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8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文化特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点,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曲艺等,并学会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3. 第三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4.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如婚嫁、丧葬、祭祀等,并学会尊重和传承。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5. 第五课时: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家乡情怀的培养。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调查、采访、实践操作等。
3. 学生对家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家乡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家乡文化的视频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调查表、采访提纲、实践操作工具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2.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邀请本土文化专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座或表演。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实际情况。
4. 鼓励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演出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家乡文化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故事、风俗等。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红三军在沿河的那段历史。
2.让学生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3.了解黔东人民对革命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
2.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从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时数:一个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知道遵义会议吗?生:知道。
师:谁能说说遵义会议的意义呢?生: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师:是呀,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道路。
可是你们知道当年我们的家乡也建立过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板书课题)师: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征的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来到黔东,与黔东人民共同开创的根据地。
师:同学们想知道那段历史吗?生:想知道。
二.新课师:还是红军来到沿河的时候,当时的红军领导人贺龙认为,白鹤有个滩头,老虎有个山头,红军不能没有一个根据地。
黔东地处湘、黔、川边境山区,国民党政府对边际地区的统治相对混乱;黔东地区有梵净山、乌江等高山峡谷,道路崎岖,沟壑纵横,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战能进、退能守,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黔东世代杂居着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长期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劣绅的压迫和剥削,黔东人民为摆脱压迫进行过多次反抗。
鉴于此,红三军领导人贺龙等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在黔东建立革命根据地。
[1]于是在1934年7月21日至22日,贺龙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出席大会的共有135人,沿河、印江、德江三县选出的代表103人,其中雇农和手工业者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小商4人,其他职业7人;另有红军代表32人。
《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家乡文化生活》第3课时《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
2.感知文化生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建设。
3.学习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方法,培养爱好、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家乡文化的特点和形式,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建设的方法。
2.家乡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
3.学习如何了解和感知本土文化,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实现文化走出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资源,熟悉当地的文化产业,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从中发现创新思路,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教师主导授课、学生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电子绘图表达、视频、照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体验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当地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当地文化出发,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来,随后通过幻灯片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交流讨论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视频、图文信息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文化特点和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感知家乡的文化。
3.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借助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料,分组讨论家乡的文化产业及相关问题,展示家乡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角色和机会。
4.小组合作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创意设计中来,要求学生设计有家乡元素的品牌LOGO、特色产品、文化IP等。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
一、基础知识梳理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原则、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检查自学状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教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五、检查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目耳头米2、学习书写:⑴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描红、临写。
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不同的传统节日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据此回答1~3题。
1.在我国,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
这些传统节日( )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②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④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2.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游行,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复活节主要蕴含着( ) A.民族历史的文化因素 B.宗教信仰方面的文化因素C.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化因素 D.思维方式方面的文化因素3.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 )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B.不同的文化对个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
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
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
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中华民族是一个敬尚祖宗的民族,国人中不乏珍视古人遗存者。
之所以要珍视古人遗存,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6.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A.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青州实验中学政治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教师寄语: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复习编写人:王国喜审核人:闫敬敬使用时间:2012-10-17 【高考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课前预习案一、研读教材28—38页第三课内容,至少读一遍,明确自己的复习起点。
二、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自主完成一轮复习资料第112-113页“考点剖析”与“问题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明确疑难问题。
二、根据问题回顾知识,自我检测,巩固预习成果。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内探究案【探究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
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探究二】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方于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结合材料,谈谈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随堂训练】一、判断并说明理由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4、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的文化传播手段5、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二、选择1.2011年2月25日,社会各界翘首期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高票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第三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吴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乡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收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买了一件新衣服。
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服的来历后,把他训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逼着儿子去自首。
孙性又羞愧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着衣服去自首了。
在办公大厅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
”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
吴枯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理!”孙性一听,吓得“扑通”跪倒在地。
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贵,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代我谢谢他老人家。
”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服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
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
”孙性被吴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讲完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三、历史镜鉴1.学生分享仁者爱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2.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仁者爱人的故事?3.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有关善良仁爱的事例,又有哪些事情感到不快甚至厌恶的呢?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将仁爱思想付诸行动?4.说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与礼的内涵,并分析礼与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