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与干扰性脱节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84
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原理房室脱节是一种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和QRS波之间出现不定型波形或完全脱离关系的心律失常。
这种失常通常是由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而干扰性房室脱节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
干扰性房室脱节通常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而导致的,其原理主要包括心脏自身的问题、药物或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首先,心脏自身的问题是引起干扰性房室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如房室结病变、束支传导阻滞等。
当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脏的激动传导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干扰性房室脱节。
其次,药物或药物过量也可能导致干扰性房室脱节。
一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都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特别是当药物用量超过正常范围或者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时,就会增加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的风险。
此外,电解质紊乱也是干扰性房室脱节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
电解质包括钠、钾、钙和镁等,它们在维持心脏传导系统正常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电解质发生紊乱时,就会影响心脏的激动传导,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例如,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都是导致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常见原因。
除了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如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心肌病变、心脏手术后等也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干扰性房室脱节。
这些疾病或情况会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总的来说,干扰性房室脱节是由一系列因素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因此,预防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发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极预防和控制这些潜在影响因素。
此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及时就医并进行合理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传导系统的认真关注和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发生风险,保障心脏健康。
什么是干扰性房室脱节
干扰性房室脱节是指窦性激动与交界区激动在交界区内或附近发生干扰,导致房室分离。
这种疾病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心电图表现因激动来源和干扰部位不同而异。
干扰性房室分离通常是其他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原发疾病,而且大多数是暂时的。
当心脏中存在两个节律点并行发出激动时,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称为干扰性脱节。
一般所说的脱节是指房室脱节,或称为房室分离。
房室脱节可分为干扰性房室脱节与阻滞性房室脱节。
心房常呈窦性心律,而心室则呈交界性或室性异位心律,R-R间期均等。
P-R间期不固定且一定小于0.20秒,如P-
R间期超过0.20秒,尚未出现心室夺获,则应考虑可能并发
房室阻滞。
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特征是房室脱节时出现心室夺获,即夺获的QRS波群提前出现,且必须有一窦性P 波,P-R间期超过0.10秒,数个心室夺获的P-R间期可呈RP-PR关系。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赵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干扰现象完全性不完全性间歇性心室夺获心房夺获全部性)夺获搏动部分性)融合波延迟性)相性差异性传导企图性)隐性夺获意外性)超常期传导房室脱节干扰阻滞表1房室脱节和干扰的表现形式。
干扰与脱节是心律失常的继发现象。
当房室脱节时,窦性激动如恰遇房室交接区心律的应激期便能下传产生室性夺获波群,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即窦性激动影响了房室交接区心律的规整性,这不属于干扰现象。
激动传导的干扰现象表现为:1.两个不同来源的激动同时或几乎同时激动心房(室),遇到彼此的绝对不应期而产生房(室)性融合波群。
2.两个激动先后从同方向下传时,如果后一激动恰落在前一激动的绝对不应期而中断,或落在相对不应期而缓慢传导,这就形成了前一激动干扰了后一激动的传导性。
简言之,如激动落在另一同时异向激动的绝对不应期中而不能应激,称完全性干扰或绝对干扰,常表现为房性或室性融合波群;或落在相对不应期中则应激缓慢,称不完全性干扰或相对干扰,表现为差异性传导。
这些干扰现象都属于生理性传导障碍,有保护心脏正常运转的作用。
当心脏的两个起搏点并行产生激动,在一系列的搏动上都产生了相互不能应激的干扰现象,称为脱节(干扰性脱节)。
它和病变心肌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所致的病理性传导阻滞(阻滞性脱节)不同。
房室脱节最多见于房室交接区。
其原因除传导阻滞外主要由干扰所引起。
其表现形式可有多种(表1)。
1.窦房交接区内干扰(1)完全性窦房干扰舒张晚期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内相互干扰,房性期前收缩未能侵入窦房结而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P _P c _P 间期=2(P _P 间期)。
偶尔,也可发生在有逆行P 波的房室交接区性或室性搏动时。
(2)不完全性窦房干扰间位性房性期前收缩常有窦房交接区隐匿性逆传,可使随后窦房结激动的S _A 间期延长,称为干扰性窦房传导时间延长。
体表心电图可见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性P 波推迟出现,以致间有房性期前收缩的窦性P_P 间期延长(不完全性插入性房性期前收缩),其后一个P _P 间期相应缩短,两个P _P 间期的平均值恰与一个窦律周期相等,即P _P c _P 间期略>P _P 间期,而P 1_P c _P 2_P 3间期=2(P _P 间期)。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该疾病的来源较复杂,引发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因素较多。
但也有研究表明,超声检查多数浅表软组织肿瘤存在自身的声像图特征,可根据其进行有效的诊断[3]。
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检出率为100%,对恶性肿块的敏感度为87.50%,良性肿块敏感度为99.01%,诊断符合率为96.83%。
