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从《开明国语课本》看今日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论儿童本位理念下的语文教材观--从《开明国语课本》走红谈
起
佚名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儿童本位理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应充分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应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开明国语课本》选入了大量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年龄和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
【总页数】5页(P112-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回归儿童世界——来自《开明国语课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选启示 [J], 李明;乔晖
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r——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语文教材为例 [J], 李黄喆琴;黄耘
3.坚持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教材典范——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J], 丁晓燕
4.名家儿童本位观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理念、方法与启示 [J], 李寅芳;王倩;喻文龙
5.民国课本中的儿童观——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J], 史茜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开明国语课本》引发的反思作者:靳艳艳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3期摘要《开明国语课本》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此书意境优美、贴近生活,重视儿童探究精神的培养。
相较之下,现行教材则存在事实、儿童视角的缺失和标准答案的桎梏。
《开明国语课本》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应本着生活化、现代化、开放化的思路促进现行教材的改革和提升。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反思课程内容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革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
该书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图,于1932年首次出版,先后印行40余版次。
这套78年前的老课本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更是跻身热销图书行列。
1 《开明国语课本》为什么受欢迎?从1932年至2010年,一套距今近80年的课本缘何如此受欢迎呢?笔者在反复阅读此书并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将《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归纳如下:1.1 意象优美《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如《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你也锄我也锄》、《窗外雪花飞满天》等,这些课文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有四季风光,又有农人的艰辛劳动。
课本中丰富的取材,活泼的问题,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一些意象优美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1.2 贴近生活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聞、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东西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中也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3 探究精神的培养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开放的探究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
开明国语老课本:还需深入开掘的宝藏作者:胡根林王喜利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08期【评议论著】竺欢《〈开明国语课本〉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5安娜《开明版国语课本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借鉴和启示》,青海师范大学,2015丁晓琳《〈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范文系统研究》,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5赵庆娟《〈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朱云《〈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系统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张俊博《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结构研究》,渤海大学,2015马升红《1932年〈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张文《〈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与人教版〈小学语文(1-8册〉)选文对比研究》,西南大学,2015【内容提要】现行语文教科书问题多多,引发争议。
而与之相对的民国时期开明国语老课本却备受好评。
近年来,对于这部八十多年前由著名教育局叶圣陶编写、著名漫画家、教育家丰子恺书写并绘制插图的教科书的研究成了学术热点,有的进行专题研究,从选文及选文系统、插图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特点;有的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讨论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还有的作比较研究,比较它与当代语文教科书之间的异同等等。
总体上,这些研究还缺乏合适的视角,适切的研究方法,在广度和深度都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印的民国时期“老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出版市场的青睐,同期重印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也变得炙手可热。
《开明国语课本》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先后重印40 多次,影响了建国前一代人的成长。
所幸这套教科书并没有永久地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七十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刊印。
人们发现这套教科书虽然时代久远,但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情趣和韵味丝毫没有冲淡。
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17日/第005版读书周刊《开明国语课本》能否拯救今日小学语文教材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自强编者按:前段时间,现行的几种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多方面问题而饱受争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如《开明国语课本》却备受好评,一些版本甚至卖到脱销。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问题何在?民国时期的教材真的能拯救今天的语文课堂吗?小学语文教材应遵循哪些核心理念和编写原则?本刊从今天开始推出“小学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系列文章,一窥小学语文教材的是是非非。
