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3
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诊疗指南【概述】1.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水平的心脏传导系统或心室、至少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6个和(或)以上的心室搏动。
非持续性VT临床表现、预后意义及处理原则相当于复杂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临床上VT是指持续性VT,即持续超过30秒,或伴有血流动力不稳定者。
2.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持续和非持续VT;单形和多形VT;器质性和正常心脏结构VT。
常见的可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药物(尤其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尤其是低钾、低镁)。
【临床表现】VT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故症状多种多样。
通常表现为心悸伴有心排出量减少和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意识改变(如焦虑)、视觉障碍、出汗、先兆晕厥和晕厥,或者血流动力学衰竭、休克甚至猝死。
少数较慢频率的VT患者,尤其无器质心脏疾病者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无休止性VT长期发作导致原先正常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称为心动过速介导性心肌病。
【诊断要点】1.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VT诊断的主要依据,多数VT频率在100~250次/分之间,持续性VT多数在180次/分,小于100次/分者通常称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单形性VT的RR间期相对规则,多形性VT则可以极不规则。
多数VT的QRS波群时限大于120毫秒,起源于高位室间隔或束支的VT也可小于120毫秒。
仔细阅读记录图有时可见室性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常用采用Brugada标准鉴别宽QRS心动过速的方法为:所有胸前导联均无RS 形,诊断VT(否则进行下一步,以下同);心前区导联QRS有RS型,且RS大于100毫秒,诊断VT;存在房室分离,诊断VT;胸前导联V1和V6形态符合VT诊断标准,即V1呈RS型,RS大于70毫秒,V6起始为正向波,R/S大于1即诊断VT。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病理病因,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病因*一、发病原因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几乎总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钾、洋地黄中毒、心脏手术、麻醉过程中、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冠状动脉造影中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可累及房室交接区阻滞,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导致交接区的自律性增加而发生NPJT。
少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明。
部分患者为正常人。
王思让、黄大显(1982)根据临床心电图特点将NPJT分为两大类,这两类的发病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如下所述:1.不合并房室脱节的NPJT 患者年龄为8~66岁,约38.1%见于正常人,有的是由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选择性抑制所致。
其他大多发现于慢性而情况稳定的心脏病,以冠心病最多见(占22.2%),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纠正型大血管异位等)。
少数为周身性疾病患者。
出现NPJT时,多为一过性,通常只由一次心电图记录到,复查时即消失。
其原因为急性感染、电解质紊乱、尿毒症等。
其中尤其以心率在60~69次/min者居多。
此类型的NPJT是一种较为良性的心律失常。
2.合并房室脱节(房室分离)的NPJT 患者年龄为7~71岁。
绝大多数(97.2%)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全身疾病者。
约2.8%为正常人。
其中多数出现于急性心脏损害或洋地黄过量患者。
临床病因(以出现概率从大到小为顺序)有:心脏内手术、洋地黄过量、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炎、肺囊炎、尿毒症、急性胃肠炎等。
除少数出现于慢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冠心病者),NPJT可以持续较久或不定期出现外,均系短暂性,数小时、数天内消失。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秒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然少于30秒,但伴随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超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
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指24小时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超过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1.NSVT: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NSVT。
由于大多数NSVT患者无症状,仅有50%左右的NSVT患者可重复记录,所以难以得到可靠的NSVT流行病学资料。
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约有3%的健康、无症状的个体发现有NSVT,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别。
有报道显示11%的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
多数情况下,NSVT发生短暂,无临床症状。
因此,临床上对NSVT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甄别这些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有潜在疾病的人群,并对合并有NSVT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SCD)危险性增加的信号,所以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2024年下半年三基考试心电图室试题试卷共有 90 题,满分 100 分单选题]1库仑与电子的换算关系是A.6×1018B.6×1019C.6×1020D.6×1021E.6×1022[单选题]关于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同B.频率常为150~250次/分C.P'R间期正常或延长D.心房率过快时可出现2:1、3:1下传单选题]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可以是()A.病理性Q波B.病理性Q波伴ST段上抬C.ST段上抬D.ST段水平型下移1mmE.T波高尖单选题]二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最易误诊为A.窦性心律不齐B.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C.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D.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单选题]二尖瓣型P波的心电图改变,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A.P波高尖>0、25mVB.P-R间期>0、20sC.P波时限增宽>0、12s并伴有切迹D.IPIV1 >0、06mm、s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有以下表现,但需除外A.缺血型T波改变B.损伤型ST段抬高C.坏死型Q波时间≥0、04sD.心律不规则单选题]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哪部分传导最慢()A.房室结B.希氏束C.右束支D.浦肯野纤维E.结间束单选题]下列几种药物中,最易引起Q-T间期延长的是A.利多可因B.胺碘酮(可达龙)C.美托洛尔(倍他乐克)D.毛花苷C(西地兰)单选题]二尖瓣型P波是指()A.P波形态高尖,时限<0.11秒B.P波切迹、切迹间距<0.04秒C.P波切迹,切迹间期>0.04秒,P波时限>0.11秒D.P电轻左偏E.PtfV1>-0.04mm·s[单选题]二尖瓣型P波的心电图改变,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A.P波高尖>0、25mVB.P-R间期>0、20sC.P波时限增宽>0、12s并伴有切迹D.IPIV1 >0、06mm、s[单选题]某患者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QRS-T波不易辨认,代之以频率约为400次/分的颤动波,诊断为( )A.窦性停搏B.