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抬高_clbbb_ⅲoav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26
心肌缺血的ecg诊断标准心肌缺血的ECG诊断标准心电图(ECG)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工具,因为它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心肌血流受限有关。
以下 ECG 标准用于诊断心肌缺血:ST 段改变ST 段压低:ST 段在 J 点以下压低≥0.05 mV(0.5 mm),持续≥0.08 秒。
ST 段抬高:ST 段在 J 点以上抬高≥0.1 mV(1.0 mm),持续≥0.08 秒。
T 波改变T 波倒置:T 波在正常情况下为正,但当心肌缺血时,它会倒置。
T 波增高:T 波比正常情况下更高,呈尖峰状。
QRS 改变Q 波:Q 波是 ECG 中最初的负向偏转,当心肌缺血时,它可能变深或变宽。
ST 段抬高:ST 段在 J 点以上抬高≥0.2 mV(2.0 mm),持续≥0.08 秒。
其他 ECG 发现ST 段水平移:ST 段相对于基线水平移。
T 波增宽:T 波比正常情况下更宽。
QT 间期延长:QT 间期是从 Q 波开始到 T 波结束的时间间隔,当心肌缺血时,它可能会延长。
特定心肌缺血部位的 ECG 特征不同部位的心肌缺血会导致 ECG 上特定的改变:前壁缺血:ST 段压低在 V1-V4 导联,T 波倒置在 V1-V4 导联。
侧壁缺血:ST 段压低在 I、aVL 和 V5-V6 导联,T 波倒置在I、aVL 和 V5-V6 导联。
下壁缺血:ST 段压低在 II、III 和 aVF 导联,T 波倒置在II、III 和 aVF 导联。
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ECG 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是有局限性的:它们仅提示心肌缺血的可能性,而不是明确的诊断。
它们可能会错误诊断为心肌炎或心包炎。
它们在糖尿病患者或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可能不敏感。
因此,临床医师应将 ECG 诊断与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其他诊断测试的结果结合起来,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ST-T改变的影响因素:生理性因素体位,体温,过度通气,焦虑,食物(葡萄糖),心动过速,神经源性影响,体育锻炼,年龄药物学因素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精神失常药物心脏外疾病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休克,贫血,过敏反应,感染,内分泌失调,急腹症,肺栓塞原发性心肌改变继发性心肌改变心包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电异常分类ST-T改变可分为两类:1、原发性ST-T改变心室除极未变化时的ST-T改变。
2、继发性ST-T改变心室除极发生变化时的ST-T改变ST锻太高:1、急性心肌梗死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且动态演变,同时剧烈胸痛,心肌酶学增高。
2、变异性心绞痛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一过性改变,不伴心肌酶学升高。
3、心包炎除avR导联ST段压低外,所有导联ST段均抬高,抬高程度一般<0.5mV,ST凹面向下抬高,其演变较缓慢,不出现病理性Q波。
合并心包摩擦音。
4、病毒性心肌炎ST段可持续性抬高,没有典型的动态演变过程,且有心肌酶学升高,往往要结合年龄和临床症状,有的时候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5、急性肺梗塞有时右心前区导联和中心前区导联出现ST段抬高,同时QRS波群呈qR (QR)波形、T波倒置、电轴右偏,顺时钟向转位,右束支阻滞等。
6、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ST段抬高见于V1-V4导联,新发生的CLBBB要注意是否是心肌梗死,动态观察心肌酶学变化,如果不高即为以前存在的CLBBB,可合并ST段抬高,无动态演变过程。
7、Brugada综合征V1---V3导联的ST段下斜形抬高,无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合并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有晕厥史。
8、早期复极综合征ST段见于心前区导联和(或)下壁导联,同时J波和T波高尖,可有胸憋及胸痛等,运动后ST 段可恢复正常。
9、心脏新生物侵心肌上转移性肿瘤或心包肿瘤侵犯心肌组织,造成心肌损伤,引起ECG-ST-T改变。
10 左室肥厚高血压所致的心室肥厚和肥厚性心肌病。
11 脑血管意外或脑外伤:心电图上可出现ST段抬高,巨大T波倒置,暂时性改变。
早读ST段抬高≠心梗,来细数N种可能性!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能遇到ST段抬高的心电图表现,而看到ST段抬高就考虑心肌梗死,其实急性心梗并非是引起ST段抬高的唯一原因,很多其他疾病甚至正常变异都可导致ST段抬高,今天来仔细的汇总一下。
ST 段定义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线段,称为ST段。
正常ST位于基线上。
ST段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发现。
在ACS、电解质紊乱、心包疾病等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ST 段抬高1定义ST段高于基线,称为ST段抬高。
新发生的ST段抬高:1.V2、V3导联ST段抬高(在J点处)≥0.2mV(男性≥40y);ST段抬高≥0.25(男性<40y),或ST段抬高≥0.15mV(女性);2.其他导联ST段抬高≥0.1mV(无左心室肥厚和LBBB);3.V3R,V4R导联ST段抬高≥0.05mV;(男性<30y)ST段抬高≥0.1mV)(右室梗死);4.aVR导联ST段抬高≥0.1mV并伴2个连续的对应导联ST段压低≥0.05mV2病因心电图ST抬高见于:•心梗超急期•变异型心绞痛•AMI•心肌炎•心包炎•肺栓塞•心脏挫伤•应激性心肌病•早复极•左室肥大•LBBB•Brugada综合征•高钾血症•药物毒性作用等3形态4ST抬高分度ST抬高测量:J点处ST抬高为测量点。
程度:•ST轻度抬高0.05-0.1mV;•ST中度抬高0.1-0.2mV;•ST重度(显著)抬高大于0.2mV(重要临床意义)。
缺血损伤型ST段抬高心电图检查指南心电图:对疑似STEMI胸痛患者,应在医疗接触的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下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
如早期心电图不能确诊时,需5~10min重复测定。
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 超急性期。
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
强调尽早开始心电监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左束支阻滞极少见于健康人,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男女之比约为2∶1。
发病年龄为3个月~83岁,平均年龄为(56.7±3.2)岁。
