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明国语课本》看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论儿童本位理念下的语文教材观--从《开明国语课本》走红谈
起
佚名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儿童本位理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应充分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应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开明国语课本》选入了大量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年龄和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
【总页数】5页(P112-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回归儿童世界——来自《开明国语课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选启示 [J], 李明;乔晖
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r——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语文教材为例 [J], 李黄喆琴;黄耘
3.坚持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教材典范——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J], 丁晓燕
4.名家儿童本位观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理念、方法与启示 [J], 李寅芳;王倩;喻文龙
5.民国课本中的儿童观——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J], 史茜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开明国语课本》引发的反思作者:靳艳艳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3期摘要《开明国语课本》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此书意境优美、贴近生活,重视儿童探究精神的培养。
相较之下,现行教材则存在事实、儿童视角的缺失和标准答案的桎梏。
《开明国语课本》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应本着生活化、现代化、开放化的思路促进现行教材的改革和提升。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反思课程内容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革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
该书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图,于1932年首次出版,先后印行40余版次。
这套78年前的老课本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更是跻身热销图书行列。
1 《开明国语课本》为什么受欢迎?从1932年至2010年,一套距今近80年的课本缘何如此受欢迎呢?笔者在反复阅读此书并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将《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归纳如下:1.1 意象优美《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
如《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你也锄我也锄》、《窗外雪花飞满天》等,这些课文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有四季风光,又有农人的艰辛劳动。
课本中丰富的取材,活泼的问题,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一些意象优美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1.2 贴近生活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聞、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东西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中也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3 探究精神的培养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开放的探究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
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开明书店出版,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
《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后,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时隔七十年后该教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教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在现金这个中西方思潮碰撞激烈的时代,教材编者在继承传统蒙学教材思想精华时也在吸收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科学观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自然科技知识也从西方得以引进并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自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中讨论了科学之于教育的重要,中国教育界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
“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高涨,通过借助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科学教育思潮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教育工作者们不光注重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还注意科学精神的培养。
叶圣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在编写这一教材时创作了一些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现代工业社会常识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火车开往北》、《显微镜》、《达尔文》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课文。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高涨,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重点,这套教材将这一思想贯彻得十分彻底。
二、传统文化道德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时间社会开始对传统元素进行批判。
民国时期的教材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另一方面也继承者清末传统蒙学教材编辑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开明国语课本》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十分注意对儿童文化道德的教育,但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了筛选。
抛开了譬如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的陈旧思想,保留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关爱友人、以礼待人等。
如开篇课文《先生早》教材从开始就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有课文《可爱的同学》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还有教导学生以礼待客的文明礼仪,如课文《客人和主人》这一单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开明国语课本》走红对现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湖南教育出版社 舒佩霞摘 要:《开明国语课本》在2005年经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在收集到完整的老课本的基础上影印出版,受到追捧,曾一度脱销,相继又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开明出版社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对这套课本进行再版。
