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国语课本1-40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2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开明书店出版,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
《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后,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时隔七十年后该教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教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在现金这个中西方思潮碰撞激烈的时代,教材编者在继承传统蒙学教材思想精华时也在吸收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科学观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自然科技知识也从西方得以引进并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自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中讨论了科学之于教育的重要,中国教育界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
“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高涨,通过借助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科学教育思潮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教育工作者们不光注重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还注意科学精神的培养。
叶圣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在编写这一教材时创作了一些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现代工业社会常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火车开往北》、《显微镜》、《达尔文》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课文。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高涨,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重点,这套教材将这一思想贯彻得十分彻底。
二、传统文化道德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时间社会开始对传统元素进行批判。
民国时期的教材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另一方面也继承者清末传统蒙学教材编辑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开明国语课本》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十分注意对儿童文化道德的教育,但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了筛选。
抛开了譬如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的陈旧思想,保留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关爱友人、以礼待人等。
如开篇课文《先生早》教材从开始就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有课文《可爱的同学》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还有教导学生以礼待客的文明礼仪,如课文《客人和主人》这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A.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由《开明国语课本》引发的反思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革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
该书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图,于1932年首次出版,先后印行40余版次。
这套78年前的老课本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更是跻身热销图书行列。
1 《开明国语课本》为什么受欢迎?从1932年至2021年,一套距今近80年的课本缘何如此受欢迎呢?笔者在反复阅读此书并查阅相关后,现将《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归纳如下:1.1 意象优美《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如《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你也锄我也锄》、《窗外雪花飞满天》等,这些课文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有四季风光,又有农人的艰辛劳动。
