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第四单元第4课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来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精选4篇)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篇1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法 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1.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
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
第四单元第4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仍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计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大体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初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代有无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切体会人类熟悉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讨中国文字的由来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仍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代有无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讨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类痕迹进行了深切细致的探讨,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功效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讨进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式,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熟悉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进程。
本引言由三个部份组成,第一部份: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无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讨动力。
第二部份:明确提出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仍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代有无文字?把学生萌生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难点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区别。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寻找夏文化、发现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这些内容一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首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
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
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
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
他们也为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
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如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完善,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大事。
它从材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
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二里头遗址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二里头遗址,培养幼儿探索和发现历史文化的兴趣,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1.有关二里头遗址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2.图片和书籍,包括地图、考古遗物等。
3.石锤、铲子、土、沙等。
4.指南针,测量尺等。
5.制作PPT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幼儿回忆有关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准备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二里头遗址的图片,介绍二里头
遗址的背景、文化、特点等。
(3)给幼儿讲述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2. 考察
(1)分组让幼儿探讨二里头遗址的基本信息,使用PPT介绍结果。
(2)观察讨论照片,介绍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过程。
(3)分组展示掌握的遗址信息。
3. 实践
(1)制作模型:幼儿使用石锤、铲子、土、沙等工具制作二里头遗址的模
型。
(2)实地探索:幼儿使用指南针、测量尺等工具,在校园内寻找二里头遗
址模型对应的位置,并进行考察和观察。
(3)挖掘实践:幼儿使用小铲子在模型上挖掘土壤,寻找埋藏的文物,并
观察文物的形态。
4. 总结
(1)回顾二里头遗址的历史,整理发现的文物,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2)让幼儿总结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和二里头遗址的文化特点,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有些历史学者推论这个社会已初具“国家”形态,极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夏代晚期王都。
这些学者的推论依据是()①文献中夏墟的位置与考古发掘的位置相符②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相当③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④大型宫殿建筑说明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第③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初具‘国家’形态”无关。
故排除。
本题应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2.由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下列那一种文化已有国家组织出现()A.二里头文化B.良渚文化C.半坡文化D.河姆渡文化答案:A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故排除早于此时间段的B、C、D三项,选择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增进了我们对夏朝的了解。
下列关于夏朝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暴虐无道C.公元前21世纪后期,禹建立了夏朝D.夏启登上王位,“天下为家”的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
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①青铜器大禾方鼎②二里头遗址③殷墟④《史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二里头文化属于夏史,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商朝”,故排除含有第②项的A、B、D三项,选择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第四单元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寻找夏文化用考古的方法探究传说中的夏史史传说、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关系对其他历史奥秘的探究提供材料历史比较探究问题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探索夏文化的重要意义发现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过程及成果历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难点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区别。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寻找夏文化、发现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这些内容一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首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
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
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
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
他们也为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
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如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完善,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大事。
它从材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二里头文化未解之谜-大象版选修5教案
一、课程目标
本节课程将以二里头文化为案例,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孩子们的时间线思维、关注历史、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考古学概述
2.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特点
3.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未解之谜
三、教学过程
1. 考古学概述
•介绍什么是考古学
•了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考古学研究
2.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特点
•简要介绍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历程
•展示二里头文化的文物,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特点
•带领学生分析其时代背景,探讨其文化特点
3.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未解之谜
•谈论二里头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引入二里头文化的未解之谜,例如:大型建筑物的用途、牛头玉雕的用途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提高他们针对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让学生能够理解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历史和文化特点•让学生探索二里头文化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复杂问题
•如何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六、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历史和文化特点•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二里头文化未解之谜
七、课后延伸
•学生以二里头文化为研究对象,制作PPT进行汇报•学生设计自己的考古学项目,进行策划与呈现
八、教材参考
•《考古学基础》
•《历史小说·二里头碑林》
•《司马迁》。
第四单元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来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教材讲了三个问题。
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
以上四点足以证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
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
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
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
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
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
《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
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
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
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
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
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
宫城成正方形。
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
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
城外有环城马路。
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
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
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
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
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
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
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
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
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
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
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
1.二里冈商文化。
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
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D.青铜样式;E.墓葬格式。
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
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
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
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
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
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
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一目的教学,应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形成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的基本概念;2.使学生学会都邑遗址的判定。
掌握对古遗址功能作用的判断方法,例如对二里头遗址社会功能的判断,它是都邑还是一般村落民居?根据教材内容,学会从遗址中的整体布局、宏伟建筑、青铜礼器、生活设施、手工作坊几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使学生获得以下完整的认识:即从建筑基址殿堂式建筑的规模上看,它决不是普通的民宅,是象征权力或具有祭祀作用的宫殿或宫庙式建筑。
大规模青铜器铸造和礼器等基本要素的存在,显示二里头遗址应该是当时的帝王之都;3.在本目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形成细致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即在确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后,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它与夏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通过中国夏朝研究状况、寻觅夏文化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由于夏朝至今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和比较完整可据的年代标尺,夏朝是否存在令人们怀疑。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努力寻觅夏文化、力图证实夏朝的存在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四十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又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肯定确认,但由于夏商王朝分界没有弄清楚,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一目的教学,应抓住以下三点:1.知道遗址分期与文化分期的对应关系。
2.使学生了解二里头文化分期争论的焦点及现实意义,争论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四种主流观点。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四种观点。
向学生介绍学术动态: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3.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研究有初步的了解。
“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一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学生形成概念:文化特征及文化的传承发展;2.知道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其中,二里冈文化特征,可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
3.了解二里冈文化。
关于“夏朝有没有文字”一目的教学,应注意:1.使学生形成以下概念:商朝是有文字的王朝。
甲骨文是商朝沉默的历史的见证。
但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最初源头,汉字的最初萌芽在哪里?什么模样?学生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关注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研究。
2.了解甲骨文、认识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