此书封面、内容及销售情况在微博及各大论坛再次受到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该书更是成为热销书。
为何这样一套老课本有如此的吸引力?本文将粗浅地探索一下该套书的吸引力,以及这套书的编写对我们今天语文课本编写的启示。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 语文教科书 编写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240《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文章全部是由叶圣陶先生创作或再创作的。
该套书以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
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种文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的学习心理。
《开明国语课本》分为小学初级八册和小学高级四册,初级八册和高级四册分别于1932年、1934年出版发行。
初年级课本的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
本套书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这在当时同类教科书中是很新颖的做法。
在十余年内该套书被印刷了四十多版次,广为当时的学校采用,受到师生的高度赞誉。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在收集到完整的老课本的基础上影印出版,书名就叫《开明国语课本》。
随后又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开明出版社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对这套课本进行再版。
此书封面、内容及销售情况在微博及各大论坛再次受到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该书更是成为热销书。
一套老教材到底有什么吸引力?相比之下我们如今的教材究竟“僵”在哪儿?《开明国语课本》对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又有哪些启示呢?不妨先看看这套课本吸引人的地方。
一、《开明国语课本》的吸引力1.在选文上,这套书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开明国语课本》看今日语文叶圣陶所想的,除了国文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就是怎样引起儿童的兴趣,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最近,七八十年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因抢购者众,以致一书难求,网络卖家甚至将价格炒到定价的十倍,但仍然不乏求购者。
本该过时的老课本重获青睐,所释放的信息其实是人们对现有教材的不满。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者是叶圣陶,为之配图的是丰子恺,两人都是现代文化名家。
关于《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叶圣陶后来有回忆文章提到:“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
”这套课本出版后很受欢迎,当时有评论说:“材料活泼隽趣,字里行间,流露天真气氛,颇合儿童脾胃。
”这套教材从1932年6月开始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解放前共印40余版次,影响了一代人。
按照现在编写教科书的做法,《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一个人花一年时间编成,这简直不可思议。
编教材不是儿戏,以一个人的智慧,是否有能力编出好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的成功已经给出了答案。
叶圣陶生于1894年,1932年的时候是38岁,正当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此前,他的人生经历已很丰富,当过小学、中学语文教员,发表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童话集《稻草人》),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当过编辑,主编过《中学生》杂志,还为商务印书馆编过小学国文课本。
这些经验和知识,无疑使叶圣陶成了编写中小学国文教材的最佳人选。
编写小学教材,需要遵循儿童心理学、儿童认知规律,但这不是难事。
叶圣陶在《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中说:“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
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
”“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年轻人·教育NIANQINGREN JIAOYU2019·0 9《开明国语课本》的特色浅析陆怡婷(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摘 要: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笔者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课本的特色分析,挖掘《开明国语课本》在低年级课文编选中可供借鉴的部分。
以期对低年级课文编选有所启示。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课文编选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237-011 语言浅显易懂,对话童谣有趣味《开明国语课本》低年级的四册课本中,几乎无法区分课文的体裁,其中的大多数课文是没有体裁形式的,它们仅仅是一些人物对话。
四册教材一共168篇课文,其中对话类课文大约109篇,童谣26篇,书信1篇(处于第三册),便条2(处于第四册),对话类课文占的比重约为65%,占了四册课文的一大半,尤其是第一、第二册课本中对话类课文所占比重接近70%。
童谣类课文在低年级四册课本中占比约为15%,居于第二。
由此可见,《开明国语课本》的低年级课文系统中对话与童谣占比很重,这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编写这套教材时的初衷:“本书……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
”对话是最贴近儿童平时接触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儿童最易学会的就是对话语言。
而由于这些对话又是叶圣陶先生在生活中细心留意,反复推敲出来的,因此尤为精细干练,比如初小第一册的第一篇课文就是两句最简单的对话:“先生,早!小朋友,早!”初小第一册的第三十八篇课文《你们都不对》,这段对话同样短小而充满童真童趣,体现了弟弟妹妹的天真无邪,同时也将“每个人有十个手指”这一常识用一个有趣的对话情境展现给学生。
配上课文下方的插图——弟弟妹妹扳着手指头认真数着,妈妈在一旁慈爱地教导,尤为传神有趣。
研究情境教育的专家李吉林在其《有情有境导童稚》一文中提到:“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由《开明国语课本》看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摘要:近日来,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引多方面的问题,备受争议。
而与之相对的民国时期的课本,如《开明国语课本》却备受好评。
无论是体现儿童本位理念还是采用儿童文学这一方法,都为我们现
在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相对于现在孩子来说,肤
浅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今天教材的编写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 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97-02
最近一段时间,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配图的《开明国
语课本》悄然走俏,市面上的课本供不应求。这使得本来就备受关
注的基础教育更加成为大家的焦点,有的人甚至建议以此本书代替
当下正在使用的语文课本。为何一本当初的经典课本,会在当下走
俏?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对现
在的教材心存不满,认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存在许多问题,与理想中
的教材不符;二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认为古者为佳,大师为尊。
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完全肯定这本书或完全否定现行的语文教材
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开明国语课本》存在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我们就应该取其精华,为我们更好的编写教材提供帮助。
1、《开明国语课本》的优势与不足
1.1《开明国语课本》的优势
《开明国语课本》最值得称道的,除了它秉持的儿童本位教育理
念,还有它所采用的儿童文学方法。
