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典型断面
- 格式:ppt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22
白车身设计规则1.基本原则1.1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我们参考一下侧围、车架总成)1.2 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比如侧围、前罩板总成)1.3 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1.4 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2.白车身钣金的材料选取原则汽车覆盖件所用材料一般是冷轧钢板。
2.1按国家标准选取钣金材料2.1.1钣金按表面质量分有I,II两级:I级质量最好,适用于外板;II级次之,适用于内板与加强板。
2.1.2钣金按冲压拉延等级分有P,S,Z,F,HF,ZF六级P:普通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浅的零件;S: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一般的零件;Z:最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F: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HF:很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较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ZF:最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非常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2.1.3钣金按强度等级分有:普通强度,高强度,超高强度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板按其强化机理分为: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组织强化,复合组织强化、热处理硬化型强化、相变强化、冷作强化、时效强化等。
高强度钢板的强化机理定义:固溶强化利用固溶铁中原子产生的格子变形的强化机理。
析出强化使Ti、Nb、V等的碳化物和氮化物以细小的形态析出,由于这些析出物,位错活动受到阻碍,据此形成强化的机理。
组织强化利用将钢从高温的奥氏体急冷时生成硬质的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强化机理。
白车身及车身骨架结构设计要求白车身总体结构1.1 概述白车身通常指已经焊装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Body in white),即由各种各样的骨架件和板件通过焊接拼装而成的轿车车身。
本章内容主要针对车身骨架进行描述,不包括车身覆盖件。
1.1.1 车身作用主要是为驾驶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为乘员提供安全、舒适的乘坐环境,隔绝振动和噪声,不受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
车身应保证汽车具有合理的外部形状,在汽车行驶时能有效地引导周围的气流,以减少空气阻力和燃料消耗;此外,车身还应有助于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和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条件,并保证车身内部良好的通风。
同时车身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给人以美感享受,反映现代风貌、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企业形象。
1.1.2 车身类型车身壳体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载式(或称全承载式)三种。
1.1.2.1 非承载式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如图1-1;在此种情况下,安装在车架上的车身对车架的加固作用不大,汽车车身仅承载本身的重力、它所装载的人和货物的重力及其在汽车行驶时所引起的惯性力与空气阻力;而车架则承受发动机及底盘各部件的重力;这些部件工作时,一直承受着支架传递的力以及汽车行驶时由路面通过车轮和悬架传递来的力(最后一项对车架或车身影响最大);这种结构型式一般用在货车、专用汽车及部分高级轿车上。
图1-1 非承载式车身1.1.2.2 半承载式半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或用用螺钉连接,或用铆接、焊接等方法刚性地连接,如图1-2。
