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的道德本性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认识中国人的耻感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人的耻感文化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耻感被视为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行为规范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耻感文化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了解中国人的耻感文化需要了解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以礼治国"思想。
礼,作为道德规范的一部分,要求个人遵循社会道德准则,以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秩序。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尊重他人的感情和面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
因此,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外界的评判和他人的目光。
其次,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行也会影响到他所在的社群和家庭的声誉,因此也会在道德上受到他人的关注。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会通过比较、竞争和相互观察评判他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社会评判的压力会促使个体通过合理的行为和道德标准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誉。
此外,中国人的耻感文化也深深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个人的品行被视为影响子孙后代的重要因素。
因此,个人的道德操守会被视为家族和民族的荣耀,而个人的有损行为会被视为家族和民族的耻辱。
基于这种观念,中国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自觉性,注重个人操守并以此来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名誉。
另外,中国社会的群体文化也对个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倾向于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
因此,中国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的期待和集体意识的规范。
最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也对中国人的耻感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个人权利和个人意识逐渐被重视,道德观念也变得多元化。
这导致了社会和道德准则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人们对耻感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下降。
然而,中国人仍然保留着对道德操守和社会规范的敏感,并通过道德自律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属性和地位。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和金钱至上的消极思想也迅速渗入人们的头脑中,盲目地追求自身利益,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泛滥,出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美德善举报以冷嘲热讽等各种不正的现象,缺德耻辱言行更是亦步亦趋。
古人云:“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矣”。
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使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做出一些不耻行为。
一、耻感的内涵及其儒家文化对耻感的阐述1. 耻感的内涵。
耻感作为一种心理情感,是个体的欲望、行为与社会道德背离时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焦虑和痛苦,从而使其主动放弃欲望和行为,是个体在违背道德或遇到失败时,在所认识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自我行为约束、克制的痛苦体验。
耻感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知耻、有耻的意识,要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不行道德之事为耻。
耻的本质就是要对自己的做人做事负责,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使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
2. 儒家文化对耻感的阐述。
耻感意识历来受到儒家重视。
孔子曾对耻有明确具体的论述:“巧言、吝啬、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如果言行表情与内心不一致,那就违背了道德的要求,那是可耻的行为。
一个人立身处世一定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也。
”但“足恭”必会导致反面,十足的恭顺、卑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
对人心怀怨恨,表面非常友好,表里不一,内心相悖也是可耻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认为“仰俯不耻于天地”,提倡有名的“四端说”,其中讲到: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还把耻感与仁义联系起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宋代大儒周敦颐也曾曰:“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问过则可贤。