课本中丰富的取材,活泼的问题,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一些意象优美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1.2 贴近生活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闻、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东西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中也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3 探究精神的培养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开放的探究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
比如第十八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的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它以儿童的视角的视角来观察,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是儿童的口吻,语言生动活泼,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和太阳对话。
课文写出了儿童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
和今天推行的“标准答案”相比,《开明国语课本》更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教了啥】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5年前被影印出版。
这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
它们因为好评如潮火了起来,2007年底,《开明国语课本》已经卖断货。
这些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要旨”里所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
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以下为《开明国语课本》内容选编:第3课先生早“先生,早。
…小朋友,早。
”第18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
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第22课怎么不种花田里有爸爸种的菜。
我说:“怎么不种花?”爸爸说:“菜也会开花,黄菜花,很好看。
”第28课雨下着雨下着。
远处的山、远处的树都没有了。
太阳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满天的云。
第36课妈妈缝衣服“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干净的孩子穿。
”“我爱干净。
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
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
”第41课荷花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
上桥去,看荷花。
一阵风来一阵香。
第44课小猫姓什么“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
…“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
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
…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第59课客人和主人客人在门外。
主人在门里。
两个人笑脸对着笑脸。
“你好?…好。
请到里边坐。
你好?…‘我也好。
”主人捧着一只茶盘。
盘里有两杯茶,又有几种果子。
他说:“请用一杯茶。
请用一点果子。
开明国语课本普通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生活故事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记叙文记叙文普通文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蜗牛之教训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
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
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
每试,辄冠其曹。
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
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
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叶圣陶与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作者:谢何月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民国热”。
