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09.65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标导学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问题探究向前追溯几十年,人们经常为看一出京戏不惜排长队,求人购票,出现了很多戏迷“追星族”。
但在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再喜欢京剧,认为京剧节奏慢,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像京剧的遭遇一样,其他地方剧种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戏曲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消失。
1.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为什么今天依然存在?2.戏剧作为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作用?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教材预览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3.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政治作业设计双向细目标
题号题
型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试题层级知识点
认知层级
获取和
解读信
息
调动和
运用知
识
描述和
阐释事
物
论证和
探讨问
题
政治
认同
科学
精神
法治
意识
公共
参与
基
础
性
综
合
性
应
用
性了
解
理
解
分
析
评
价
1 选
择
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
2 选
择
题
影响文化发展的
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知识点与答题技法匹配图)
知识点(知识结构图)
1.传统文化的传承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选择题答题技法
1.审题:初读材料,
审题目选项,明确考
点
2.根据考点,带着问
题,再读材料提取整
合信息,画出关键词
句
3.结合所学知识选择
调用与材料信息相匹
配的知识点,分析选
项
4.得出正确答案
综合题答题技法
1.审题:初读材料,审题目,明确
任务单与限制条件。
2.根据任务单,再读材料,提取信
息,画出关键句。
3.结合所学知识整合调用与材料信
息相匹配的知识点。
4.按照评价标准规范表述:(1)分
维度以及逐条作答;(2)语言表述
结构完善,体现知识点和材料两个
要素;(3)层次分明,答案序号化;
(4)用专业准确的政治学科语言表
述。
5.核对答案,查漏补缺。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而具体内容因时而变。
(3)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三大国粹:京剧、中国书画、中医材料一: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材料二: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ft .文化的罐用与发廉寿点;①传统文比的特点朋茸总响③序舸文化发展的主建因壽◎对悴传味丸化的止确思①文他琳承巧发展的黄薪X|.从內容上吾.传统立化的抵事和境矗、科枚轶冇晦序响文化发廉的固盍曲历年商考的商感痔贞.枝育的功備茗皆比额逬年加人°比从珈式上看.It年髙考中.选择電.韭选择趣郡科衍沛瑕:■背黠样朴跟城廿站为执七不缶支于。
ts 1牛正捕如何还囲对待柠規文化关瞋文化堆抿与发廉s牛特点1种他坯宜彳匕的基血彌式氛町LT"'旳:亍片弋之课前自我把脉1•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X )[2015北京高考26A]2•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X )[2015山东高考31A]3•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X )[2014浙江高考31④]4•传统美德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X )[2014北京高考24B]5•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X )[2014四川高考7①]6•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X )[2013浙江高考31B][提示]1•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
3•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不能全盘继承。
4•传统美德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5•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集中体现。
6•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要扬弃。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精讲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4•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配套: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设计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课标解读按照课标,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精髓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中感受文化继承的价值。
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落实策略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准备才艺展示。
课上: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当堂辩论法、才艺展示法。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情景导入课件展示资料:中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引导学生在看视频的同时进行识别、观察,尽量记忆,以便教师提问。
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刚才镜头中出现了我国哪些剧种?你们知道它们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吗?这些剧种是否至今还在?你们还知道中国有哪些独特的艺术吗?面对这些濒临失传的艺术我们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探讨的内容。
方式二:话题导入“国学热”持续升温——从有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讲座,到接连出现的少儿读经班、“孟母堂”、国学馆,以及汉服热、成人礼的兴起;放眼国际,从全球联合祭孔,到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以及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升温等等。
国学一派热闹景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地位分析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目标1】知道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含义;明确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目标2】通过归纳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目标3】学生了解并热爱恢弘博大的中国文化;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并利用好这些因素,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文化使命感。
2学情分析
1、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引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而引导学生更多涉猎和接触我国优秀的文化,是增加其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通过本部分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2、当前的部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比较偏激,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现实事物,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3、随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求新心理较重,缺乏思想的厚重和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责任、宽容、尊重、合作”等优秀的心理和品格的养成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式,探究式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入设计】探究活动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第39页的探究题,课件展示图片)思考: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现在它们还继续存在着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来?(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总结)生1: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
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生2: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优秀教案大全一一、? 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感体验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深深地凝聚在了后人清明文化之中,流芳百世。
清明节是中国十大节日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怀念先人的重要方式,在这一天,人们要从事扫墓、挂纸等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如果要用一个成句概括这种传统文化,“慎终追远”再合适不过。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原来清明节是没有假期的节日,现在已经从放假一天变为放假三天。
传统节日放假只是一种形式,清明扫墓祭祖也只是一种形式,能够继承和发扬“慎终追远”文化才是根本。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到从小事做起,好好孝敬父母,多关心关爱身边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另一方面要多品位中国传统文化,把经得起千百年考验、能够为我们人生长远发展提供指南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来,融入内心,融入生活每一细节。
后天天就是4月5号,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对清明节反映的传统文化怎么看?清明节怎么过?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拨引导(清明节不但是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节日习俗,寻根追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例1]下列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说法正确地组合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④属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历史的烙印
B.带有本民族色彩
C.人能存在于历史中
D.渗透在现实生活中
答案:C
[例3]对待传统文化要(
)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继承性表现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A.全部继承、吸收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坚决予以批判、抵制
D.古为今用,全部吸收
答案:B
【书面作业】第二教材P27.18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把握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2、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自觉接受各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框题内容在理论上总体难度不大,比较浅显易懂,重点讲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加以点拨指导。
利用好教材上的问题情境材料,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还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好《第二教材》,讲练结合,提高实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传统文化的含义?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两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仅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创新,这样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么,文化继承与发展是什么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利用P43的探究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引出第一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文化传承)的两个方面。
1、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
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木→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处理P44探究二,明确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
起来。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原因)(外在因素)
从根本上说,一种文化形态取代另一种文化形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推动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引导学生阅读P44“相关链接”,思考其启示。
补充:社会制度的更替之所以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体现了经济、政治决
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科学技术(内在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45“相关链接”,处理P45探究三。
3、思想运动(内在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发展。
处理P46探究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正是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内在因素)
引导学生阅读P46例1,思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运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递、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深浓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
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处理P47探究五,了解三种教育方式的不同特点及对文化传承的不同影响。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的重要动力,思想运动是助推器,还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另外,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四个因素,特别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作业】
第二教材P 278。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
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动力)思想运动(推助器)
教育
教育的特点、功能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