”廉耻并非小节,是人的道德底线,同时对社会有太大影响。
顾炎武也提出振聋发聩的耻感思想:“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第50卷第6期2023年11月V o l50N o6 N o v e m b e r202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耻感的构成与道德功能谭光辉韩冰莹摘要:羞㊁耻㊁辱㊁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㊂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㊂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㊂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㊂关键词:耻感;情感现象学;情感研究;社会情感;共同价值观D O I1013734j c n k i1000-531520230216收稿日期:2021-06-1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文学作品情感表现与接受的符号现象学研究 (16X Z W007)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谭光辉,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E-m a i l s c t g h@163c o m;韩冰莹,女,河南漯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㊂现象学之父 布伦坦诺提出了 意向性 这一概念,用于描述意识现象的基本特征,他将情感作为意向性体验总体中的一种,但他强调,情感在本质上是纯主观的㊂胡塞尔与布伦坦诺一样,也把情感限制在主观领域,但他并未将情感与其他意识现象作区分,也未对情感进行过专门讨论㊂后来,现象学家舍勒则对情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超越纯主观的界限来看待情感,认为大量情感具有客观性质,在此基础上,他对怨恨㊁羞感㊁同情等一批情感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具有极大的启发性㊂其中,舍勒对 羞感 或 羞耻感 (s h a m e)的分析相当精彩,他的讨论涉及身体羞感㊁精神羞感等相关情感之特征㊁区分㊁起源㊁功能等问题,也启发了众多国内学者对其思想的分析和阐发㊂但在国内许多有关耻感的现象学讨论中,学者们常把 羞 ㊁ 愧 ㊁ 辱 ㊁ 耻 统称为 羞耻 或 羞愧 等,而不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分㊂比如对舍勒分析过的 s h a m e ,林克翻译为 羞感 ,张任之等学者皆沿用此译法①,而尚杰称之为 羞愧 ②,卢盈华则称之为 羞耻 ③㊂关于几个词之间的细微差异,学界似乎并未辨识得特别清楚㊂又如姚育松认为: 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 羞恶之心 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㊂ ④这一观点本文亦不能完全同意㊂羞感与耻感的关系,需要进一步仔细辨析和澄清㊂在汉语中,羞㊁耻㊁辱㊁愧意思确实非常接近㊂陈少明曾列了一个表,从行为关系㊁行为性质㊁相关者和反应四个方面细致地对这四个词的含义进行了区分⑤㊂本文认为,这个区分应进一步明确㊂本文意在明确耻感的内涵感觉成分,厘清其与几种近似情感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社会共同价①②③④⑤张任之‘舍勒的羞感现象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㊃人文科学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120页㊂尚杰‘舍勒的羞愧现象学“,‘学海“2007年第3期,第25页㊂卢盈华‘羞耻现象学 基于马克斯㊃舍勒与儒家的阐明“,‘思想与文化“2017年第2期,第50页㊂姚育松‘羞恶之心辨析 耻感㊁羞感和罪感“,‘孔子研究“2019年第2期,第40页㊂陈少明‘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3页㊂值观和道德养成的功能与作用㊂一耻感的构成分析舍勒在分析 s h a m e 的时候,实际上是把 s h a m e (耻)和 s h y (羞)的意思都一并讨论了㊂舍勒所说的 身体羞感 ,在更大程度上是指的 s h y ;而所说的 精神羞感 ,则与 s h a m e 更为接近㊂例如,他在讨论身体羞感的时候认为, 性羞感无疑最先引起羞涩现象的观察者的注意,并且在羞涩现象的发展中领先于更高级的精神的羞涩感及其形式(如敬畏) ①㊂舍勒认为,身体羞感最初的起源就是性羞感㊂他认为,在较高级动物身上,存在单纯的性本能和繁殖本能,还存在一些可选择因素,这些选择因素具有提高种类的倾向,而没有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有性的结合,因而这些因素是附加的;而区分性本能与这些附加因素,是性羞感产生的必要前提②㊂以此观之,他讨论的以性羞感为基础的身体羞感,比如关于穿衣服的羞感,大都是属于s h y(羞)的范畴, 羞感产生于较高的意识等级与较低的本能知觉的碰撞 ③㊂不仅如此,他还认为: 任何羞感都使血液涌入头部 这是性冲动的特征,导致脸红㊂ ④这就更符合下文对羞感特征的论述㊂舍勒在分析精神羞感的时候则认为, 灵魂的羞涩与功名心㊁虚荣心和求荣欲 总之与其时旨在外界的关注和旨在尊重㊁爱㊁声誉的一切追求相关 ,而且 羞感作为身体感觉与厌恶和反感,作为心灵感觉与敬畏十分相似 ⑤㊂所以,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看,这两种感觉区别其实挺大,只不过在德语和英语中可能都找不到恰当的对应词来描述,只好用 身体羞感 和 精神羞感 ,从另外的角度来加以区别㊂可惜的是,舍勒这篇长文并未写完,对精神羞感的分析没有完成㊂但从现存残篇的内容来看,他所讨论的精神羞感与自我意识㊁骄傲㊁虚荣心㊁谦虚㊁谦卑㊁尊严等密切相关,而这些情感与愧感㊁辱感㊁耻感等关系更为紧密㊂舍勒面临的这一难题,在汉语中反而很好解决㊂汉语不仅有舍勒所说的两种感觉的区分,而且区分得更加细腻㊂愧感㊁辱感㊁耻感㊁羞感四个词描述了其中最重要的四种不同感觉㊂由于汉语这些词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词语,因此下文讨论以中国学者的理解为主㊂先说愧感㊂愧感也叫惭愧㊁愧疚㊂在自己认可的人面前,认识到自己行为不当,否定自己的行为,进而否定自己的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悔改意愿㊂洪成玉认为,惭和愧,都表示 因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错误而感到羞愧 ⑥㊂愧是自指的㊁内省的㊂他人的看法㊁道德的规范等一切外在因素,可以是愧感形成的外部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㊂人完全可能纯粹由自己发现某些错误而产生愧疚感㊂比如一个小孩子,失手摔坏餐具,即使未被父母责骂,也可能会产生愧疚感㊂鲁迅的‘风筝“也记录了这一情感的产生过程㊂小的时候, 我 捣毁了弟弟偷偷做的一个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玩的玩具㊂到了中年, 我 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㊂当 我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 我 才认识到自己在弟弟小的时候对他进行了 精神的虐杀 ,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⑦㊂ 我 这个时候的情感状态,就是 愧 ㊂ 愧 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时的感知,可以没有他人评价的影响㊂当 我 想就此行为求得弟弟的宽恕之时,弟弟早已将此事忘记,然而 我 仍然无法释怀,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⑧㊂愧感与悔感和罪感有很大的相似性㊂如果在愧感发生的过程中,纠正自己当初错误的欲望过于强烈,就倾向于悔感㊂如果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于强烈,则成罪感㊂愧感㊁悔感㊁罪感三者,在情感成分上,几乎相同,区别只是在于关注重点和程度不一样㊂再说辱感㊂辱感也可称为屈辱感㊂辱感与愧感方向正好相反㊂首先,辱感不是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是因他人的行为或评价造成的,或者是感知到他人的行为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造成自己对自己评价太低,或者是感知到他人对自己评价太低而与自己的预期不符㊂辱感包含悲感,因为辱感包含对自己存在的否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马克思㊃舍勒‘论害羞与羞感“,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林克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6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77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80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83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92页㊂洪成玉‘古汉语常用同义词疏证“,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20页㊂鲁迅‘风筝“,‘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㊂鲁迅‘风筝“,‘鲁迅全集“第2卷,第189页㊂判断,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㊂辱感也包含欲望,因为辱感导致人酝酿自强的行动和报复的行动㊂辱感不包含恐惧感,而愧感包含恐惧感㊂恐惧感告诉人不要行动,愧感通过告诉人不要行动以避免再次犯错,而辱感并不认为错在自己,因此认为没有停止行动的必要㊂辱感与愧感产生时面对的相关者也不同㊂如果我们感到惭愧,那么我们就相当于承认接受惭愧信息的人,是我们所认同的人;如果我们感到受辱,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了造成我屈辱感的人,是我们所不认同的人㊂我们真正认同的人,包括我们坚信爱我之人和对我们始终有恩之人,他们不会给我们带来屈辱感㊂如果这类人给我们带来了屈辱的感觉,则意味着我们不再认为他们对我始终有爱,或者对我始终有恩㊂舍勒认为灵魂的羞感与敬畏更为接近,正好可以给予这一现象很好的说明㊂只要给我们带来了屈辱的感觉,就意味着我们对施动者产生了怨恨,或者产生了厌恶的情感㊂屈辱感产生之时,人是被动的㊂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之所以感觉到受辱,一是因为侮辱韩信的恶少是站在韩信对立面的,二是因为一帮恶少要用行动让韩信处于很低的地位,并给予韩信否定性的评价,而这显然与韩信对自己的认知不符㊂若韩信真有屈辱感,那么恶少的行为和评价必定是他所不认同的,他必定是有悲感掺杂于屈辱感之中的,而且一定是包含了自强的欲望乃至终有一日对之进行报复的想法㊂辱感与愧感的区别,陈少明在列表中讲得还是比较清晰的㊂他认为,愧是主动的,辱是被动的;愧与失败有关,辱与受害有关;愧的相关者是期待者或竞争者,辱的相关者是敌对者或亲近者;愧的反应是逃避和改进,辱的反应是逃避㊁自强㊁报复①㊂总之,辱感和愧感的方向几乎是相反的㊂愧感是对自我评价的认知,辱感是对他人评价的认知;愧感没有反击的冲动,辱感有反击的冲动;愧感告诉我们停止,辱感告诉我们反击;愧感显示了对他人的认可,辱感显示了对他人的反对㊂只有当人有了愧感,辱感才可能被体验㊂这是因为,没有愧感的人没有自觉的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可能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㊂辱感相当于对被他人逼迫产生愧感的情感抵制㊂然后再说耻感㊂耻感几乎可以看作辱感和愧感的综合㊂耻感相当于把辱感和愧感的各种情感义素综合在一起,辱感和愧感都有的,耻感有;两者其中一个有的,耻感也有㊂从比较简单的角度看,耻感之中既有愧感,也有辱感㊂本文这一看法,与陈少明的看法很不相同㊂陈少明认为,耻感与愧感在行为关系上一样,都是主动的;行为性质是 罪过 ,相当于是愧感程度的增加;相关者是亲近者或受害者,与辱感相近;情感反应是逃避和改过,与愧感的 逃避或改进 也只是程度增加的问题㊂这样的话,耻与愧更接近,与辱相差甚远㊂本文认为,耻感不仅与愧感很接近,与辱感也非常接近㊂没有愧疚感,无法生成耻感㊂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羞耻之心与惭愧意识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 人如果有羞耻之心,也就是有惭愧意识 , 没有羞耻感,称无惭或无愧 , 佛教的羞耻观也就是其惭愧观 ②㊂虽然佛教中的羞耻和惭愧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却揭示了二者之间紧密的关联㊂如果一个人不惭愧,那么他就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既然自己没有行为不当,那有什么可耻的呢?邵泽水等人认为: 我们常常会对人说:惭愧!惭愧!