“民国”之所以回归人们的话语世界,定是有其独特魅力,在教育方面亦是如此。
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作为语文教材的建设者,在民国时期就开始编写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堪称摹本,对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选取了民国时期叶圣陶编写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对它们的研究状况和特点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探讨叶圣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并指出对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常青树”——叶圣陶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语文教材编写工作。
据初步统计,叶圣陶先生编写出版的语文教材共计129册(包括叶圣陶先生单独编写,与人合作编写以及主持编写),这些教材无不凝结了叶圣陶先生的汗水和心血,是我们国家“语文界”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1915年起,叶圣陶先生就投身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也因此累积了不少的教科书编写经验。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以第一流学者、作家的身份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叶圣陶先生是第一人。
一、三套教材概览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先生及其他所编写的教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笔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整合,把这些文献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教材编写思想与实践。
这一类文献以时间为脉络逐层展开,侧重于阐述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以及教材编写的实践经历,对其教材观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第二类是有关叶圣陶先生的教材编写成果。
这一类文献聚焦真实的文本,研究围绕文本展开。
比如探讨叶圣陶先生教材的结构、选文、编排、插图等特点。
叶圣陶先生一生编写出版的语文教材高达129册,结合笔者的研究兴趣和搜集的资料,本文以民国时期叶圣陶先生编写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整理分析。
第一套合称为《开明国语课本》,其中,1932年出版了初小版,共计8册;1934年出版了高小版,共计4册。
《开明国语课本(典藏版)》(全八册)作者: 叶圣陶/编 / 丰子恺/绘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原作名: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出版年: 2011-1-6定价: 118.00元装帧:平装ISBN: 9787802059375豆瓣评分8.149人评价5星34.7%4星44.9%3星18.4%2星0.0%1星2.0%评价:•写笔记•写书评•加入购书单•分享到推荐内容简介 · · · · · ·《开明国语课本(典藏版)》是开明书店于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一套初级小学课本,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插图,力求在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品德和人格。
课文中既有叶圣陶先生依据儿童生活特点亲自编写的文章,如识字、组词、查字典、写演讲稿等小学生应知应会的实用知识,也有经他改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言、谜语等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多样,寓教于乐。
这些课文内容前后照应,词句生动形象,语调切近儿童口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适合儿童诵读吟咏。
本书自1932年出版之后,连续印行四十余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图画和文字的有机结合。
这在当时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不仅一改语文课本枯燥呆板的弊病,还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
该课本经当时的教育部审定,确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其批语:“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开明出版社作为“开明书店”的继承者,秉持“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的精神,经叶圣陶先生后人和丰子恺先生后人的正式授权,倾力推出了这套《开明国语课本(典藏版)》,原样保留了1932年出版的所有内容和样式,原样保留了一代书画大家丰子恺先生亲绘的插图和手书,力求完整再现老一辈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力求通过文图并茂、原汁原味的方式,把课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真、善、美传递给当代的读者。