12年前,我承担教育部一个教材项目,研究成果最终出版时定名《小学语文文学教育》,这是我正式涉足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在这本书里,我批评了某些小学语文教材和教法的非文学倾向,提出了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主体的理念。
近些年来,我在很多场合,或讲演或写文章,呼吁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儿童文学化。
2009年7月,我和王荣生、徐冬梅等7位关注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就几种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历时3天的分析讨论,对谈内容整理成《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有一浪接一浪的态势。
2010年9月,激烈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出版。
与《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相比,这本书在媒体的宣传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明国语课本》好,现行语文教材差,这似乎是很多媒体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共同认知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受到批判的同时,民国国语教材开始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受到了公众甚至一些学者的热捧。
目前受到关注和好评的民国国语教材,主要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6年前出版的号称影印本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和《开明国语课本》3种。
现在,已有研究者、出版人指出,上述3种教材并非是真正对原书的影印,而是作了重新编排,其中存在许多讹误。
在3种教材中,得到最高评价的是叶圣陶撰文、丰子恺作画的《开明国语课本》。
浅谈当代怀旧视野中的“民国教材热”--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李倩倩【摘要】近年来民国语文教材陆续出版,随即引起一阵教材的民国复古风。
这股热潮背后所引发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民国老教材的热销,既是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对民国教育理念的“心动”,又是视觉时代“眼动”的必然结果。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4(000)027【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怀旧;民国教育理念;图文关系【作者】李倩倩【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开明国语课本》是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的一套语文教科书,全套教材从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出发,内容紧系儿童生活,取材生动活泼,以促进促进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
并且初年级的教材内容有丰子恺先生手写并绘制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充满童趣。
这套教材共八册,供初等小学使用,于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上市便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在自由选择教材的民国社会,《开明国语课本》却可以独占鳌头,足见其影响之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迫于战事上海开明书店不再刊印小学教科书,而这一停就停了七十多年,由于战乱大部分教材都已遗失。
直至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开明国语课本》,这套教材才“重见天日”,并引发一股追捧民国教材的热潮。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引起一阵阵追捧热潮,各大出版社纷纷找到商机出版了各类民国教材,例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等,全国上下一时陷入民国复古风之中。
然而在这些老教材最初面世之时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只有少数教育界人士比较关注。
在《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各大媒体一度传出重印卖断的销售神话,虽然只是现代大众传媒臆造的假象,但这背后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直到2010年,老课本突然真正热销起来,除去专业人士的相互讨论推荐外,普通读者也将其作为日常读物,纷纷参与到民国教科书的热潮中。
年轻人·教育NIANQINGREN JIAOYU2019·0 9《开明国语课本》的特色浅析陆怡婷(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摘 要: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笔者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课本的特色分析,挖掘《开明国语课本》在低年级课文编选中可供借鉴的部分。
以期对低年级课文编选有所启示。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课文编选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237-011 语言浅显易懂,对话童谣有趣味《开明国语课本》低年级的四册课本中,几乎无法区分课文的体裁,其中的大多数课文是没有体裁形式的,它们仅仅是一些人物对话。
四册教材一共168篇课文,其中对话类课文大约109篇,童谣26篇,书信1篇(处于第三册),便条2(处于第四册),对话类课文占的比重约为65%,占了四册课文的一大半,尤其是第一、第二册课本中对话类课文所占比重接近70%。
童谣类课文在低年级四册课本中占比约为15%,居于第二。
由此可见,《开明国语课本》的低年级课文系统中对话与童谣占比很重,这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编写这套教材时的初衷:“本书……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对话是最贴近儿童平时接触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儿童最易学会的就是对话语言。
而由于这些对话又是叶圣陶先生在生活中细心留意,反复推敲出来的,因此尤为精细干练,比如初小第一册的第一篇课文就是两句最简单的对话:“先生,早!小朋友,早!”初小第一册的第三十八篇课文《你们都不对》,这段对话同样短小而充满童真童趣,体现了弟弟妹妹的天真无邪,同时也将“每个人有十个手指”这一常识用一个有趣的对话情境展现给学生。
配上课文下方的插图——弟弟妹妹扳着手指头认真数着,妈妈在一旁慈爱地教导,尤为传神有趣。
研究情境教育的专家李吉林在其《有情有境导童稚》一文中提到:“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叶圣陶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
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从老课本一些篇目内容来看,内容都很简单,多是一些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很浅显易懂,一点即通。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道理,都很适合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学习和领悟。
而再看现行的语文教材,总是过于说教、过于呆板、过于空洞。
教材编写者用心不用心,恐怕也是“今不如昔”的原因,这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以1917年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为例,本套教科书一课一图,插图精美,童趣盎然,绝无雷同。
而就在前几天,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形象插图,几乎是千人一面。
后来一查,原来是编者直接从一套明清古书中拿来的。
所以,现行语文课本的编写者,不妨多去读读这些老课本,这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苑广阔。
1932年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时期的教材原来这么好玩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长啥样吧!