这就是知耻㊂ ③陈金海则这样解释:耻,原本写作 恥 ,是个会意字, 原义主要是表示一个人有闻过和行过而心生惭愧的情感状态 ④㊂他的这个解释,相当于直接将耻解释成了惭愧㊂从直觉层面看,耻感与惭愧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只不过当人感到耻的时候,他必然同时也感觉到了惭愧㊂但是,当人感觉到惭愧的时候,却并不一定感觉到了耻㊂比如两个朋友比赛下棋,双方都觉得自己能赢,结果一方失败㊂失败的一方可能会觉得惭愧,但他不太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可耻之事㊂如果他觉得输棋对自己而言是耻,那么他必然是太瞧不上对手,认为输棋对自己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并且认为别的人(包括对手)一定是给了自己一个极低的评价,输棋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侮辱㊂如果他仅仅感到自己受辱,也不是耻感,他还必须同时承认自己的失败,有惭愧之意,才会觉得这是耻㊂刘致丞比较系统地总结了 s h a m e 在英语语境中的含义㊂作为名词, s h a m e 有四个意思:一是羞愧㊁羞耻㊁耻辱㊁惭愧;二是羞耻心㊁羞耻感;三是不名誉;四是不足取之事物㊁引起羞耻之事物㊂因此,在英语语境谭光辉韩冰莹耻感的构成与道德功能①②③④陈少明‘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03页㊂董群‘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㊂邵泽水㊁邵鹏㊁胡南南‘大真大美孟夫子“,齐鲁书社2017年版,第106页㊂陈金海‘耻德诠解“,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㊂中, 羞耻 与 羞愧 指的是同一种心理现象㊂综合各家对羞耻的描述之后,他得出西方文献对 羞耻 比较一致的结论: 当个体以不光彩的方式做事,说到不幸的事或表现不光彩的㊁有缺陷的特征时,如果自己或他人见证了此行为并消极地评价此个体,此个体就会产生羞愧之感㊂ ①他这里所说的 羞愧 ,指的正是 耻 ㊂如果 s h a m e 确实包含了这么多个意思,那么与中文对照起来,恐怕就更加不容易说清楚了㊂但是,这个现象也恰好说明,即使是在英语语境中,人们也很难把 愧感 从耻感中排除出去㊂从上文的观点来看,自己的消极评价,属于愧感;他人的消极评价,属于辱感;自己和他人都消极评价,就是耻感㊂訾非说: 形成耻感,他人对自己的消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看待,两者缺一不可㊂ ②因此,没有辱感,也不会产生耻感㊂假设某人做了某事,仅仅自己认为做得不好或不光彩,但其他人都认为他没有做得不光彩,他自己也想象不出别人会对他作出不光彩的评价,他怎么可能会产生耻的感觉呢?比如‘风筝“中的 我 ,虽然 我 自己产生了消极评价而感到惭愧,但是中年的弟弟并没有对 我 进行消极评价, 我 也没有产生其他人会对此行为进行消极评价的认识, 我 仅仅是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自己不能宽恕自己,因此 我 也就产生不了 耻 的感觉㊂正是由于辱感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辱感也就在自己与他人的价值观之间建立了联系㊂耻感是自己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达成了一致的负面性,这就意味着自己与他人的价值观念趋向一致,所以耻感的存在就表明了个体对社会的融入,有助于人类形成共同价值观㊂耻与辱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们说 耻 的时候,常用词是 耻辱 ,说 辱 的时候,常用词也可用 耻辱 ㊂刘致丞还考证了 恥 和 耻 在古汉语中的本义㊂对 恥 而言, 其一,被敌方捉去割耳后,又放回来的心情,即感受到耻辱的意思㊂其二,耳朵听到了来自内心发出的声音㊂ 对 耻 的解释也有两种: 一是 敌方割去耳朵后就停止伤害了 ,由此形成耻辱之义㊂二是 耳朵听到之后才停止(做)事㊂ 他认为,这表明 耻 暗示着这样的意思: 一个人只有在其耳朵听到了来自他人的提醒㊁批评或谴责之后,才随即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不恰当的行为㊂ ③这种观点更多地被采用㊂从词义构成来看,上述解释都是有道理的㊂如果 恥 或 耻 的本义确实与被敌人割去耳朵有关,而被割去耳朵确实是侮辱人的做法,那么耻的本义就已经包含了 辱 的内涵㊂如果它同时表示了 耳朵听到了来自内心发出的声音 ,则证明了耻感确实包含了自己的评价,也就是包含了 愧 的内涵,毕竟被敌人抓去割掉耳朵,显示了自己的无能,自己承认了这种无能㊂让人感到耻的方式,就是既要让他自己感到自尊受挫,又要让大家都承认他的自尊受挫㊂产生耻感需要大家达成共识㊂如果解释为 敌方割去耳朵后就停止伤害了 ,意思比较牵强,但也表达了这样一个意义:要让人感到耻,就要保留他的性命,他才有时间和机会去体验 耻 的感觉㊂这就说明自我评价对耻感的生成是不可少的㊂如果解释为 耳朵听到之后才停止(做)事 ,则说明耻感包含了愧感,因为愧感就是要告诉自己不要再继续做错误的事情㊂以上解释之所以都可以被理解,原因正是耻感本身就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涵,要感觉到耻,自己体验到的 愧 必不可少,自己感受到 辱 也必不可少,大家都一致承认自己受辱也必不可少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说文解字“把 恥 解释为 辱也 ,把 辱 解释为 恥也 ④㊂在‘说文解字“㊁‘广雅“等文献中,基本上都是将 恥 与 辱 互相解释,将 惭 和 愧 互相解释㊂ 愧 本写作 媿 ,从女,鬼声㊂而 愧 是异体字,‘说文解字“说 愧或从恥省 ⑤,即 愧 后来采用由 恥 省略了 耳 的 心 作为偏旁,说明 愧 有 恥 的义素,二者的意义有交叉㊂李索通过古字义分析发现,在‘左传“这部文献中,表示愧耻义的词一共有10个,分别是愧㊁惭㊁病㊁辱㊁耻㊁羞㊁诟(訽)㊁垢㊁靳㊁忝,而这些字分布在三个义位上:愧义位(愧㊁惭1㊁病1),辱义位(辱1㊁耻2㊁诟1<訽>㊁垢㊁忝),耻义位(辱2㊁耻1㊁羞㊁惭2㊁诟2㊁垢㊁病2㊁靳)⑥㊂这个研究有两点发现很重要:第一,有充分证据显示愧㊁辱㊁耻三者分属三个不同的义位;第二,耻和辱可以分别处于两个义位之上,意义有交叉现象㊂通过上述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刘致丞‘耻的道德意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㊂訾非‘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页㊂刘致丞‘耻的道德意蕴“,第16-17页㊂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3㊁311页㊂许慎‘说文解字“,第265页㊂李索㊁高小立‘<左传>愧耻义系词义特点与结构功能析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0页㊂可知, 耻 有很复杂的内涵,它同时包含了 辱 和 愧 的感受,而且因综合而生成了与 辱 和 愧 均不相同的感受㊂从舍勒对 s h a m