第一课中华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
良好的田地到处都是,年年生产米、麦、桑、麻。
富足的矿山指说不尽,多量采用哪怕缺乏。
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第二课黄河的话‚我从青海地方的高山动身。
啊,我的路程真不短!起劲的时候我就快快地跑,力乏的时候我就慢慢地跑,我总得走完我的路程。
‛‚山上的泥沙看见我动身,对我说:‘请你带我们出去,也让我们看看广大的世界。
’我不好推辞,就带着那些黄色的朋友一同跑。
因此,人就叫我‘黄河’。
‛‚我跑出了长城,又跑进了长城。
我经过没有人烟的沙漠,也经过容易耕种的好地方。
‛‚有时候,我跑到两座山的中间。
道路狭窄,山崖笔直,逼得我只好拼命快跑。
山上有些什么东西,我都来不及看。
‛‚我跑到有些地方,只能看见两旁边的堤岸,听说堤岸外边的乡村和城市都比我低,人恐怕我跑到那边去,所以筑起堤岸来。
‛‚最后我到了海里,多么快乐呀,每天早晨,我可以看海上升起来的太阳!‛第三课破碎的瓦罐头父亲在那里看一些画片,我也靠近去看。
画片上印的不是花草,不是鸟兽,也不是什么地方的风景,确是破碎的瓦罐头。
我觉得奇怪,就问父亲:‚这些破碎的瓦罐头有什么好看?‛父亲指着画片说:‚这些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在河南省黄河北岸掘出来的。
我们看了这些东西的式样和花纹,可以知道古代人的心思和艺术功夫。
‛啊,三千多年前的东西!我听了父亲说的,就拿起画片来仔细看。
这些瓦东西有高的,有矮的,有大口的,有小口的,有平底的,有三脚的,有斜纹的,有回纹的。
论艺术功夫,同现在的陶器差不多。
商代人在这些东西里盛着酒或者牛肉、羊肉,大家取来喝,取来吃,想来也露出一副馋脸儿吧。
第四课商代人的书父亲又从桌子的抽屉里取出一叠画片授给我,说:‚你再看这个。
‛这些画片上印着一块块黑色的东西,式样和大小都不一样。
上面有一簇簇的白纹,好像是文字,但是我不识。
父亲说:‚这些是商代人的书。
‛我说:‚我们在白纸上印黑字,商代人却在黑纸上印白字。
他们同我们相反。
‛父亲说:‚商代人哪里有纸?又哪里有印书的机器?这一块块的是龟壳和牛骨头。
文字是刻上去的。
这些东西也是在河南省黄河北岸掘出来的。
用纸用墨拓下来,就成黑纸白字了。
‛我说:‚好奇怪的文字呀!‛父亲说:‚你说它奇怪,却是现在的文字的祖宗呢。
‛啊,被我认出来了!这是今字,这是日字,祖宗的相貌竟同子孙的差不多。
第五课沙漠舅父来了,他是一位旅行家。
我国的地方,他到过的有一半以上,最近他旅行了西北方的沙漠。
我们最喜欢听他讲各地方的情形,他每一回来,都要请他讲个畅快。
姐姐开头说:‚这一回给我们讲沙漠吧。
‛舅父点头说:‚好,给你们讲沙漠。
你们学校里的运动场上,不是有个沙潭吗?踏上去就向下陷,鞋都被淹没了。
沙漠地方就是这样子,不过沙深得多了。
四周望去也全是沙,别的什么都没有。
偶然望见几棵树,一片草地,一个池塘,就像找到了可爱的花园了。
‛‚有时候风把沙吹起,空中就像起了雾一般,迷迷蒙蒙的,旅行的人必须把嘴和鼻子遮起来,不然就是满嘴满鼻子的沙。
‛我听舅父说到这里,嘴里仿佛嚼着沙粒,牙根软软的。
第六课忽然起了大风‚旅行沙漠地方,我们骑着骆驼……‛弟弟不等舅父说完,抢着说:‚骆驼,我在图画上看见过的,长项颈,抬起头,脸上总是笑嘻嘻的。
‛舅父说:‚不错,正是这种骆驼。
骆驼有一种本领,能够几天不喝水。
它又认识道路,知道向哪里走才能碰到水草。
‛‚有一天,忽然起了大风,‛舅父的声音转得很有力,‚黄沙像山一般冲过来,我们人和骆驼都被淹没。
连忙用手掘开,一会儿又被淹没了。
天色暗得像黄昏,贴近身边的同伴只能见个淡淡的影子。
热度在九十度以上,大家非常口渴。
但是带着的水只剩一杯了,之得沾湿了手巾,各人润一润唇。
这样过了一天一夜,风息了,才得再向前进行。
‛姐姐、弟弟和我都听得呆了,大家望着舅父的脸,一声不响。
第七课初春的风扑面吹来初春的风,虽然还冷却并不凶。
在田野里我们奔跑,一股暖气爬上背胸。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群山睡着还像去冬。
却有一些绿的意思,山腰绝淡山顶较浓。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柳枝柳条谁加了工?细的颗粒点缀遍了,不久就将叶绿花红。
第八课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什么东西都像睡足了醒来,神清气爽,预备做一番事情。
泥土默默地说:‚所有的植物在我胸前生长吧。
你们要多少营养料就拿多少,我是从不吝惜的。
我只愿你们开得好花,结得好果。
‛河水轻轻地唱:‚我要旅行,就在此刻登程。
一路访问田里的朋友,也想看看城里的风景。
最后到那大海——我的外祖父的家庭。
‛麦叶伸一伸腰,豆苗抬一抬头,大家说:‚我们有满身的精力,来,比赛谁的花开得茂盛吧!‛桃树的花蕾靠在枝头,这个那个都说:‚好一个可爱的世界呀!‛有几个就露出笑脸来。
母牛、母羊挂着大肚子在那里想:‚我的孩子就要生产了,这嫩草地正好作他们的运动场。
我要尽力看护他们,使他们个个强健。
‛第九课孙中山先生和农人孙中山先生生在农家。
他十五岁以前同许多农人一样,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常赤着脚。
他家的生活全靠各人的一双手。
因为米价贵,常吃些芋充饥。
从这上边,他渐渐起了革命的思想。
他想,中国的农人不应该再这样困苦下去。
一定要把中国弄好来,让农家的孩子都有鞋穿,都有饭吃。
他革命四十年,一直不忘记农人,有一次,他聚集广东全省农人的代表,开个大会。
这些代表大半赤着脚,看他们的脸色,不像是个个吃得饱的。