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半承载式是一种过渡型的结构,车身下部仍保留有车架,不过它的强度和刚度要低于非承载式的车架,一般将它称之为底架。
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半承载式是出于以下考虑:让车身也分担部分载荷,以此来减轻车架的自重力。
这种结构型式主要体现在大客车上。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与方法3.4.1 车身结构设计断面的确定与定位-由断面设计硬点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车身包括金属车身及内外饰件,金属车身又包括白车身和封闭件, 即车身包括CLOSURE封闭件(车门,前后罩板,前后盖(门),玻璃和前、后保险杠), 白车身BIW(BODY IN WHITE) , 内外饰件和车身附件。
白车身(BODY IN WHITE)是除车门、前后翼子板(罩板)、玻璃、前后盖(门)、前后保险杠和内外饰件外的其他金属车身件的统称. 详见如下各图及如下各项内容。
依照3.1,3.2,3.3章节的设计方法,进行车身结构设计如下:a)左/右前车门总成的设计〔包括前车门内板、外板、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等的设计〕b)左/右后车门总成的设计〔包括后车门内板、外板、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等的设计〕c)左/右侧围总成的设计d)驾驶舱前围总成的设计e)顶盖总成的设计f)地板总成的设计g)前舱盖板的设计h)后行李箱盖或后背门的设计i)前上下横梁及前灯架设计j)后围横梁及灯架设计k)发动机舱结构设计l)驾驶舱与行李舱隔板及梁的设计m)其他零部件系统设计图3.4.1 将车身设计断面的分类与编号图3.4.2 基于参考车型的BENCHMARK断面的断面设计图3.4.3 选定车身密封断面的设计方案车身结构设计的步骤与过程如下所述:图3.4.5 建立benchmark车型白车身数字化原型车设计建模造型面硬点3.4.2 开闭件设计开闭件(CLOSURE)一样包括4门2盖或5门1盖(两厢有后尾门汽车)。
1、车门设计车门外板设计是依照光顺好的整体造型面和车门轮廓线的切割面片基础上加上周边翻边和门锁等特点后的车身零件. 分缝线通过两种方法获得(a)一样先将汽车内外外观面整体造型面光顺到A级曲面(CLASS A), 同时将造型边界线投影到XZ铅垂平面后光顺到A级曲线, 然后采纳该投影的边界线投影到光顺好的A级大造型面上与造型面相交获得的边界线,该交线理论上确信也是A级曲面。
JLYY-JT-08白车身通用技术条件编制:校对:审核:审定:标准:批准: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言为统一和规范白车身的设计、制造、检验、运输和储存,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车身内外饰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爱君。
本标准于2008年5月31日发布实施。
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吉利轿车白车身的技术要求、检(试)验方法和规则、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的白车身。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年代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本标准各执行方研究和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年代号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标准GB11551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11566轿车外部凸出物GB14167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15083汽车座椅、坐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15743轿车侧门强度GB17354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GB20071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20072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GB/T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QC/T566-1999轿车的外部防护QC/T900-1997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JL100001-2008车辆识别代码(VIN)编制规3技术要求3.1基本要求3.1.1白车身总成(包括车身本体总成、左右车门总成、发动机罩总成、行李舱门总成(背门总成)、左右翼子板等)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3.1.2白车身总成的各总成、零(部)件必须经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焊接和装配。