e 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不论是身体羞感还是精神羞感,都包含有上述几种不同的情感类型㊂只不过,身体羞感在很大程度上与下文所说的羞(s h y)更多重合,而精神羞感则与 耻 有更多的类似之处㊂二耻感与羞感的关系到底什么是羞恶之心,现在很多学者都直接解释为 羞耻心 ㊂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姚育松认为羞恶之心其实就是耻感,耻感就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㊂倪梁康则是如此解释的: 对自己的不当的惭愧就是 羞 ,对别人的不当的愤慨就是 恶 ㊂ ①在英语中,由于 羞感 和 耻感 都可使用同一个词 s h a m e ,所以 羞恶之心 就经常被简单地等同于 s h a m e ㊂朱光潜也是这样看的,他认为羞恶之心就是耻,耻是道德情操的基础②㊂对 羞恶之心 含义的看法,大多来自朱熹的注㊂朱熹说: 羞,耻己之不善也㊂恶,憎人之不善也㊂ ③朱熹实际上是把 羞恶 解释成了两种情感, 羞 就是 耻 , 恶 就是 憎 ㊂可惜一般解释都只说 羞 而不说 恶 ㊂可以明确的是,很长时期以来,中国人跟西方人一样,大都认为羞就是耻,在意义上只有程度的不同,用法上有一定的差异④㊂从日常经验常识中,我们可以很鲜明地感觉到羞与耻是不同的感觉㊂在现代汉语中,羞相当于英语中的 s h y ,而 耻 相当于 s h a m e ㊂比如有些小孩子在见陌生人之前或之后都会感到很害羞,这时他们的感觉绝不是耻感㊂他们之所以害羞,是因为不知道陌生人会如何评价自己而感到的一种轻微的害怕㊂所以,舍勒认为 羞感与畏的关联甚少,与恐惧的关联则更多 ⑤㊂又比如,对一件有害于国家和集体的事情,做与不做,肯定不是由害羞不害羞的情感来决定的,而是由感到可耻还是不可耻的情感来决定的㊂先秦文献中有很多关于 耻 的陈述,比如‘论语“中就有 不耻下问 ㊁ 民免而无耻 等表述,耻的意义和用法都已经很成熟,而 羞 则是一个后来才有的假借字㊂如果羞就是耻,那就没有必要再去专门假借一个 羞 字来表达已经有了成熟的符号的意义㊂齐冲天发现,‘尚书“㊁‘左传“等文献中已经有用 羞 来表达害羞或耻辱这种情感意义的例子,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林雍羞为颜鸣右 ⑥,‘左传“僖公九年 以遗天子羞 ⑦等㊂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羞 已经被借用来表示 耻 的意义㊂羞与耻之意义在何时分道扬镳,本文暂未考证出结果,但从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来看,其意思差别已经很大㊂谢劲松认为, 耻是自己的过错,辱是他人的过错,而羞则并不必然有过错发生 , 羞是羞者对自我的强烈意识,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受损和对当下极端的不适应 , 耻感则是耻者对自身极端的否定 ,所以他认为, 通常说羞耻时重在耻,是因耻而羞,由耻而羞,不是因羞而耻㊂有羞而不耻,无耻而不羞㊂羞不一定耻,但耻一定羞 ⑧㊂这些结论,本文都深表赞同㊂但是,由于羞感与耻感发生机制的不同,还可以作进一步细化分析㊂通过系统比较,我们会发现羞感和耻感有如下区别㊂首先,如果我们有可能面对一个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可能产生羞感而不可能产生耻感㊂比如舍勒曾经举过的穿衣服的例子,他认为: 人穿衣是因为他害羞,而且首先以他身体的那些部分为羞耻㊂ ⑨从这个表述来看,他认为先是因为人有性的羞耻感,所以才会因为性器官的暴露而感到羞耻㊂细究则会发现,羞感与耻感有很强的关联性,但亦有区别,先有耻感,后有羞感,因为性器官暴露是耻,所以不穿衣服会感到害羞㊂但当他感到害羞的时候,因暴露而来的耻并未发生㊂另一方面,人不仅会因为不穿衣服感到害羞,也会因为谭光辉韩冰莹耻感的构成与道德功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倪梁康‘ 羞恶之心 与道德意识的来源“,‘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第27页㊂朱光潜‘谈修养“,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第69页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1页㊂孙云鹤㊁高明芬编著‘近义字辨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276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98页㊂杜预注㊁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3页㊂杜预注㊁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800页㊂谢劲松‘什么是羞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1-32页㊂马克思㊃舍勒‘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第179页㊂。
第22卷第1期2009年2月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 M edical EthicsVol.22No.1Feb.2009耻感:一条重要的医学伦理底线陈 飞(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1)〔摘要〕耻感文化是中华伦理精华,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作为一条重要的医学伦理底线,耻感具有伦理动力,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辨知是非,好荣憎辱的道德认知,塑造医务人员自律、慎独的医德品行,要努力加强医务人员的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构建和维系耻感医学伦理底线。