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C.心室扑动D.心室颤动单选题]心肌梗死急性期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是A.T波高耸,无ST段抬高和坏死性Q波出现B.T波高耸,随即出现ST段抬高,无坏死性Q波出现C.ST段弓背向上抬高,出现坏死性Q波,伴T波倒置D.抬高的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变深,存在坏死性Q波[单选题]最适合癫痫诊断的是下列哪项检查?A.腰穿脑脊液检查B.脑电图检查C.脑血管造影D.磁共振成像E.肌肉活组织检查[单选题]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有A.心率在70-130次/min,P-R>0、12s或R-P>0、20s,QRS正常,易见房性融合波B.心率在55-110次/min,QRS畸形,时限≥0、12s,易发生房室分离或心室夺获C.心率在60-10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可出现干扰性房室脱节D.心率在40-60次/min,QRS波正常,可出现逆行P波[单选题]将“高频滤波”设置为30Hz,其作用是A.只允许频率为30Hz的信号通过B.将频率为30Hz的信号滤除C.滤除频率在30Hz以上的信号D.滤除频率在30Hz以下的信号E.产生一个30Hz的信号用于校准仪器[单选题]关于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avR导联QRS波群呈“Rs型”支持室性心动过速B.V5 V6 导联QRS波群呈QS形多为室性心动过速C.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有力证据D.QRS波群时限一定>0、12s单选题]肌电图表现低电压电位多见于A.神经源性损伤B.肌源性病损C.神经肌肉接头疾病D.运动神经元疾病E.脱髓鞘病变[单选题]心房颤动出现缓慢规整的心室律提示A.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B.合并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C.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D.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单选题]脑电图波形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频率B.导联C.位相D.波幅E.波形单选题]最常见的双束支传导阻滞类型是A.右束支伴左束支传导阻滞B.右束支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C.右束支伴左后分支传导阻滞D.左束支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单选题]关于交界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QRS波群前有逆行P’时,P’R间期>0、12sB.提早出现的QRS波群C.代偿间歇可以完全亦可以不完全D.可以无逆行P’波[单选题]正常成人的PR间期为A.0、10~0、20sB.0、12~0、20sC.0、06~0、08sD.0、32~0、44s单选题]室内差异性传导是指( )A.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小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B.激动出现太早,遇到束支生理不应期而形成的束支阻滞C.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小于窦性PP间距,在心率增快时显示的束支阻滞D.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小于窦性PP间距,在心率减慢时显示的束支阻滞[单选题]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可以是()A.病理性Q波B.病理性Q波伴ST段上抬C.ST段上抬D.ST段水平型下移1mmE.T波高尖[单选题]PⅡ直立,P-P规则,频率120次/min,QRS正常,R-R规则,频率50次/min,P-R间期不固定。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心室内快速而规则的激动,频率100-250次/分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室速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按QRS波群的图形可分为: 单形性室速:每一阵发作中,QRS为同一形态。
多形性室速:同一阵发作中有两种或更多不同形态的QRS波群。
尖端扭转型室速:QT间期延长,每隔数个或十几个心动周期,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相反方向逆转一次。
按每阵连续发作的持续时间分为: 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小于30秒,无晕厥或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持续性室速:每阵发作大于等于30秒,或虽未达30秒,病人已有意识丧失,需紧急电复律。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详述起病过程: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有无突发突止特点,以及心动过速终止的方式。
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及其经过。
心功能不全进展的情况: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及憋醒情况、端坐呼吸,活动或劳动耐力情况,进而评价心功能分级。
注意询问有无脑、肾、心、肺等处的栓塞症状。
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有无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无心脏手术史,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诱因,既往心电图是否存在长QT间期表现等。
3.个人史:叙述是否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职业。
4.家族史:叙述在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心脏体征:发作时心率快慢、节律,心尖搏动位置与范围,有无震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的变化。
2.心功能不全体征:颈静脉充盈度、肝脾大小,下肢及腰骶部浮肿情况、肺部湿罗音,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头晕,接近晕厥或晕厥。
(2)体征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速。
2021年室性心动过速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一、疾病概述(一)非持续性室速(NSVT)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在100~200次/min,在30 s内自行终止。
大多数NSVT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晕厥、黑矇、持续心悸等表现[2, 3]。
(二)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SMVT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
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室速和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速。
发作可产生多种临床表现,从症状轻微(心悸)到低灌注症状(头晕、神志状态改变、晕厥先兆和晕厥)、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心原性猝死[4]。
(三)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多形性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或短阵发作的多形性室速,应鉴别有否QT间期延长,分为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QT间期多形性室速。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通常没有前驱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如胸部不适、心悸、气短及虚弱[5, 6]。
(四)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7, 8]。
(五)室速/心室颤动风暴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6]。
二、药物治疗原则[9, 10](一)NSVT1.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一般不需药物治疗。
症状明显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
2.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可以按持续性室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一般使用胺碘酮[11]。