3.1.3白车身焊点和焊缝的数量、位置、尺寸,应符合各车型白车身总成图的规定。
3.1.3白车身的质量应控制在设计目标值±5kg的范围内。
车⾝⽓密性及⽩车⾝⽤胶技术标准油漆车⾝⽓密性主要检测油漆车⾝密封性能,油漆车⾝⽓密性试验主要检测油漆车⾝各空腔及焊缝是否漏⽓及泄漏量⼤⼩。
油漆车⾝需满⾜焊装涂胶、涂装涂胶、堵件及胶块设计状态。
⽓密性验证⽬的:检测油漆车⾝油泄漏量是否达到密封性能⽬标,并检查⽩车⾝焊接、涂胶、涂装PVC涂胶及堵件装配是否满⾜产品要求。
技术要求⽩车⾝胶品:采⽤树脂或橡胶或聚合物为基材,在⽩车⾝上主要起到密封、防腐、粘接、减振及降噪等作⽤,外观主要为均匀膏状或固体形态。
1.胶品特性按照胶品主要性能和⽤途的差异进⾏分类,见表1。
2.胶品类型(1)点焊胶和结构胶涂胶PDM图定义:型号、尺⼨定义须完整。
其中尺⼨定义包括胶体的直径(或⾼、宽)、涂胶长度及公差,并标注每段胶的总长度。
不同部位的胶须有典型断⾯图,涂胶起⽌端必须要有放⼤图进⾏尺⼨标注。
1)避免涂胶不连续。
同⼀涂胶部位的胶体直径定义须统⼀(特别是⼿⼯涂胶情况下)。
2)在同⼀涂胶部位避免定义2种以上容易混淆的胶种的原则,以免⽤错胶。
3)车⾝结构设计:涂胶位置的钣⾦搭接边宽度建议不⼩于10mm,以避免装配溢胶问题。
4)搭接边设计避免过于复杂的曲⾯造型,保证⼿⼯涂胶不出现折折弯弯的S形轨迹;有条件的部位,钣⾦⾯设计涂胶线便于控制涂胶位置。
5)不得设计钣⾦缺⼝,影响涂胶的连续性或导致出现漏胶和流挂问题。
6)涂胶位置距离20mm范围内禁⽌定义烧CO2焊缝。
(2)2D胶块、拇指胶、密封胶条、隔振胶条涂胶PDM图定义:型号、尺⼨定义须完整。
其中尺⼨定义包括胶块在钣⾦上的粘贴位置及尺⼨公差。
胶块在钣⾦上粘贴位置,必须以钣⾦棱线为参照标识不同⽅向的距离和允许的偏差量。
车⾝结构设计:对胶块或胶条的位置设计参照标识。
在装配粘贴起、末位置,设置涂胶提⽰标识,如凸台、凸圈、拉延标记等。
须注意的是,所有标识不得破坏钣⾦密封结构。
其他要求:产品部门必须对胶品的膨胀特性进⾏确认和验证能否充满钣⾦空腔。
车身的组成及结构一、白车身的组成及结构功能油漆前的车身俗称为白车身。
白车身是由车体骨架,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左、右门外板焊接总成共同组成的。
车体骨架结构是由地板焊接总成,左、右前纵梁及轮罩焊接总成,左、右侧围焊接总成,前围焊接总成,顶盖及前、后横梁,后挡板,左、右后纵梁及后轮罩焊接总成,后围焊接总成所构成,如图22-1所示1.地板焊接总成地板焊接总成是由前地板焊接总成、中地板焊接总成、后地板焊接总成所组成的。
地板焊接总成如图22-2所示。
2.左、右前纵梁及轮罩焊接总成左、右前轮罩、前纵梁焊接总成包括:左、右前轮罩焊接总成;左、右前纵梁焊接总成;左、右前悬架固定座;左、右加强板焊接总成。
该焊接总成是车身前部的重要部件,是发动机、前悬架及底盘各零部件的固定承载件。
各零件组成封闭式纵梁,充分地满足轮胎运动关系和高强度的、牢固的前悬架固定座,如图22-3所示。
3.左、右侧围焊接总成侧围焊接总成是由前支撑板、前支柱、中支柱、后支柱、后风窗支柱、顶盖侧梁、门坎外板及后翼子板等组成的焊接框架,装配时作为独立的大总成与其他件焊接成一个整体,见图22-4。
4.前围焊接总成前围焊接总成是由水槽、转向柱横梁、转向柱支架及加强板组成。
前部两侧靠两个翼形连接板分别同左、右前轮罩焊接固定,下边缘与前地板即发动机挡板点焊连接。
这样,前围焊接总成与倾斜的前地板一起将发动机舱与乘员空间分开,起着隔音、隔热、隔振及防撞防护等作用如图22-5所示。
5.顶盖CA7220红旗轿车顶盖为带后风窗框的整体式大形冲压件,如图22-6所示。
6.顶盖前、后横梁顶盖前、后横梁均为单板冲压件。
顶盖前、后横梁,左、右侧梁,左、右前风窗支柱及左、右后风窗支柱共同构成了乘客区上部的完整受力骨架。
相互之间为点焊连接。
顶盖与上部骨架靠点焊与粘接连为一体参与承载,提高了整个车体结构的强度及抗弯、抗扭刚度,并减轻了车体的质量。
7.后挡板后挡板为整体冲压L形薄板件,它将乘员空间与行李舱分隔开。
汽车白车身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归纳了[BIW]白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长春宇创公司白车身结构设计及检查。
2.基本原则2.1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评注:周边造型匹配[面差、分缝影响外观];周边安装匹配[焊接装配、安装件的连接、安装空间]2.2 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评注:结构的强度、刚度与横截面积有关系,与周边的展开的周长也有关系,“红旗3”轿车的一个宣传点就是其前防撞横梁为六边型。