〔关键词〕耻感;伦理底线;医学伦理底线〔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9)01-0108-02D isgrace:An I m port an t Bottom L i n e of M ed i ca l Eth i csCHEN Fei(D epart m ent of Hum 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ces,Guangxi M ed ical U niversity,N anning530021,Ch ina)Abstract:The concep t of disgrace is not only a key ele ment in traditi onal Chinese ethics,but als o the foundati on of ethical standards and moral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catholic,funda mentality and bare possibility.A s an i m portant ethical bott o m line in medicine,disgrace is hel pful for medical staffs t o distinguish the right fr o m the wr ong,shape a concep t of self-p line in their ethical behavi ors,and build up the consci ousness of being cauti ouswhen al one.Medical staff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 on of disgrace,and i m p r ove their sense of disgrace culture t o make contributi ons t o the constructi on and maintaining of the bott om line of medical ethical of disgrace.Key words:D isgrace;Ethical Bott om L ine;Bott om L ine ofMedical Ethics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突出地体现在“耻”字上,把知耻拒辱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对“耻”作了具体的界定,划出了公民的道德底线尺度,指出了修养育德之途径。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东方国家,传统的礼仪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强调“耻感文化”,即道德感和个人行为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耻感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它对当代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从我们先祖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中可以看出,耻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们平时多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耻”则更多的是指人们内心的羞愧感和道德上的规范性。
传统的耻感文化首先体现在人们互相之间的道德约束。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人们平时相处都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按照不同身份的人们所要遵守的的礼仪与规范也不同。
这样的规范对于传统社会人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制约,王侯将相虽然也不是芊芊美女,但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等等都需要严格遵守,如不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行事,就将面临着名誉上的玷污或者社会评价的批判。
其次,传统耻感文化也体现在个人日常行为举止的正规与规范上。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有礼貌、有道德的人,无论是在自身身份或职业地位方面都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而这种尊重源于他人对该人性格、修养、能力、行为的一般评价。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评价以一定程度上依旧发挥了其作用,只不过其形式更为隐蔽。
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不断强调自我修养,增强自我规范。
最后,传统耻感文化也体现在对待自己的态度——良心。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虽然无法完全分辨对与错,但是在心灵深处对于是否违背了自己良心的准则,却是明晰无疑,获得对自己心灵上的安宁和对周遭环境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二、耻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1.强化个体的责任心愧疚感和内疚感是人们面临道德难题时存在的情感,它们形成了人们对自己行为所需承担的道德责任的思想基础,也是个体行动的防控机制。
当人们产生了道德的愧疚、压力感时,那么就会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进入耻感文化时的效应。
在当代社会中,有的人可能无法明确道德规范或感受到个人责任,这也是当前一些显著的道德难题和问题的缘由之一。
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耻感思想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性的道德价值观。
其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体现了高尚的境界和宏远的意旨,其理论和思想精华直至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利于树立科学的荣辱标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逐利性特征,使个人主义和法制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思潮也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市场经济逐利性理念的驱使下,对利益的追求日益合法化、公开化,出现义利选择方面的价值错位,致使人们耻荣评价标准越来越偏重于客观外在的情势,即荀子所说的势荣,而弱化了义在耻荣评价中的决定性地位。
社会上一度出现以功利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评价倾向。
