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性心律
- 格式:ppt
- 大小:1023.52 KB
- 文档页数:26
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时不同类型交界性心律的特点及对复发与并发症的影响向建强【摘要】目的:观察房室结慢径路(PS)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时不同类型房室交界性心律(JR)的特点,分析其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经PS和RFCA治疗后AVNRT患者54例,观察不同频率、不同类型JR的特点,放电消融成功率及其与术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和复发率的关系。
结果不同类型JR发生一过性AVB率和复发率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以持续型JR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间歇型和递减型,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PS和RFCA治疗后AVNRT患者间歇型和递减型JR发生一过性AVB和复发率较低,故中频JR和间歇型和递减型JR可作为提前预测AVB与复发的有效指标。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junctiona1 rhythm (JR)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1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withs1ow atrioventricu1ar noda1 pathway (PS)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1ation (RFCA), as we11 as their inf1uence on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deve1opment of comp1ications. Methods A tota1 of 54 patients with AVNRT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1 and treated with PS and RFCA from February 2010 to Apri1 2013 were enro11ed. The features of JR of different types and frequenci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discharge ab1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atrioventricu1ar b1ock (AVB)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ana1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ransient AVB and recurrence rate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JR, and the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JR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significant1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intermittent and decrescendo JR(P<0.05). Conclus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PS and RFCA, the AVNRT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and decrescendo JR have a 1ow incidence rate of transient AVB and a 1ow recurrence rate, and therefore, intermediate-frequency JR and intermittent and decrescendo JR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indicators for predicting AVB and recurrence.【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房室结慢径路(PS);射频导管消融(RFCA);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交界性心律(JR)【作者】向建强【作者单位】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湖南湘乡411400【正文语种】中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通常采取房室结慢径路(PS)后位或下位,经导管射频消融法改良房室结区治疗,但有别于房室旁道的消融治疗,AVNRT导管消融存在最早激动时间、冠状窦标测导管等定位标志不明确,以慢径路电位作为标志又存在阳性率识别难度大等难题,加之此类患者正常房室传导功能进行实时监测需要保证消融在窦性心律下放电,因此术中进行疗效及预后评估只能以成功放电后重复刺激不再诱发SVT为依据[1]。
临床鉴别并行心律与反复心律心电图并行心律指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起搏点,各自按其频率发生激动,相互竞争控制心房和心室。
罕见情况下,两个或两个以上并行心律性异位起搏点同时存在,称为双重性并行心律。
反复心律是由于房室交界区的折返现象,使心脏任何部位发出的激动,接连两次或多次激动心房或心室所产生的一组搏动。
(一)并行心律心电图并行心律含有两个独立的起搏点,通常一个是窦房结,另一个是异位起搏点。
因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着传入阻滞,使窦房结的激动不能传入,但异位起搏点的激动可以传出。
这样,心脏便有两个各自独立的起搏点,各自按其频率发出激动,形成并行心律。
并行心律异位起搏点,可以在心脏的任何部位,但以室性并行心律为多见,房性、房室交界性并行心律较少发生。
并行心律时,异位起搏点的频率20~400次/分,由于其周围存在着传入阻滞及间歇性传出阻滞,故心电图表现为隔一次或数次才能传出。
1.窦性并行心律窦房结一般不具有防御异位激动入侵的特点,当其存在着保护性传入阻滞时,异位起搏点的激动不影响窦性心律的规律(P波按时出现),形成了异位节律与窦性心律并存。
2.房性并行心律①异位P’波比窦性P波高尖,异位房率多为35~55次/分。
②联律间期(P-P’)不固定。
③短的P’-P’间距与长的P’-P’间距呈整倍数关系,或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④房性融合波偶见。
3.房室交界性并行心律①交界性搏动周期出现在窦性心律中,各异搏间距之间呈整倍数关系。
②联律间距不等,时间相差>0.08s。
③房性融合波偶见,室性融合波罕见。
④可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
4.室性并行心律①室性搏动周期出现在窦性心律中,短的异搏间距与长的异搏间距呈整倍数关系。
②室性搏动频率多为30~40次/分。
③联律间距不等,时间相差>0.08s。
④室性融合波常发生。
5.鉴别诊断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并行心律心电图分别与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相似。
但前者无固定的联律间期,异搏间距呈整倍数关系,融合波多见。
加速性房室交界性自主心律相关知识
概述
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略超过窦性心律而控制心室时,形成加速性房室交界性自主心律。
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风湿性心肌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麻醉和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后。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1.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开始和终止多非突然。