恶性肿块边缘不规则以及获动脉频谱比例大于良性肿块,且恶性肿块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大于良性肿块(P<0.05)。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张英,朱家安.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性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的意义[J]. 医疗装备, 2016, 29(15):19-20.[2]杨学文,文丽莉,张炳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 宁夏医学杂志,2016,38(10):912-915.[3]刘乔勇.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 29(22):3122-3123.1例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诊断程 莉(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从我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抽取1例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诊断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其心电图诊断情况,并判定形成复杂的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发现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心室夺获,结合病史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判定。
【关键词】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心电图诊断;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1-0167-02心脏干扰性脱节是临床多发病症,主要是指患者心脏存在的两个节律点发出的激动在心博中产生相互干扰现象,房室脱节也叫做房室分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干扰性房室脱节导语:越来越多的疾病出现在人们的身上,无论是对医学的知识了解的多还是少,但是当一定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它做一个深刻的了解,什么是干扰越来越多的疾病出现在人们的身上,无论是对医学的知识了解的多还是少,但是当一定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它做一个深刻的了解,什么是干扰性房室脱节,也许很多人们都是对它不太明白的,但是当这些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努力地去认识它掌握它,接下来我们就讲述一下什么是干扰性房室脱节?1“干扰性房室脱节”,一般指窦性激动与交界区激动在交界区附近或交界区内发生干扰所致的房室分离(参见干扰)。
它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
干扰性房室分离的心电图表现因激动的来源与干扰的部位不同而异。
干扰性房室分离常为继发于其他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原发疾病,且大多数为一种暂时现象。
2假若心脏中存在着两个节律点,并行地各自发出激动,在一系列的心搏中产生相互干扰现象,称为干扰性脱节。
简称脱节。
一般所说的脱节是指房室脱节,或称为房室分离。
极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心房脱节或称房内脱节。
房室脱节可分为干扰性房室脱节与阻滞性房室脱节。
特点:①心房常呈窦性心律,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偶而为窦性心动过速;心室呈交界性或室性异位心律。
如逸搏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R-R间期均等,完全性房室脱节时,如房率快于室率,应疑有房室阻滞的存在;②P-R间期不固定而且一定小于0.20秒。
P-R间期不固定表示P波与QRS波群在时间上无一定关系。
如果P-R间期超过0.20秒,尚未出现心室夺获,应想到可能并发房室阻滞。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心电学】干扰性房室脱节当窦房结兴奋性减低或异位节律点兴奋性稍高时,心脏内同时形成了两个节律点的活动,且两个节律点的频率相近,异位节律点的频率则略高于窦房结,而控制心室活动。
当窦房结下传的激动(P波)达房室结(或心室)时,该处正处于前一个兴奋后的不应期,因此激动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干扰的结果使窦房结的激动只能支配心房形成P波,而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激动支配心室形成QRS波,使心房与心室活动彼此分离,这种现象称为脱节(或分离)。
但这并不是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若窦性激动下传恰逢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则激动仍可以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心室被夺获,简称心室夺获。
由干扰所引起的心电图的变化,常与传导阻滞相似,但干扰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巧合的结果,应与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别开来。
1. 发生机制有两种基本心律的变化异常可导致房室分离,即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激动的传导异常。
1.1激动起源异常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1.1.1激动延迟出现所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激动延迟出现可导致干扰性房室分离。
例如在窦性心动过缓中,由于窦性周期的拉长和窦房结对低位起搏点频率抑制作用的解除,低位起搏点将被动地按其固有周期发生一次或多次激动,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此时延迟出现的窦性激动可能与逸搏性激动同时出现,从而使这两个激动相遇,彼此干扰对方而导致干扰分离。
房室干扰可能仅发生1个或2个,有时也可持续3个或3个以上而导致一个时段的分离。
但是这种房室分离很少会维持一段长的时问,因为这种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会合并窦性心律不齐,当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低位起搏点的频率时,窦性心律将重新控制心脏的活动。
应该指出,先有窦性心动过缓才会导致窦性心律与逸搏的干扰,然后再出现分离,而不是先有干扰分离后再出现心动过缓,系激动起源异常。
1.1.2提早或加快的异位激动所导致的干扰分离干扰分离可能是低位的交界性或室性起搏点早期或加速地形成激动的结果。
阿托品试验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与心室夺获交替李强;杨成明【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年(卷),期】2006(022)020【摘要】@@ 1 病例介绍rn患者,男,77岁,因头昏、眩晕1周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心界不大,心率40次/分钟,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率41~48次/分钟).阿托品试验(全程Ⅱ导联记录):试验前(见图1)心率38次/分钟,一次性静脉注射阿托品2 mg后于30秒开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心室率逐渐增快,最快时88次/分钟(见图2),1分钟时心室率为81次/分钟(见图3);于9分钟时出现心室夺获(见图4),1分钟后再次记录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图5),于17分钟再次出现心室夺获,心率67次/分钟(见图6),在20分钟时记录仍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见图7);直到25分钟后恢复窦性心律(见图8).【总页数】1页(P3202)【作者】李强;杨成明【作者单位】南川市人民医院内二科,重庆,南川,408400;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所致间歇性4相左束支阻滞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等率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J], 杨晓村;华芳;朱瑛;夏敏杰2.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伴等频干扰性房室脱节心电图分析 [J], 耿学军3.室早致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 [J], 周津明4.干扰性房室脱节交界区隐匿性夺获一例 [J], 刘云5.阿托品试验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 [J], 郭航远;鲁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