先秦儒家以仁、义标准的耻荣评价思想,客观地把握了耻与荣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荣辱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利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先秦儒家所提倡的耻感是人们养成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了人们对恶的憎恶和对善的敬重,它是人们为善祛恶的内在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源于行为主体求荣避辱,维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耻感体现了行为主体对善的高度自觉。
个体一旦建立了耻感意识,就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
这是人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同时耻感还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防线,一旦人们的耻感防线崩溃、耻感意识消解,就会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因此,耻感作为个体的基本道德自觉,既是促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又是形成个体道德意志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因素。
因此,先秦儒家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认识中国人的耻感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国人的行为和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国家制度的设计。
所以标志着一个国家性的文化所谓“耻感文化”是海内外学者对我们东方文化的一种概括,这个概括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儒家文化而作的。
它的提出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应的。
顾名思义,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
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
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多由别左右着自己的行动。
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中国的道德观念中在关于耻辱方面有较强的社会倾向。
如果大多数觉得这是对的,那么即使你自己坚信这是错的,为了自己的“廉耻”,也多半会随声附和:“这是对的。
”即真正的耻感文化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实现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约束力,或外部约束力发生改变,那么便必然会导致众多的社会畸形。
那什么是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
如果你一心胜在博弈,就可能输在道德;你一心想赢得道德,就容易输在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
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
谈耻感耻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伦理标准评价别人行为或反省自身行为而产生耻辱的羞愧心理。
这种羞愧心理包含了惭愧、内疚和悔恨。
耻感是道德伦理的一道堤坝,也是我们民族的基本道德伦理的一种价值观念。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就是耻感。
耻感是保持“人”具有的特性、样态和本质,使人免于沉沦和野蛮到非人的境地,丧失起码的人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没有耻感,不是真正的人。
耻感,是人类道德伦理的一道堤坝。
“人极重一个‘耻’字。
”《礼记·内则》说,“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父母之子,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
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就能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趋荣避耻。
一个人知耻,才能战胜或征服内心的邪恶,才能做到“人坏念将起时,只觉得可耻便有了转机”。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康有为说:"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
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
”一个人不知耻,则会无所顾忌,无所不为,害人害己,危害社会。
一个社会缺了耻感,国家就会道德败坏,国将不国。
当无耻之人、无耻之行不受谴责、不受唾弃,横行于世,无耻之风蔓延,那将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缺乏仁义的社会,国家就岌岌可危了!“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知耻,便能反省自责自己的过失,把耻化为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知耻,亿万人民就能汇集、凝结成巨大的力量。
中国古代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传统道德,这“不饮”、“不食”是因为内心呼唤着“辱”、“羞”、“耻”的耻感意识。
我们民族话语表达耻感的语言极为丰富:“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奇耻大辱”、“难以启齿”、“无地自容”、“令人汗颜”、“不耻于人类”……这些民族话语反映了耻感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价值,是防范道德沦落,人性丧失的强大精神力量。
耻感的道德本性
2011-9-22 09:47|发布者: 晓年|查看: 74|评论: 0|来自: 家国网|字号:小|大
从伦理维度探讨耻感的道德意义,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伦理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的道德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这种普遍就是所谓实体,实体即人的公共本质,即共体或普遍物。