2.3 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四大工艺[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 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冲压工艺要求3.1 在设计钣金件时,对于影响拉延成型的圆角要尽可能放大,原则上内角R≥5,以利于拉延成型;对于折弯成型的圆角可以适当放小,原则上R≈3即可,以减小折弯后的回弹。
1)板件最小弯曲半径2) 弯曲的直边高度不宜过小,其值h ≥R+2t 。
见上表。
3)弯曲边冲孔时,孔边到弯曲半径R 中心的距离L 不得过小 ,其值L ≥2t 。
见上表。
4)圆角弯曲处预留切口。
5)凸部的弯曲避免如a 图情形的弯曲,使弯曲线让开阶梯线如图b ,或设计切口如c 、d 。
r ≥2t n=r m ≥2t k ≥1.5t L ≥t+R+k/23.2在设计钣金件时,考虑防止成型时起皱,应在适当的地方(如材料聚集处)布置工艺缺口,或布置工艺凸台、筋。
3.3 孔与孔,孔与边界距离应大于2t ,若在圆角处冲孔,孔与翻边的距离应大于R+2t 。
基于CATIA汽车典型断面自动化设计方法发布时间:2021-11-03T04:08:26.22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1期作者:江波1 刘莉2 [导读] 部分关键断面的尺寸大小、结构形式及连接方式等对整车的碰撞、刚度、强度等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车身设计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汽车迭代速度越来越快。
对白车身研发设计人员来说,加快项目开发进度,节省项目开发周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白车身设计中,断面的设计是基于CAS来定义车身性能、零部件布置的重要设计步骤。
传统断面设计过程需要跨部门协助,沟通和评审流程繁杂,不利于节省开发周期。
而断面自动化设计将设计流程优化,制作标准断面作为断面更新的基础和工具,在做到快速设计的同时,利于设计经验的传承。
关键字:典型断面;自动化;参数1、前言汽车断面设计是汽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贯穿造型开始之初直至产品数模冻结整个车身结构设计过程。
在汽车开发之初,断面设计能够准确的反映白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生产工艺、人机工程、法规、结构性能等各方面的信息。
同时,部分关键断面的尺寸大小、结构形式及连接方式等对整车的碰撞、刚度、强度等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汽车断面的设计工作流程采用各分组交替设计模式,即基于外CAS造型,车体、闭合件、内、外饰等各分组按匹配CAS面的先后顺序,交替制作汽车断面。
设计过程中参与人员多,制作周期长,制作效率较低。
同时,由于各分组人员经验及设计理解的差异,对于断面中需固化的设计要求(如料厚推荐、典型断面尺寸等)无法做到统一,容易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或者错误设计。
断面自动化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传统断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设计工作流程,固化推荐设计方案,同时参数化设置,便于断面制作及修改,提高工作效率及设计经验的传承和积累。
图2汽车断面自动化设计工作流程3、标准断面制作标准断面是指综合考虑各分组匹配及相关设计要求,对同类型的车体结构制作相对应的断面。
白车身结构编制:陈 峰校对:审批:�一般来说,车身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
�白车身通常指已经装焊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Body in white),包括翼子板、发动机盖、车门、行李箱盖或背门等装配件。
�按承载形式之不同,可将车身分为承载式、非承载式和半承载式三大类。
�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没有车架。
车身由底板、骨架、内外蒙皮等组焊成刚性框架结构,整个车身构件全部参与承载,所以称为承载式车身。
�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有独立的车架。
车身用弹簧或橡胶垫弹性地固定在车架上,承载地主体是车架,车身只承受所载人员和行李的重量。
�半承载车身的结构与非承载式车身基本相同,也是属于有车架式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车身和车架的连接不是柔性的而是刚性的连接。
�一般轿车都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货车与某些高级轿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结构。
后面的论述都是针对承载式车身而言。