据国内报告三组1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冠心病占45.3%,高血压病占19.7%,心肌病占8.7%,心肌炎占3.6%,肺心病占5.2%,风心病占5.8%,先天性心脏病占0.7%,主动脉病变(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占1.5%,其他(如白塞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炎等)占9.4%。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有心脏扩大者占72.5%,伴左心室扩大者占41.9%,左右心室均扩大者占2.6%,心房扩大者占8.1%:伴有心力衰竭者占51.6%,心脏扩大不伴有心力衰竭者占20.9%。
其他病因尚有Lev病、Lengere病、心脏创伤、心内直视手术以及高血钾和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大剂量利多卡因等的毒性作用。
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室肥厚缺血、左心室扩张牵拉使左束支损伤或断裂可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意义相似,只是病变较轻,左束支受损较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束支阻滞远较并发其他分支阻滞为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仅为0.9%,较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在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阻滞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仅占9.5%。
左束支阻滞几乎全部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者(而大多在心肌梗死前已经存在),但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较右束支阻滞少。
(二)发病机制左束支的主干很短,两组纤维从希氏束一经分出后即在左侧室间隔内膜下呈扇面形展开,到达左心室各部内膜下分为浦肯野纤维,所以左束支发生阻滞常提示受损范围较广。
这是由于左束支粗短、分支早,其主干前部及后部分别接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后降支的供血,受损机会较少,病变比较广泛时才能使其全部受损。
重点病种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PDCA1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PDCA1(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是该病的常用治疗策略。
1. PDCA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DCA1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介入手术修复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缓解心肌缺血,从而减轻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的症状。
PDCA1常用的操作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血栓取栓术(Thrombus Aspiration)、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等,旨在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性。
该手术通常在心肌梗死后尽早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
这些药物常与PDCA1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作后,药物治疗有助于稳定患者的病情、缓解症状,并促进心肌的康复。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ACE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他汀类药物(Statins)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降低心肌氧耗、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水平,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采用PDCA1、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因此建议患者尽早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注:以上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
7张图教你判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闭塞部位每次急诊科叫我们心内科紧急会诊时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急诊心电图明确提示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当我们快速说出其中可能发生急性闭塞的犯罪血管时,急诊科医生总会问起:是根据心电图怎么判断的呢?那么下面我就通过7张图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常见闭塞部位的判断。
首先,可以通过下面一张表格认识一下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
表1、心电图导联与心室部位及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关系导联心室部位供血的冠状动脉II、III、avF 下壁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I、avL、V5、V6侧壁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V1-V3前间壁左前降支V3-V5前壁左前降支V1-V5广泛前壁左前降支V7-V9正后壁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V3R-V4R右心室右冠状动脉下面就详细说说前壁心梗、下后壁心梗及左主干闭塞这三大方面的急诊心电图变化。
一、前壁心梗心电图1、闭塞位于左前降支的第一间隔支与第一对角支之间(图1.1)除胸前V2-V5导联ST段抬高外,额面ST段向量指向avL导联,而背离III导联。
具体表现为:(1)I、avL导联ST段抬高(2)III导联ST段压低(3)II导联ST段无明显变化。
2、闭塞位于左前降支的第一间隔支与第一对角支近端(图1.2)除胸前V2-V4导联ST 段抬高外,额面ST 段向量指向心脏基底部。
具体表现为:(1)avR 、avL 、V1导联ST 抬高(2)III 、avF 、V5 、V6导联ST 段压低(3)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V1导联呈qR 型),伴或不伴分支滞提示左前降支近端闭塞。
3、闭塞位于左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或中间支远端但在第一间隔近端(图1.3)除胸前V1-V5导联ST 段抬高外,额面ST 段向量指向右下方。
具体表现为:(1)avR 、III 导联ST 段抬高(2)I 、avL 导联ST 段压低。
4、前降支远端闭塞(图1.4)除V2-V6导联ST 段抬高外,额面ST 段向量指向心尖部。