如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伴洋地黄中毒者,可出现或加重心力衰竭,并有可能促成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2.心电图
(1)P′波为逆行性,可位于QRS之前、之后或埋伏ST-T之中而不易识别,频率70~130/min。
(2)P′波位于QRS之前,P′-R间期<0.12s,P′波若在QRS之后,R-P′间期<0.16 s。
(3)QRS波形态与窦性QRS相同。
(4)常伴有房室分离和心室夺获,若合并前向或逆向传导阻滞(Ⅰ或Ⅱ度)则P′-R或R-P′延长,P′与QRS比例改变,心律不规则而较慢。
鉴别诊断
应与起源于心房下部的加速性房性自主心律相鉴别,见加速性房性自主心律的鉴别诊断。
治疗概述
主要针对病因,洋地黄中毒者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注射苯妥英钠100~200 mg,同时补钾、补镁。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
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失常病因: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一)激动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性停搏2、异位心律(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
(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
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二)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1)窦房传导阻滞(2)房内传导阻滞(3)房室传导阻滞(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
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二)病理性因素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铭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
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
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
机理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
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激动起源异常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包括正常和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1 概述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
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
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
如心悸、气短等。
体检心率为40〜60次∕min ,第1心音强度无明显变化。
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V 40次∕min ,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
较长时间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
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
通常认为短暂的交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常提示有心肌损害。
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意义。
发生于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者,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后较差。
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病因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
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搏。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梗死』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
心肌病、心肌 _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
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些药物作用等。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4)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三度以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儿童。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交界区性逸搏心律不常见,大多为暂时性的。
常见的心律失常概述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分类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一)激动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性停搏2异位心律(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二)激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1)窦房传导阻滞(2)房内传导阻滞(3)房室传导阻滞(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一)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二)病理性因素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发病机理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一)激动起源异常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包括正常和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1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受到窦房结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心脏本身病变(缺血炎症负荷过重等)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临床导致心脏自律性升高的因素如:①交感神经张力升高;②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③儿茶酚胺分泌增加;④电解质紊乱(血钾降低血钙升高);⑤代谢异常(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pH值降低血氧分压降低);⑥体温升高;⑦机械性刺激(如导管检查)⑧药物影响2触发激动触发激动由后除极引起后除极牌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1~3相)中尤其2相平台期由于早期后除极紧跟前面的动作电位并由其引起故又称第二次超射早期后除极所引起的期前激动将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这种情况常表现为良性心律失常早期后除极的发生可能与除极时K+通透性下降有关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性振荡性除极活动也是由于前面的动作电位引起延迟后除极可以是阈下刺激但当其增大到足以使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即可产生紧随后除极的触发激动延迟后除极的发生主要与心肌细胞内Ca2+大量增加有关无论早期后除极还是延迟后除极因为如果没有前面的动作电位后面的触发活动也不会出现所以称此激动为触发激动触发激动常见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低血钾高血钙或洋地黄中毒时(二)激动传导异常心脏激动的传导异常分传导障碍和折返激动两大类传导障碍是指激动沿传导系统传导的速度减慢(传导延迟)或传导中断(传导阻滞).