(二)SMVT1.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SMVT,在治疗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加速的房性自身心律,加速的房性自主心律)【病因】(一)发病原因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常见于累及心房的器质性心脏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肺气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手术后、洋地黄中毒及全身感染等。
个别病例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很少见于正常人。
出现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者提示心房肌有一定的损害。
但一般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也不易发展为心房颤动。
(二)发病机制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其自律性显著增高,当其频率超过窦性心律时和(或)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时,根据自律性优势控制规律则发生加速性逸搏心律,其频率一般在60~140次/min,很少超过140次/min。
由于其频率接近窦性心律的频率,所以两者常易发生竞争,时而为窦性心律,时而为加速性逸搏心律,可形成房室分离、房性融合波。
当窦性频率与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的频率相等时,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
心室由房性异位搏动点控制。
此现象如系暂时出现则称暂时的同步现象,如系持久出现则称持久的同步现象。
此时亦形成等率性房室分离。
上述现象亦存在于加速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和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中。
加速性房性逸搏心律是介于逸搏心律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之间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失常,属于病理性。
而逸搏和逸搏心律是被动性心律失常,属于生理性保护机制。
两者的性质不同。
【症状】通常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增快可有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其他为原发疾病的症状。
心室率60~140次/min,大多在100次/min左右。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此种心律失常是介于逸搏心律与房性心动过速之间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失常,属于病理性。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多由于心房肌有一定的损害,但因其心室率多不快,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当出现此种心律失常时,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是预防加速性房性逸搏的根本措施。
心电图诊断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价值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进行心电图诊断的价值评价。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9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病人为有明显器质性的心脏病人,对观察组的45例病人为无明显器质性的心脏病人,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心电图诊断,追踪患者的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心电图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
结果在进行心电图诊断之后观察组病人的心电图的各项指标以及心电图的变化均要优于对照组的指标,P<0.05。
结论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心电图诊断是一种很有效果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心脏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针对性的实施具体准确的临床措施,可以更好的对病人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电图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电图诊断;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价值评价非阵发性的心动过速是一种位于房室交界的心动反复的发作,心动持续处于过速的状态,而不是阵发性的出现,非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在临床上包括很多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窦性心动过速以及房性心动过速,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1]。
临床上心电图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式,这种诊断方式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帮助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明确疾病的诊断同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更多的诊断及治疗需要结合临床来进行处理,针对性的进行临床治疗,减少因心动过速对病人造成的不良影响[2-3]。
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9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电图诊断,研究心电图诊断对病人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病人9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1~42岁之间,其均值为(36.4±5.3)岁;观察组共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29.5~46岁之间,其均值为(35.2±6.2)岁;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心电图诊断。
室速的简单概念室速,也称为室性心动过速,是指由心室内异位起搏点引发的一种心律失常。
它的特点是心电图上显示心室起搏点的频率非常快,通常超过每分钟100次(有些定义要求超过每分钟120次)。
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心功能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室速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1.单涉入现象:室速的发生是在心室内或心肌的具体部位发生的。
心室活动快、异位的典型特征。
2.多涉入现象(多涉入现象也是造成室速发生的一个终端性电现象)。
多涉入现象最主要发生在T波的后半部分。
室速通常分为有无连续性的两种类型:1.单发阵发性:起搏点信号连续发放,对于连续电环环下出现一次性激动;2.心室颤动:持续性的颤动,没有清晰的QRS 波群。
室速的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心脏本身的结构缺陷: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2.非心脏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外伤等。
临床表现方面,室速的症状因人而异。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心慌、胸闷、气促、恶心、出冷汗等不适感觉;有些人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上才能察觉到异常的心律。
室速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
在心电图上,室速表现为心室起搏点的快速连续放电,QRS波群宽大畸形,代表心室除极传导延迟。
此外,还可以通过Holter 监护、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来确定心电图异常。
针对室速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程长短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般而言,室速可以分为无症状、有症状但无心功能不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源性休克四个阶段。
对于无症状的室速,暂不需处理;对于有症状但无心功能不全的室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对于有心功能不全及心源性休克的室速,需要紧急处理,包括心肌抢救、电复律等。
药物治疗是室速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利多卡因、美满新等,可以起到抑制心室脱靶除极作用。
此外,如果发现室速的根本原因是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应立即纠正原因。
对于反复发作的室速,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