心电图导联定位心梗,一文精通来源:夜诊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很多专家共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特别是肌钙蛋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诊断,而心电图则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数分钟即可出现变化)、梗死部位和范围的诊断,能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怎样通过心电图的导联来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位诊断。
心电图和冠脉分布正常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前者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
根据冠状动脉的分布特点又可分为右优势型、左优势型以及均衡型。
右优势型指的是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优势型指的是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均衡型指的是左室后间隔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室下壁即膈面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
由于右优势型占冠状动脉分布的70%,因此,用心电图来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判断,通常以右优势型的冠状动脉分布为基础。
一般来说,前壁、前间壁、部分高侧壁和少部分下壁由前降支冠脉供血,少数情况下前降支也可供血后间隔;高侧壁、多数正后壁、部分下壁受回旋支冠脉供血。
右冠状动脉供血右室、多数的左室下壁、部分左室后壁。
导联进行梗死定位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表现以ST抬高为主,还有就是T波的高尖和倒置以及病理性Q波的出现。
其中,以ST段的变化最具意义,并可根据ST段的变化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定位诊断及其意义。
根据心电图的变化,以ST段抬高所出现的导联,可分为: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前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前侧壁心肌梗死(V5-V7导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5、aVL、I导联);高侧壁心肌梗死(aVL、I导联);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后壁心肌梗死(V7-V8导联)。
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简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常用的诊断冠心病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供医务人员参考。
1、ST段改变:ST段改变是冠心病心电图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观察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是否缺血。
1.1 ST段抬高:ST段抬高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心电图改变,其主要表现为ST段呈圆顶型,呈凹陷状,抬高幅度通常≥0.1mV。
常见的ST段抬高类型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rinzmetal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等。
1.2 ST段压低:ST段压低也是冠心病心电图的重要表现之一,常见于心肌缺血状态。
ST段压低表现为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压低幅度通常≥0:05mV。
常见的ST段压低类型包括劳力型心绞痛、非特异性T波改变、LBBB合并心肌缺血等。
2、T波改变:T波是心电图中的一个特征波,通过观察T波的形态和幅度变化可以辅助诊断冠心病。
2.1 T波倒置:T波倒置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心电图改变,其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倒置深度通常≥0.1mV。
T波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左室肥厚、洋地黄中毒等。
2.2 T波高尖:T波高尖是冠心病的心电图表现之一,其主要表现为T波高尖伴凸起,高尖度通常≥0.5mV。
T波高尖常见于高血钾、洋地黄中毒、心肌缺血等。
3、Q波改变:Q波是心电图中的一个特征波,通过观察Q波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可以辅助诊断冠心病。
3.1 Q波增宽和加深:Q波增宽和加深是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现为Q波深度≥0:04s,宽度≥0:03s。
Q波增宽和加深常见于心肌梗死、左心室壁肥厚等。
3.2 Q波消失:Q波消失是一种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原本有Q波的导联,Q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
Q波消失常见于心肌缺血状态。
完全性左束枝阻滞的心肌梗塞心电图诊断
邓锡伟;朱明霞
【期刊名称】《心肺血管学报》
【年(卷),期】1989(008)004
【摘要】心电图诊断完全性左束枝阻滞患者的心肌梗塞存在争议。
我们选择了15例CLBBB的心肌梗塞患者和20例无心肌梗塞的CLBBB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结果以下指标有高度特异性(75%~100%)和阳性预检值(64%~100%):Ⅰ.aVL、V_5或V_6的Q波;V_3—V_5的S波升支切迹:和原发性ST-T改变。
但其敏感性较低(26.7%~60%),限制了临床效能;然而,经组合后的标准,即3个指标中只要一个指标阳性的敏感性就大为提高(100%),其特异性(70%)和阳性预检值(71%)亦高。
因此,提示以上任一指标的阳性就为CLBBB患者的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总页数】4页(P200-203)
【作者】邓锡伟;朱明霞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0.4
【相关文献】
1.急性心肌梗塞Ⅲ度房室阻滞并左束枝传导阻滞一例报告 [J], 郭玉珠;王乐
2.完全性左束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间歇束支双束支阻滞的图形鉴别1例报告 [J], 孙钰
3.完全性左,右束枝阻滞各133和947例心电图分析 [J], 刘存秀;陈瑞林
4.完全性左束枝阻滞时左室肥厚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可靠性探讨 [J], 邓锡伟;李月珠
5.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特异性心电指标的探讨 [J], 郝建华;邵磊;林予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