总复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考点1 体液、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
两者关系如下图:(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a.各组分之间的形成关系如图: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巾l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b.各组分之问的成分关系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③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深化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孑L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2.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考点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积累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内环境就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不属于内环境的一些液体:尿液、原尿、消化液、汗液、泪液、体腔液、关节液等。
4.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自读教材·夯基础]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错误!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1.探究下列液体是否构成内环境,并说明理由。
①汗液②尿液③血浆④消化液⑤细胞质基质提示:③构成内环境;①②④⑤不构成内环境。
理由:①②④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属于体外环境,不是内环境;⑤位于细胞内部,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思考血泡与水泡的成分是否相同。
提示:不相同。
血泡的成分中有血液,水泡的成分是组织液。
3.判断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①红细胞②肝细胞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④毛细血管壁细胞提示:①红细胞——血浆;②肝细胞——组织液;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跟随名师·解疑难]1.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关系上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内环境成分的内在联系(1)组织液、血浆间的双向交换: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组织液、淋巴间的单向交换及淋巴、血浆间的单向交换: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注意:(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_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目录生物必修3是高二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生物必修3目录具体有哪些?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生物必修3目录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节种群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1、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高二生物记忆方法(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第1章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 C
解析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的外环境。
2.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结合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尿素进入膀胱中
答案 C
解析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经组织液进入血液。
输卵管、胃、膀胱都与外界相通,均可认为是人体内的外环境。
3.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答案 D
解析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不能回渗,其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到血液中
答案 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由于体外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以及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会使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例如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而代谢产物CO2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血糖由于被消耗引起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就会重新水解成葡萄糖不断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不足;代谢产生的尿素可以通过肾脏、皮肤排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内环境稳态。
组织细胞的生化反应过程,如有氧呼吸过程,不断吸收利用氧气,释放出CO2并产生代谢废物,不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5.下列组织细胞的内环境相似的一组是( )
A.淋巴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B.肝细胞和红细胞
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肺泡壁细胞
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
答案 D
解析淋巴细胞、肝细胞、红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淋巴、组织液、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肺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淋巴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
组织液、淋巴、血浆三种主要的内环境中血浆和淋巴的成分最相似。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 D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淋巴三者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所以正常情况下,淋巴渗出不进入组织液,而是进入血浆中。
7.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碳酸氢盐的形成
C.麦芽糖的水解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 B
解析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中核糖体上完成的;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麦芽糖的水解是在消化道中进行的;血浆中的H2CO3和HCO-3是维持pH稳定的重要物质,H2CO3可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碳酸氢盐。
8.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 D
解析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因此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无直接关系。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
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