�承载式车身,由于整个车身都参与承载,强度条件好,可以减轻车身的自重。
因无需车架,地板高度和整车高度可降低,有利于提高轿车的行驶稳定性和上、下车的方便性。
�承载车身的缺点是:来自传动系和悬架的振动和噪音直接传至乘客室,而乘客室本身又是易于形成空腔共鸣的共振箱,严重影响乘坐的舒适性,必须采用大量的隔音防振材料,使成本和质量增加。
另外,车身改型困难,损坏后修复难度大。
�某些轿车为了便于安装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以及为了改善安装点部位受力状况和乘员舒适性而采用副车架结构。
副车架通过软垫直接连接到车身上。
副车架可在前、后端都加装或仅在前端加装(后者也称短车架或部分式车架)。
前、后端均有副车架的轿车装有短车架的轿车车身构成07前保险杠支架5252C C 前拖钩5252C C 前翼子板5252C C 发动机盖5252S S 白车身本体C9前门5858C C 后门7272CC 行李箱盖5252SS车身构成白车身本体5353VV 前顶梁5353WW 顶盖5353W W 后顶梁5353WW 前围上板5353VV 中顶梁5353W W 侧围5353SS 后围板5353WW 后尾板5353VV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上边梁油箱口盒流水槽中柱内板上边梁加强板前柱侧围外板下边梁铰链加强板中柱后轮罩板尾灯板后柱水箱架前纵梁前围下板地板纵梁中地板前柱前轮罩板前围 上板坑道加强板后纵梁地板过渡板座椅支撑梁门槛内板前地板后地板后地板横梁门框门边板门内板门锁加强板门外板加强板门外板门内板加强板门铰链防撞杆锁扣加强板发动机盖锁扣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铰链加强板行李箱盖铰链车身构成-52-52S S铰链加强板行李箱盖铰链行李箱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尾灯座行李箱盖内板�碰撞安全性要求�当车辆在前后方发生碰撞时,为保护车内乘员安全乘坐室不应发生过多变形(包括车轮、发动机、变速器等刚性部件不得侵入驾驶室)。
白车身总体结构1.1 概述白车身通常指已经焊装好但尚未喷漆的白皮车身(Body in white),即由各种各样的骨架件和板件通过焊接拼装而成的轿车车身。
本章内容主要针对车身骨架进行描述,不包括车身覆盖件。
1.1.1 车身作用主要是为驾驶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为乘员提供安全、舒适的乘坐环境,隔绝振动和噪声,不受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
车身应保证汽车具有合理的外部形状,在汽车行驶时能有效地引导周围的气流,以减少空气阻力和燃料消耗;此外,车身还应有助于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和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条件,并保证车身内部良好的通风。
同时车身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给人以美感享受,反映现代风貌、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企业形象。
1.1.2 车身类型车身壳体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载式(或称全承载式)三种。
1.1.2.1 非承载式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如图1-1;在此种情况下,安装在车架上的车身对车架的加固作用不大,汽车车身仅承载本身的重力、它所装载的人和货物的重力及其在汽车行驶时所引起的惯性力与空气阻力;而车架则承受发动机及底盘各部件的重力;这些部件工作时,一直承受着支架传递的力以及汽车行驶时由路面通过车轮和悬架传递来的力(最后一项对车架或车身影响最大);这种结构型式一般用在货车、专用汽车及部分高级轿车上。
图1-1 非承载式车身1.1.2.2 半承载式半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或用用螺钉连接,或用铆接、焊接等方法刚性地连接,如图1-2。
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半承载式是一种过渡型的结构,车身下部仍保留有车架,不过它的强度和刚度要低于非承载式的车架,一般将它称之为底架。
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半承载式是出于以下考虑:让车身也分担部分载荷,以此来减轻车架的自重力。
这种结构型式主要体现在大客车上。
图1-2 半承载式车身1.1.2.3 承载式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没有车架,车身就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安装基础,车身的强度和刚度通常由车身下部来予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