其发生的基本原理有三:①组织处于不应期;②递减性传导;③不均匀传导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激动沿一条途径传出又循另一条途径返回原处再次激动心脏的现象单次折返引起早搏连续折返导致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①激动下传的途径中必须有传导速率和不应期不相同的两条通道二者相连成环②上述两条通道中一个存在单向阻滞③上述环路中任何一点的不应期要短于激动环行运动的周期Hoffman和Rosen又将折返进一步分为随机折返和顺序折返两大类随机折返常见于房颤或室颤;而顺序折返可引起大多数心律失常这两种折返的主要区别在于随机折返的环路大小和部位随时间不断发生改变而顺序折返的环路和部位则相对固定(三)激动起源和传导均异常一并行心律并行心律是指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由于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保护性传人阻滞故其激动不受窦房结激动的影响并行心律须靠心电图进行诊断其心电图特征是:(1)两种心律各有其固定节律即异位节律点引起的QRS波群之间距离存在一个最大公约数此公约数便是异位节律点的自明期(2)两种心律各有其固定的QRS形态(3)两种心律的激动相遇时可以呈现融合波(4)保护性阻滞的存在即异位心律不受窦性激动的干扰保护性阻滞是产生并行心律的关键但目前对保护性阻滞产生的原因仍未完全阐明心律失常诊断: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即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对心律失常的病因性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弄清楚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一)问诊除了解一般病史外重点应询问下列两方面的内容1心律失常发作时的情况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心律失常的发作往往不能被医生见到尤其心律失常呈间歇性发生时因此向患者或知情者(包括目击者)详细问诊是非常必要的问诊不仅要了解发作的诱因次数频度历时缓解方式或进程外更重要的要问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感觉血压心律(率)及有无心悸头晕J黑晕厥抽搐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2针对病因的问诊虽然多数心律失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也有不少情况发生于其他系统疾病甚至见于“健康”人因此问诊时除了注意询问心血管系统症状外还应注意了解心血管系统以外的症状尤其注意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感染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服药情况(二)体格检查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体格检查应注意三点:1心律失常的频度与特征主要通过心脏听诊完成虽然多数心律失常须靠心电图检查来确定性质但一些简单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通过听诊基本可确立诊断2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如心脏扩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等3其他系统异常表现如注意患者有无甲状腺肿大肺动脉高压贫血感染等体征(三)特殊检查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 h内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动态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缺点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以及受导联数目少的影响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心电监护则综合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尤其他所具备的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方便近年在临床应用的心室膜电位心率变异分析食管或心内电生理检查等方法主要对患者预后或心律失常危险度的判断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有所帮助一快速性心律失常(一)早搏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它是指在正常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提早发生的一种心跳也常称之为期前或期外收缩根据引起早搏的异位兴奋点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房性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房性次之有时同一人的早搏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我们称之为多源性或多灶性早搏可以偶然发生也可以有规律发生每间隔123……个正常心跳出现一个早搏我们分别称之为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等三个或三个以上早搏连续出现便称为心动过速早搏虽然很常见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很难避免发生但大多数情况是无害的即所谓“功能性”或“良性”仅少数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前兆发生早搏时患者可无任何感觉也可表现为心医(突然的心脏“下沉”感或咽部顶塞感偶有“干咳”表现者这与早搏时心脏收缩顺序改变刺激气管有关L如不频繁很少引起头晕黑晕厥等血流动力学改变查体时除了原发心脏病的表现外早搏的体征主要是听诊时规律心跳中突然提前发生的心音伴艄一心音亢进其后常伴随一比较长的代偿间歇因早搏时心脏排血减少而使脉搏触不到即脉间歇早搏时患者的主诉以及查体的体征虽然对判断是否早搏很有意义但若区别其来源则须借助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1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是指异位兴奋点位于心房的早搏其心电图特征是:①提前出现的异形外P(P)波;②P-R间期≥0.12秒;③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但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时可以表现为异常形态或因激动在房室交界区被阻滞而表现为P波后无QRS波群(房性早搏未下传)④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常呈不完全性典型房性早搏通过心电图不难确定但存在室内差异传导时应注意与室性早搏鉴别鉴别点可以概括如下:(1)QRS波形:室内差异性传导(简称差传)的QRS波群常呈RBBB(右束支阻滞)图形即①Vl 导联QRS波群呈三相波形(rSR rsR或rsi)者多为差传呈单相(R)或双相(qR RS或QR)者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可能性大②V1导联QRS波群起始向量经常变化或与正常QRS起始向量相同者差传可能性大起始向量固定不变且与正常QRS起始向量不同者室早可能性大③早搏的QRS波形不固定者差传可能性大形态固定者室早可能性大(多源性室早除夕)(2)QRS波群与P波的关系:差传的QRS波前一定有P波而室早的QRS波前无P或P波(3)心动周期长短:一般心搏的不应期长短与前一个心动周期长短成正比即长心动周期后的早搏容易出现差异传导而室性早搏则无此规律(4)配对间期:差传的配对间期常不固定而室早的配对间期常较固定但据此判断有时出现错误2交界区性早搏交界区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组织的早搏l%床比较少见其心电图特征是①提前出现的正常形态的QRS波群NRS波偶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h③逆行P波可以出现在早搏的QRS 波前(P-R间期<O.12秒)人也可以出现在QRS波后(R