所以,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伦理关系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体与他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实体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要义是:个别成员的行动以实体为其目的和内容。
伦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实体性的,换句话说,必须是整个的和普遍的;因而伦理行为所关涉的只能是整个的个体,或者说只能是其本身是普遍物的那种个体。
伦理本性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耻感的哲学根源和本质力量是人对自己的普遍本质即伦理性实体的认同和皈依。
在现象世界中,伦理性的实体是一个辩证的体系,它或者是由家庭与民族构成的伦理世界,或者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构成的有机系统。
撇开道德方面繁复的争讼,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家庭、民族是伦理的实体;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必须也应当是伦理性的实体。
做出这一认定的道德意义在于:无论在生活世界还是在意义世界中,耻感的现实性根据和现实性根源,是个体及其行为是否与家庭和民族,或与个体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家庭、社会、国家的实体性本质和实体性要求相同一,否则便只是一个“飘忽的幽灵”。
由于在现代中国道德中,以上伦理实体被用另一个概念即“集体”所表述,因而耻感总是以集体为价值皈依。
当个体及其行为与他所处的那个具有现实性的伦理实体的公共本质或伦理普遍性相悖时,就是“耻”,就会产生“耻感”。
“耻”的根源在于,他不能成为“普遍的个体”,即在伦理上不能现实地成为“家庭成员”或“民族公民”。
所以,服务于伦理性的实体——家庭与民族,或家庭、社会与国家,为实体尽义务,便是耻感的根本要求。
由以上论述引申出的另一个结论是:耻感以个体与实体、或个体与公共本质的关系为根源和尺度,因而耻感或荣辱观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根据,也必须以实体或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的集体为取向。
民族、国家、人民的普遍伦理本质及其利益诉求,个体行为与这些普遍本质和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是荣辱的根本标准。
荣辱观和耻感,在道德本质上指向实体和集体并以此为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是实体主义或集体主义的。
在中国道德体系和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耻”既是一个伦理的概念,又是一个道德的概念。
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耻”作为伦理的概念与“面子”相关,而作为道德的概念,则与另一个概念即“脸”相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体系以及中国
人的现实道德生活中,“脸—面”二位一体,密不可分,但二者实有不同指谓。
“面”是“耻”的伦理根源或“耻”的伦理现象形态;“脸”是“耻”的道德根源或“耻”的道德现象形态。
不过,二者在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不同。
普遍的情况是:在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不要面子”,但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中国人来说,绝对不能“不要脸”。
“不要面子”可能意味着丧失一定的伦理地位和伦理互动能力,以后可能还有机会“挽回”,而“不要脸”则一定意味着做了不道德的事而为社会或他人所不齿,也使自己感到“自耻”。
“脸面”一体表征着道德与伦理一体,但“脸”在“面”前,意味着“脸”是“面”的基础和根本。
所以,“耻”具有伦理与道德的双重根源与二重结构,在“耻”的道德结构中,伦理与道德是互为前提,共生互动的。
揭示“耻”的伦理——道德本性的意义在于:“耻”既是他律的,更是自律的。
自律是“耻”的更深刻的道德本性。
在中国文化中,耻本质上是一种“内化的制裁”即自律。
的确,“耻”尤其是伦理性的“耻”有他律的性质,从辞源学上考察,“耻”从“耳”从“止”,即有听到别人的批评而中止之意。
但在古字中,“耻”的异体字是从“耳”从“心”,它被文字学家解释为因不当行为而心愧耳赤之意,这便是自律了。
可以这么说,“耻”的伦理性的一面他律性较明显,而道德性的一面则以自律为本质。
澄明“耻”的道德本性有待进行的另一个辩证是:“耻”不仅是一种否定性的制裁力量,而且是人的道德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一般认为,“耻”作为一种伦理互动与道德回应,是一种自我制裁,尤其是一种自我的情绪制裁。
诚然,如果将“耻”诠释为“辱”,那么,荣与辱,确实可以当作人的道德发展的两种不同力量,前者是肯定性的力量,后者是否定性的力量,二者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人的行为的道德合宜性。
问题在于,在中国道德传统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耻”不能简单等同于“辱”,它在相当程度上兼摄了“荣”与“辱”两个侧面。
否则,说儒家学说有耻感取向,说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岂不是说中国文化以辱为取向?固然,无论伦理性的“耻”,还是道德性的“耻”,都有肯定性的一面与否定性的一面,或“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
问题在于,二者之中,肯定性的方面,即作为道德的激励力量而不是制裁力量,是其更本质的方面。
道德性的“耻”是激励人们达到“君子”人格的内在推动力,它所追求的境界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伦理性的“耻”同样是激励人们“成为一个人,并且尊敬他人为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一种内在力量。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这种力量,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达到伦理道德上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