他想这些人现在同他在一起了,革命的力量就大得多了。
他异常快活,几乎掉下泪来。
第十课游中山陵记到了南京的第二天,我们去游中山陵。
中山陵在南京城东北钟山的南面,靠山建筑,从远望去,全体像个钟形。
常绿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受着阳光的照耀,现出可爱的亮绿色。
到了陵下,我们一级级踏着石阶上去。
这石阶是很好的工程,又平正,又洁白。
每多少级有一个平台,让人休息。
我们不要休息,一口气把石阶走完,共四百级不到一点。
大家喘得非常厉害,两条脚僵僵的,不像是自己的了。
我们歇了一歇,就走进祭堂。
这里建筑得非常精美,地上和墙上都是最好的大理石。
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他的眼庄严地慈爱地看着我们。
祭堂的北墙上,两扇铜门关着,里面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了。
第十一课龟和狐狐捉到一只龟,就送到嘴里去咬。
龟的壳很硬,几乎把狐的牙齿轧碎。
狐不免动怒,狠狠地说:‚我总得吃你的肉,待我用石块打碎你的壳!‛龟想这就完了,心里十分慌。
但是它立刻有了计策,它装得很放心地说:‚告诉你,莫说小小的石块,就是搬一座泰山来,也打不碎我的壳。
‛狐怒得更厉害了,它说:‚那么,我用火把你烧!‛龟大笑说:‚那是我最欢喜的事,我常常到烧红的窑里去玩的。
‛‚你竟是这样一个蛮东西,只配沉在河底里完事!‛狐把吃龟肉的事忘了。
龟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恳求说:‚请你用火烧,用石块打吧,千万不要把我丢到河里,因为我最怕的是水!‛狐听龟这样说,马上把它丢到河里。
龟在河里笑着问:‚你不知道河是我的家乡吗?‛第十二课听狮子叫山林里面,狮子是凶蛮的王,一切兽类都是它的食品,由它捡中意的吃。
一天,几种野兽在柏树底下商量,怎样免得被狮子吃掉。
有的主张练习爬树,等它来时逃上树去。
有的主张练习快跑,比它跑得快,就不会被它捉住了。
野羊说:‚依我的意思,我们第一要听惯狮子叫。
如果不听惯,等它叫一声,我们就发抖了,还能爬树,跑路吗?‛野马说:‚听狮子叫——多么惊心的事呀!‛野羊说:‚胆量是越练越大的,我们躲藏得秘密一点,听听它的叫,其实也没有什么的。
‛别的野兽都说:‚我们且试试吧。
‛它们就在狮子出入的路旁边,秘密地躲藏起来,差不多气也不敢透,专等听那惊心的狮子叫。
第十三课胆量和力量几种野兽听到狮子叫,起初是发抖的,后来听惯了,也就泰然,像听到风声、泉声一样。
它们又聚会了。
野马说:‚我不免要笑从前的自己。
现在听听,狮子的声音不过阔大一点,有什么可怕呢?‛鹿说:‚不要多说闲话,我们第二步该练习什么呢?‛野羊说:‚我们听惯了狮子叫,胆量也就不小了。
狮子若来欺侮我们,我们可以合起来抵抗它。
我有角和蹄,是有用的家伙。
你们有的同我一样,有的有快利的牙和爪,怕它什么!‛这当儿,树背后突然跳出一只狮子,张开的嘴里流出口涎来。
山猫第一个纵身向前,咬住狮子的项颈,让自己的身子挂着,鹿和野羊、野牛用角刺它的胸腹,又用蹄踢它的腿。
猴子从它的背脊上爬到头上,用前脚挖它的眼睛。
狮子跌倒了,满身留着血。
几种野兽这才相信自己的胆量的确不小了,它们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的确不小。
第十四课黄花冈民国的前一年的三月二十九日,广州地方有几百个人攻打总督衙门。
这些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同志。
他们想得到了广州地方,先把革命的旗子挂起来。
他们在别处地方这样做过好多次,都失败了。
他们希望这一次能够成功,个个勇气百倍。
但是这一次也失败了,被害的人中间,有七十二个合葬在广州城东黄花冈地方。
这一年的十月十日武昌起义。
不久,中华民国成立。
黄花冈地方就建筑起伟大的坟墓来。
前面立一块碑,刻着‚七十二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每年的三月二十九日,全国各地都开纪念会,纪念这革命被害的许多人。
第十五课荆轲民国前二千一百多年的时候,秦国好像凶蛮的狮子一样,专想吞灭别国。
它要把别国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土地,把别国的百姓作为自己的奴隶,别国都恨着它,但是没有力量抵抗它。
一天,燕国派来一个叫做荆轲的人,说是来献土地的。
秦王高兴得很,叫荆轲把地图呈上来。
荆轲呈上地图,右手里执着一把刀。
突然间,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的刀就直刺过去。
秦王慌得跳起来,把衣袖都拉断了。
背后荆轲在那里追,他绕着柱子逃。
后来他拔出剑来,回转身去,砍断了荆轲的左股。
荆轲受了伤,还把刀向秦王丢去,但是没有丢中。
荆轲失败了,就此被杀。
恨着秦国的人都觉得这是很可惜的事。
第十六课大家动手教室后面一块空地,有八九间房子那样大。
交春(立春)来生一些野草,稀一从密一从地。
又混着些瓦砾。
看去很不爽快。
几个同学提议说:‚在这块空地上种些东西吧。
‛先生和同学一致赞成。
互相讨论的结果,决定种菜和大豆。
下午功课完毕,大家就动起手来,锄地的锄地,捡瓦砾的捡瓦砾。
经过一点多钟的工夫,空地完全变了样子了。
铺着的是松松的泥,脚踏上去,就是一个鞋印。
野草差不多全被淹没,只偶然有几处露出叶尖儿。
停手的时候,大家是一身的汗。
第二天下午,大家动手作畦,又是一身的汗。
一方一方的畦十分整齐,横的竖的沟道界在中间。
啊,我们有了良好的田地了!第三天下午,我们下种。
左边种菜,右边种大豆。
下种完毕大家拍手说:‚几天以后,就可以看见嫩绿的新芽了!‛第十七课菜秧昨天先生关照,今天不用回去吃饭,原来下菜籽的畦上,菜秧都已长满,‚菜秧绝嫩,采一些来,我请你们吃面。
‛菜秧和面同煮,颜色好像翡翠。
举筷送到嘴里,味道果然鲜美。
仿佛以前没哟吃过,竟描摹不来这种味。
面由先生买,菜由大家种。
自己种来自己吃,这种快乐今已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