P间期<O.20秒)或融合于QRS波中;③代偿间歇可以完全也可以不完全3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早搏类型其心电图特征为: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②其前无P波或P波;③代偿间歇常为完全性室性早搏的QRS波变形明显临床最容易判断但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变化也比较大(二)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一系列快速[而匀齐的心律这也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根据起源不同常将心动过速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几种类型不同起源的心动过速其临床表现及预后存在很大差别如窦性心动过速虽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但更常见于功能性心血管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药物影响等非心血管病者;而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诱发室颤引起死亡因此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心动过速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率超过100次/min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病因中除了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者外更常见的是生理性因素仅运动激动交感神经兴奋等)和其他系统疾病(如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影响等)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患者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患者发作前的基础心率基础心脏功能状态及发作时的心率心功能越差基础心率越慢发作时心率越快者症状越明显患者可有心悸气短胸痛烦躁不安等症状查体可以发现颈动脉搏动增强心尖搏动有力心律规整心率增快(成人100-160次/min),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变慢时杂音可以消失。
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疾病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在平日里人们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疾病的困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们都知道怎么样保健,那么对于上了年纪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受到很多疾病的困扰,比如说交界性逸搏心律,但是人们对这个还是不太了解的,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呢?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
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3次以上的逸博节律。
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仅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
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病因】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症状】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
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 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检查】交界区性逸搏的心电图特征如下:在较一个基本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qrs波群。
波的形态与由心房下传者相同,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可宽大畸形。
波群前后的p波可有如下各种表现:①窦性p波出现于qrs波群之前、中、后,形成干扰现象,在q rs波群前的p-r间期<0.12秒;在qrs波群之中则使qrs 波群变形;在qrs波群之后则表现为在st-t上有直立型p波。
②qrs波群前后可见逆行p`波 ,p`波在qrs波群前p`-r间期<0.12秒,在后p-p`间期<0.20秒。
房室交界性心律它的具体表现平时对有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我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一些心脏方面的表现是什么,毕竟我们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学人士,所以当自己的周围亲朋好友们出现了这种疾病的时候我们大家也都是,不太了解的,其实有时候想想人们的生命都是很脆弱的,我们多学一些医学这是对自己还有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都有很大的好处,那么房室交界性心律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
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之中或之后(RP间期<0.20s)。
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发生室内传导差异时,QRS波群形态可有变化。
交界性期前收缩可有心悸、胸闷、恶心等的症状,心脏听诊的时候早搏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其后有一长间歇。
通常无需治疗,若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应加强病因治疗,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冠脉供血和纠正心功能不全等;预后较好。
房室交界区逸搏与心律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称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窦房或房室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下传,房室交界区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患者有心悸的症状,严重心动过缓时可伴有头晕、黑蒙的症状。
房室交界区逸搏的频率通常为40-60次/分。
心电图表现为在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波消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房室交界区心律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心电图显示正常下传的QRS波群,频率为40-60次/分。
可有逆行P波或房室分离。
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显著地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并作为心室停搏的生理保护机制。
第四节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prematur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beats)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与逆行P波。
逆行P波可位于QRS波之前(PR间期<0. 12秒)、之中或之后(RP间期<0. 20秒)。
QRS波形态正常,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形态可有变化(图3-3-14)。
图3-3-14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Ⅱ导联第2、4、6个QRS波群提前发生,形态正常,其前有逆行P波,PR间期<0. 12s交界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的频率通常为40~ 60次/分。
