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四课
- 格式:doc
- 大小:90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古代宗教模块一原始宗教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
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
项目一 自然崇拜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 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
(“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
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
项目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
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
项目一先秦诸子图腾崇拜发展的三个阶段010203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
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
项目二 史学的发展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目三祖先崇拜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
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②③2.记者在山东农村采访时发现,开遍万村千乡的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
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
这说明( )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3.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
从江苏省镇江市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
毁坏文物的现象令人痛心,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④现阶段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4.下列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A.应该完全继承并发展 B.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应该先继承后发展 D.应该先发展后继承5.2010年6月16日至21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举办。
艺术节组委会计划建立中国民间剪纸精品库,在全国对剪纸原创作品进行征集。
下列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⑤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6.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浸透了所有中国人、所有海外同胞的心田。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
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本课由两框教学内容组成。
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下设三目,即“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一目是探究活动导入。
结合针灸、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接着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主要阐述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
所以说,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这个民族社会实践的反映,必然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传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第三目主要阐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影响而全面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共设三目。
第一目“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主要讲述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只有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新文化,才能保持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从文化自身而言,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助推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高二政治备课组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情感目标:联系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3-47,完成《与名师对话》P31-32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
【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学点一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学点二全面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合作探究——思维拓展】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经典例题——详解分析】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从孔子热、庄子热到书画热、茶道热。
然而要正确对待当前国内外的孔子热、儒学热,就必须做到既不能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上述观点说明()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 B.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例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考点导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知识结构: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继承 3.传统文化的特点①②③4.传统文化是影响①②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必要性要求)文化继承的含义文化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因素①②③④重难点点拨:3、文化的二重性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6、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它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文化传承包含着文化继承,但不等于文化继承。
7、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解答此类问题,应立足于全书的内容,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角度思考。
具体包括:(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6)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8、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解答这类问题,可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回答。
具体包括:(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导学案制作人:董兴波刘根久2015、10、20一、[温故知新]:1、庆祝民族节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3、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如何进行交流?二、[本节考点展示]:三、核心考点解读(一)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思考探究一:眼下许多新人热衷中国传统婚礼:八抬大轿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还要夫妻对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还要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人在婚礼上要互打同心结等,同时,婚礼还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相声、京剧、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滚灯,热闹非凡。
与时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别有一番韵味。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思考探究二: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教材包括《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精粹内容,这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是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文化继承的含义: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3.怎样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⑶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
②教育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探究三: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
但是中医学缺乏清晰的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
特别是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引入中国,由于近代西医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之上,逐渐在中国普及。
而中医自近代以来却在劣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其作用受到质疑。
时下甚至有人指出,要让中医退出国家的医疗体系。
(1)对几千年形成的中医中药我们能全部抛弃吗?为什么?(2)你认为我们面对几千年形成的中医中药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为什么?综合提升探究(四)---选做题德政千秋,孝行天下舜帝被后人誉为百孝之首、道德之祖和文明之元,同时也被尊称为“德圣”、“孝祖”。
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代表的五教理念和以明德思想为代表的德政思想是舜文化的基本内涵,这些重要的思想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2013年5月6日,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公祭舜帝金秋大典暨第四届中国·运城德孝文化节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舜帝陵景区古柏广场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及社会各界群众近万人在此公祭虞舜圣帝。
本届中国·运城德孝文化节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举办了德孝论坛、德孝歌曲征集、专辑推广、老年人才艺大赛、德孝楷模、孝顺媳妇评选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和德孝实践,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途径,广泛弘扬了德孝文化,使德孝文化进一步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1)结合材料,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就德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答案传统婚礼中的一系列活动属于传统习俗;相声、京剧、打腰鼓、扭秧歌等属于传统文艺。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答案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婚礼、相声、京剧等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婚礼的习俗、京剧、相声等都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符号。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是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错误。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②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对待。
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几千年形成的中医中药我们能全部抛弃吗?为什么?答案不能全部抛弃。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宝贵的医学财富。
(2)你认为我们面对几千年形成的中医中药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为什么?答案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要把握好中医中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完全抛弃,而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医中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结合材料,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德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历经数千年,其五教理念和德政思想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德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德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结合材料,就德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德孝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②继承德孝文化,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另一方面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德孝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