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管窥
- 格式:pdf
- 大小:171.01 KB
- 文档页数:2
国学教育研究的思考综述论文(共3篇)题目:国学教育研究的思考综述论文摘要:国学教育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方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国学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分析了国学教育的历史渊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但在教育内涵、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国学教育的研究与评估等。
一、导言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国学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对于国学教育的系统思考和综合论述相对较少,本文拟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国学教育的历史渊源国学教育起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习和传承。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宫制度为国学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国学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胸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国学教育的教育目标国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思辨能力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文化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鼓励学生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
四、国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国学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的学习与研读、文学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以及传统礼仪与礼节的学习等。
经典文化的学习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包括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文学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古体诗的创作。
传统礼仪与礼节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必要内容,通过学习传统礼仪和礼节,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第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论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秦国依靠法家思想富强称霸,统一六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但是,秦朝也因法家思想走向极权统治,加之奸臣当道,二世而亡。
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承秦制,法治理念并没有衰落,反而为各朝沿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法治传统同时确立。
儒法两家都主张国家由天子一人治理,君主归为天子,至高无上。
正是儒法两家这种国家由天子一人治理的主导理念,对官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而法家早也有这样的论述:“吏者,民之本、纲者也”。
也就是说,君主相对于臣子的地位,相当于官吏相对于人民的地位,进而可知,君主的一切行为在官吏那里,都可以被复制而施用于人民。
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治社会,这种“人治”始于君主,然后在君臣二级分治的体制下,被各种官吏不断复制甚至恶化和滥用。
虽然法家有过限制君权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最终不了了之。
中国没有限制君权的成功,商鞅之后也不敢有这样的尝试。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地方官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复制皇帝的极权专制,中央很难对其采取限制和打击。
一般情况下,君臣勾结,互相满足利益,以求“维稳”。
追究这种体质性现象的实质,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完成了国家私有制为核心的国家体制向土地私有制为核心的国家体制的转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在于维护私权,但是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他们对于私权的维护都缺乏明确的限制和约束。
虽然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但是他本身不可能将这种统治权贯穿于国家的各个层面,必须通过设置官吏进行管理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君主的地位虽然明显高于臣子,但是相对来说臣子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二者互相牵制。
由此,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也生发出中国封建社会其他各种问题。
龙源期刊网
郭齐勇:重视国学教育,加强文化认同
作者: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03期
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的国学或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代又一代国民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及文化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国民的人格养成、文明修养、人文教化,最为重要。
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郭齐勇认为我国国民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视国学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他建议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把最需要中小学生们掌握的中国文化基本的精神内核、做人做事之道,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同时,国学教育还应有大学、成人、终身教育系统层面,覆盖全社会。
为了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还应大力培育国学师资与人才,让他们接受系统的国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此外,对于我国现存大量的书籍、文献、档案与古今地域人物资料,也须专业人才做系统整理与研究。
在大国学观下透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作者:王樱颐苑慧香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随着海内外“汉学热”的兴起与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将从单纯的语言传播变为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从“大国学观”的角度透视其教学改革,探寻一种语言教学与文化诉求相结合的改革创新模式成为当下重任。
关键词:大国学观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文化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这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业内的共识。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最终存在的意义,它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因此,从“大国学观”人手去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时代必然。
一.“大国学观”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在1994年底举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必须要结合文化教学。
在这种共识下,我们向“中华之学”探寻一种本体的语言教学思路,对整个学科,整个学术环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国学观”中的语言文化教学启示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者最终能够实现语言运用和交流的保证条件是真正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
这里就涉及到了“大国学观”视野下的文化与语言对应教学问题。
对此共出现过四种观点:“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
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时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此后,魏春木、卞觉非、陈光磊、张英等人也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
张英则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并规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