时隔八十年,再来看这本书,依然会觉得编写的非常好,因为它
具有在今天依然先进、端正的教育理念。这本书的编者,叶圣陶先
生和丰子恺先生都是持有儿童本位教育观的教育家。1921年,叶圣
陶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文艺谈》,他说:“我想我们不能深入儿
童的心,又不能记忆自己童时的心,真是莫大憾事。儿童初入世界
儿童初入世界,一切于他们都是新鲜而奇异,他们必定有种种想象,
和成人绝对不同的想象……文艺家于此等处若能深深体会,写入篇
章,这是何等美妙。”丰子恺的儿童本位思想更是来得彻底。他在
《告母性》一文中说:“人间最有灵性的是孩子。”叶圣陶和丰子恺
把这种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投射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中,编写
出了具有儿童本位色彩的生动教材。
《开明国语课本》除了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之外,还
有就是它所采用的儿童文学这一方法。所谓儿童文学化,不是指教
材选人的都得是儿童文学作品,教材需要选人应用文、说明文,古
代、现代的诗文,而且质量要高。儿童文学化是指小学语文文学教
材的主体、核心应该是儿童文学,选文应该是自然的、真正优秀的
儿童文学,并且采用与儿童文学相契合的文学教学方法。
1980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向一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稿,编
辑出版了《我和儿童文学》一书。叶圣陶撰写了与书名同题的《我
和儿童文学》一文,他在历数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时,说道:“在
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
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8册,高
小4册,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这400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
都很庞杂,大约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
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可见,叶圣陶的《开明国语
课本》实际上也是他的儿童文学创作。
叶圣陶这样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是出自他明确的小学语文教材
观:“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
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
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
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
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
1.2《开明国语课本》的不足之处
课文全凭叶圣陶一己之力创作、编写,对于教科书来说,资源还
是有很大的局限,语感、用语风格也较为单一,即使用作课外阅读,
对今天的孩子的阅读来说,也显得陈旧、肤浅了。有一位家长举例
说:“自己的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我前几天也给孩子买了一本最近
比较红火的民国时期教材,但我觉得与现有的教材相比,还是存在
差距的。里面只是介绍一些宏观的大道理,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
惯。比如开明国语读本里面讲的要尊敬长辈。饭前洗手什么的,我
儿子说他在幼儿园时就懂了。一些寓言故事用文言的形式来表述他
根本看不懂。买回来之后没见他怎么看过,问他为什么,他说是那
本书的插图质量不好,太粗糙,不如他平时看的漫画书好看。”
2、今日中国语文课本的现状
2.1不足之处
针对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三个版本教材——江苏教育出
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教育出版社版研究来看有以下几
个不足之处。
2.1.1经典的缺失
报告指出,这3套教材中有关母亲和母爱的文章,来自经典的文
本并不多,且时有篡改。苏教版共17课,只有4篇可称经典。朗
朗上口的《游子吟》显得臃肿而累赘;节选自《儒林外史》的《少
年王冕》被改得面目全非。北师大版的24篇课文中,只有4篇经
典。人教版的22篇课文中,只有2篇经典。“但事实上。涉及‘母
亲’的经典文本很多,顾城给妈妈的《安慰》、泰戈尔的《飞鸟集》
等。”
2.1.2儿童视角的缺失
报告指出,仅就这3套教材的课文来看,大部分都重在说教。极
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
拼音儿歌》,处处都是教育与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
要摸”,“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走来劝阻他”。
2.1.3快乐的缺失
在苏教版17篇课文、北师大版24篇课文、人教版22篇课文中,
快乐并不多见。最不快乐的孩子,莫过于人教版《玩具柜台前的那
个孩子》。“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
着柜台上跑动的小汽车。可是他得不到他心爱的玩具,他还必须懂
事,必须分担父母的生活之重。有什么能够安慰这位貌似坚强的孩
子孤独的心灵呢?不快乐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贫困,但母爱不会因
为贫困而打折。”
2.2应该借鉴的经验
强化文学教育理念,尤其是强化儿童文学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
材需要儿童文学化。所谓儿童文学化。不是指教材选人的都得是儿
童文学作品,教材需要选人应用文、说明文,古代、现代的诗文,
而且质量要高。儿童文学化是指小学语文文学教材的主体、核心应
该是儿童文学,选文应该是自然的、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并且采
用与儿童文学相契合的文学教学方法。如果导人经典、优秀的,同
时具有语文教学的典型性的儿童文学。并采用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
法。
小学“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并非是叶圣陶一人之见,而
是当时小学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世界书局1933年版《国语新读本》
的主编、语文教育家吴研因撰写的《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
(1935年)一文就说:“有人提倡儿童文学,他们以为儿童一样爱好
文学,需要文学,我们应当把儿童的文学给予儿童。因此,儿童文
学的高潮就大涨起来,所谓新学制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的
文学’做了中心。据教育部去年拟了问题发交各省市小学教育界研
究的结果,小学教育界仍旧全国一致地主张国语课程,应当把儿童
文学做中心。”我们看民国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著者,也不能不
对“把儿童文学做中心”一语表示信服。除了《开明国语课本》的
叶圣陶、丰子恺,编辑中华书局《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初小)》
的黎锦晖,编辑中华书局《新编初小国语读本》的吕伯攸,编辑商
务印书馆《基本教科书国语》的沈百英,编辑青光书局《高小国语
读本》的赵景深以及为其做校订的周作人,都是知名的儿童文学家。
比较民国国语教科书,特别是比较《开明国语课本》,还真不能
说现行的教科书编写是“把儿童文学做中心”。这不仅表现在编写
队伍中几乎没有真正能够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机地整合
为一体的语文教育专家,而且表现在教材严重缺乏优质的儿童文学
资源,而是收入了大量似是而非的、短小轻薄的所谓教材体“儿童
文学”。面对《开明国语课本》,我们主要是学其神,即儿童本位的
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方法,而不是仿其形,那么它对今天的“教材病”
就有很好的疗治作用。相反。如果我们只是照搬其形,简单模仿,
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帮助我们解决今天教材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事关儿童的心智成长。事关人的健全素质的养成,
是一个民族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一些主张、
做法和行为,不但有利于教学改革,使我们获得一些启示,少走弯
路,而且可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对教育改
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2]范远渡,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赵欲仁,小学国语科教学的三种趋势[j],中华教育界,第18
卷,第12期.
[4]梁启超,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j],教育公报,
1917,1.
[5]刘松涛,对编辑七部小学国语课本的回顾[j],人民教育,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