30年代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印刷编排很简陋,但如今仍然魅力不减,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
点:
1.课本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课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图片力求生
动活泼,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
2.内容广泛又贴近生活。
从饮食起居到日常礼仪到社会生活,教材内容无所不包,而且非常贴近
生活,读起来觉得亲切。
3.大师的魅力不凡。
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大师的合作,也让这套教材显得不凡。
叶圣陶先生既是
教师,又是儿童文学家,深谙儿童教育之道;丰子恺先生的纯手工绘画和书写,让教材变得格
外生动。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选篇的题材类型研究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套教材选文的题材类型,采用文本分析法、图表法和统计分析法,对8册共336篇的选篇进行分析,论证其在选文题材类型方面的特点和蕴含的教育作用。
在对八卷336篇文章的详细分析中,笔者着重总结了教科书选篇涉及的题材类型。
在笔者的题材类型划分概念中,对教材选文的题材类型划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按知识的空间属性,划分为地方性知识和域外知识;二是按知识的时代属性,划分为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文化知识。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有关地方性知识的选文有26篇,占教科书选文总数的7.7%,主要是风俗习惯和地方风景的选文。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有关域外知识的选文有18篇,占教科书课文总数的5.4%,选文涉及西方风俗和西方文学。
值得注意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选文有185篇,占教科书课文总数的55.1%,文章内容涉及传统道德、传统技术和传统艺术等,与其时小学课程纲要的要求相符。
此外,《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有关近代文化知识的选文也较多,有107篇,占教科书选文总数的31.8%,选文内容包括近代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西方经济文化、西方政治文化等,体现了编选者的新文化精神。
这样的选篇既保证了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又兼顾小学生的人生发展要求,体现了本土与域外结合、突出传统又兼顾现代的选篇特点,对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开明国语课本》看今日语文
叶圣陶所想的,除了国文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就是怎样引起儿童的兴
趣,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最近,七八十年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因抢购者众,以致一书难求,
网络卖家甚至将价格炒到定价的十倍,但仍然不乏求购者。本该过时的老课本重获青睐,所
释放的信息其实是人们对现有教材的不满。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是叶圣陶,为之配图的是丰子恺,两人都是现代文化名家。关于《开
明国语课本》的编写,叶圣陶后来有回忆文章提到:“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
这套课本出版后很受欢迎,当时有评论说:“材料活泼隽趣,字里行间,流露天真气氛,颇
合儿童脾胃。”这套教材从1932年6月开始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解放前共印40余版次,
影响了一代人。
按照现在编写教科书的做法,《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一个人花一年时间编成,这简直不
可思议。编教材不是儿戏,以一个人的智慧,是否有能力编出好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的
成功已经给出了答案。
叶圣陶生于1894年,1932年的时候是38岁,正当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此前,他的
人生经历已很丰富,当过小学、中学语文教员,发表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
童话集《稻草人》),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当过编辑,主编过《中学生》杂志,还为商
务印书馆编过小学国文课本。这些经验和知识,无疑使叶圣陶成了编写中小学国文教材的最
佳人选。
编写小学教材,需要遵循儿童心理学、儿童认知规律,但这不是难事。
叶圣陶在《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中说:“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
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
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
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本
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
感。”可见,叶圣陶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考虑得相当全面。
与1932年相比,现在对儿童心理学、儿童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步,按理说现
在更有条件编出好教材,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何在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教
材出版机制,其二是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第一条说:“本书依据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
准编辑。”当时小学国语课程也有国家标准,但只是指导性意见。具体教材编写由民营出版
机构自己组织,教材编得好不好,社会自有公论,各小学是否采用也有自主权,因此教材的
编写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够优秀的会被淘汰。这大致也是各国通用的办法。
教科书的面目,与编写的指导思想关系最大。叶圣陶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时,想的是:
“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
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
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
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叶圣陶是教育家,他没有政治家们的指导思想。他所想的,除了国文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
练的规律和程序”,就是怎样引起儿童的兴趣,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叶圣陶那一代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大多主张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健全的
本性,教育应使其本性自然舒展而不受影响。当然,尽管叶圣陶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在指
导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变了,教材的面目也就非他所能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