心电图表现为在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P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 AV junctional rhythm)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心电图显示正常下传的QRS波,频率为40~ 60次/分。
可有逆行P波或存在独立的缓慢的心房活动,从而形成房室分离。
此时,心室率超过心房率(图3-3-6)。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并作为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保护机制。
查体时颈静脉搏动可出现大的a波,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
一般无需治疗。
必要时可起搏治疗。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non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tachycardia)的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组织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
什么叫做房室结节律呢如今的社会由于环境的污染还有食品的掺假,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了心脏疾病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个问题让很多的人们都非常的揪心,关于什么叫做房室结节律的这个问题,很多的人们都不懂,但是很多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个医学知识很多人们都是很陌生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讲述一下什么叫做房室结节律呢?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 node,auriculo- ventricular node ,位于房室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冠状窦口前上方,房室结在正常情况下接受窦房结传来的冲动,再往下传给房室束,当窦房结冲动的产生或传导异常时,房室结可产生冲动,但节律较慢为潜在起搏点.如果心跳不是由窦房结的激动引起的,而是由其以外的细胞群,比如心房的其他部位的细胞、心室的细胞等自行发出的电冲动引起的心跳,如室性早搏、室颤、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检查心电图时如发现,就应查明原因。
室性早搏等应及时治疗,而室颤病情非常严重,应及时抢救。
异位心律伴传出阻滞包括异位—心房传出阻滞、异位—心室传出阻滞两种。
异位心房传出阻滞是异位心房起搏点与周围心房肌之间(异位—心房交界区)发生的传出阻滞。
其心电图表现类似窦房阻滞,只是以异位心室P波代替窦性P波。
异位—心室传出阻滞是异位心室起搏点与其周围心室肌之间(异位—心室交界区)发生的传出阻滞。
高度的异位—心室传出阻滞可导致极度心动过缓,并易诱发心室纤颤和心室停搏,因此,异位心室传出阻滞是一种严重疾病征象。
在窦房结自律性减低或冲动传导障碍时,窦房结以下部位的节奏点发出的冲动使心脏搏动,称为房室结节律,亦称逸搏,三次以上连续的逸搏则称逸搏心律。
这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现象、发生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之后,其临床意义取决于引起逸搏的原心律失常.上面叙述了有关什么叫做房室结节律呢这个医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遇到这种情况的,可以看看上面所叙述的,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以免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很陌生,其实这个方面的医学知识也有很多呢,当大家充分的对它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就会知道下一步要进行的措施是什么,就不要过多的担心要相信现在的医学条件非常的发达。
1.心率缓慢而规则,40~60次/min,开始的逸搏心律R-R间期略长,经过“温醒阶段”而达到稳定频率;2.QRS波群为室上性,P波为逆传型。
(1)逆传快于下传,则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2)下传快于逆传,则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3)逆传与下传速度相等,则P′波埋于QRS波群之中;3.窦性激动控制心房,交界性激动控制心室,形成房室分离;4.非时相性室内差传:交界性逸搏心律QRS波群形态不同于窦性心搏,但QRS时间<0.11s。
是一种被动性异位心律,其临床意义视基础病因而定:1.正常人由于窦性心动过缓可能出现,无临床意义;2.基础病因由于窦房结病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若交界性逸搏心率缓慢而不稳定,则需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1.起源于交界区的激动以逆向传导的方式传至心房,其产生的P′波为逆传型,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2.交界区激动通过希氏束-普肯耶纤维下传至心室,其产生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与窦性心律形似,属室上性。
3.典型的房室交界性逸搏的诊断要点:(1)过迟发生,出现在较长的间歇之后;(2)QRS形态与窦房结性心室波相同或有小的差别;),心室,因此可以产生期前的P 波及QRS 波,这种异位的P 波,可能发生在期前的QRS 波之前,但P-R 间期应在0.12s 以内,但不少情况下交界性期前收缩受到交界区内单向传导阻滞影响,只能下传而不能逆传至心房,因此在心电图上只表现为一个没有P 波的期前的QRS 波,其形态应该与正常窦性的QRS 波没有明显区别。
交界性期前收缩虽然亦逆向传导至心房,若逆行传导到心房的速度慢于它的下传心室的速度,则先激动心室而后激动心房,逆行的P 波将出现在QRS 波之后,其R-P 间期常小于0.20s 。
一般交界性期前激动不常逆行传入心房,更少传入窦房结,所以窦房结本身的节律往往保持不变,因此交界性期前收缩后的间歇也常是完全性的。
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标准交界性心动过速(junctional tachycardia)是一种心律失常,常见于年轻人和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它是由于窦房结电活动异常,使得起搏点下移至房室交界处,导致心率加快而引起的。
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心电图是诊断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工具,下面将介绍交界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1.心电图表现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快而规则,P波消失或负相,QRS波形正常或略宽,常常会有房室或室性早搏,频率通常在110-150次/分钟。
在部分患者中,心电图可能会显示窦性心律或正常的窦房传导,但是在这种情况下,P波的形态可能会异常,其振幅、间期或形态都不同于正常的窦性P波。
2.起搏位置交界性心动过速的起搏位置位于房室结或房室交界处,可以通过心电图上QRS波形的方向和P波形态来确定。
如果QRS波向上,且P 波消失,则起搏点位于下传心室的房室交界处;如果QRS波向下,则起搏点位于上传心房的房室结。
3.心率和节律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率通常在110-150次/分钟,但也可能更快或更慢,节律通常为规律的,但也可能存在节律不齐。
4.心动过速的发作和终止交界性心动过速通常为阵发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自行终止的情况,但大多数需要治疗才能停止。
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是心率快而规则,P波消失或负相,QRS波形正常或略宽,起搏位置位于房室结或房室交界处,心率通常在110-150次/分钟,节律通常为规律的。
虽然交界性心动过速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但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