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砷与地方性砷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22
地方性预防砷中毒教案赵福波教学内容:地方性砷中毒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砷中毒,了解砷中毒的相关表现。
2、使学生知道砷中毒的一些常见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基本介绍砷中毒,常称砒霜中毒,多因误服或药用过量中毒。
生产加工过程吸入其粉末、烟雾或污染皮肤中毒也常见。
三氧化二砷经口服5~50mg即可中毒60~100m g即可致死。
砷中毒死亡者尸体皮肤呈脱水状,口唇、指甲明显青紫。
熔炼或焙烧含砷矿石时,砷以蒸气状态逸散于空气中,迅速形成氧化砷;砷酸铅Pb3(AsO4)2、砷酸钙Ca3(AsO4)2等为农药用于杀虫灭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农业用于杀虫灭鼠,皮毛工业中用于消毒防腐,玻璃工业中用作脱色剂。
雌黄As2S3、雄黄As2S2、巴黎绿(醋酸砷酸铜)均可制成含砷颜料,祖国医学中应用雄黄、三氧化二砷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病。
二、元素来源:主要以硫化物矿形式存在,有雄黄(As4S4)、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 sS)等。
由三氧化二砷用碳还原而制得。
生理学原理砷进入人体内被吸收后,破坏了细胞的氧化还原能力,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引起组织损害和机体障碍,可直接引起中毒死亡。
如果将砷作用于人体局部,最初有刺激症状,久之出现组织坏死。
砷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
经粘膜(包括阴道)或皮肤吸收的砷及化合物,主要沉积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
砷与毛发、指甲皮肤的角化组织有亲和力,无论是慢性砷中毒或急性砷中毒,只要其中毒后尚存活1周以上,便可从毛发中发现较多含量的砷。
砷中毒主要类型砷中毒一般都是由口服引起的。
砷急性中毒的症状有两种类型,即麻痹型和胃肠型。
其中尤以胃肠型较为常见。
大量砷化物进入体内,可以麻痹中枢神经,出现四肢疼痛性痉挛,意识模糊、谵妄、昏迷、脉搏速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数小时内因毒物抑制中枢神经而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胃肠道的症状来不及出现或者症状很轻微。
这就是麻痹型的症状。
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由于长期摄入含砷水源或食物而引起的慢性中毒症状。
该病在一些地区较为普遍,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地方性砷中毒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慢性皮肤病变,如色素沉着、角化、糜烂和溃疡;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感觉异常、麻木和肌无力;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其他症状还包括贫血、白内障、心血管系统病变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的外周血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2. 尿液检查,尿液中砷的含量是诊断地方性砷中毒的重要指标,超过正常范围的尿液砷含量可以帮助确认诊断。
3. 皮肤病变检查,对于有皮肤病变的患者,可以进行皮肤划痕试验,一般来说,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的皮肤对砷的过敏反应更为明显。
三、病史调查。
病史调查是诊断地方性砷中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长期的饮食和饮水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饮用地下水或者食用当地特产的居民,应该高度怀疑地方性砷中毒的可能性。
四、影像学检查。
对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脑部CT或MRI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调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当地地下水或食物中砷的含量,可以做出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
一般来说,具有典型的皮肤病变、尿液砷含量升高和长期饮用地下水或食用当地特产的病史的患者,可以被诊断为地方性砷中毒。
六、治疗。
一旦确诊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应立即停止摄入含砷的水源或食物,同时进行相应的解毒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调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地方性砷中毒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减少病患对健康的危害。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基础研究工作进展
付松波;陈志
【期刊名称】《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5)005
【摘要】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类确认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
现已知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有此病的流行,孟加拉.印度和中国是流行较重的国家。
我国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新疆发现地砷病以来,先后在内蒙古,山西、吉林、宁夏、青海、贵州等省(自治区)发现了地砷病病区。
特别近些年通过全国调查及水源含砷量筛查,又在安徽,河南、北京、四川等省(市)查出砷超标水井,其中有些地区还发现了可疑病人。
目前,按病区乡人口计算,全国受威胁人口约300余万,确诊病人超过万例。
【总页数】3页(P585-587)
【作者】付松波;陈志
【作者单位】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我国基础研究环境恶化的1O个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的环境研究之一 [J], 柳卸林;赵捷
2.影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因素分析--我国基础研究资源结构与部分国家差异比较[J], 王娅莉
3.我国牧草压缩基础研究工作进展及探索 [J], 杨明韶
4.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工作进展 [J], 汤健;陈光慧;周爱儒;马大龙
5.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和研究概况 [J], 束长亮;汪旸;王彩生;陈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性砷中毒治疗地方性砷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
其特征性表现为掌跖角化、皮肤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同时伴有神经、血管、消化系统等全身性改变。
1.皮肤表现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掌跖角化是地方性砷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根据中毒程度、暴露时间、暴露浓度不同,每个患者可有不同表现,或以色素改变为主,或以角化为主,或兼而有之。
当一个患者同时有色沉着、脱色素及角化时,常称为“皮肤三联症”。
2.神经系统慢性砷中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都可受累及,且症状出现早、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重者可伴有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或听力下降。
有明显末梢神经受累症状,表现为手脚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异常。
检查可见感觉神经传导减慢。
3.消化系统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肿大、肝硬变等。
4.心脑血管及末梢循环在智利发生的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尸检中可见中小动脉内膜增生,心肌肥大与心肌梗死。
0~5岁儿童死亡病例剖检可见全身闭塞性动脉炎。
但尚缺少与砷相关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增高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砷中毒病区,主诉肢端怕冷,尤其在冬季,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较多。
但除台湾报导砷中毒病区发生鸟脚病外,在我国内地及其他国家尚未见报道。
5.其他除皮肤癌以外,近年报道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居民肺癌、肾癌、膀胱癌、肝癌等也高发。
我国内地砷中毒病区尚无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尚有报道慢性砷中毒可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可有尿路刺激症状及肾病患者增多。
男性患者性欲减退,女性患者月经紊乱等。
二、诊断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诊断主要根据饮水砷含量,燃煤污染型则根据室内结合空气中砷浓度和污染食物砷含量,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皮肤色素和掌跖角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尿砷和发砷增高可协助诊断。
三、防治措施1.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地方性砷中毒的物和方法。
由于砷在体内的半减期短(约1周以内),驱砷疗法在治疗上意义不大,而且砷中毒症状即使停止砷暴露后仍可持续。
地方性砷中毒的检验与防制地方性砷中毒,也称为“黑脚病”,是由于长期饮用砷超标的地下水或饮用含砷高的食物导致的慢性病。
在我国,地方性砷中毒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川西高原、秦岭山区、云南高原和海南岛等地区。
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检验和防制两个方面介绍地方性砷中毒的相关知识。
一、地方性砷中毒的检验1. 感性检验感性检验是最简单的检验方法之一,通常通过观察、闻、尝等方式进行。
但该方法不够准确,不能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 分析检验分析检验根据砷的溶解性,常用酸溶法和碱溶法进行检测。
酸溶法适用于砷化合物、石英砂和岩石等样品的检测;碱溶法主要用于自然水源和土壤样品的检测。
分析检验虽然准确,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且需要样品处理和分离,检测时间较长。
3. 生物学检验生物学检验通过检测在体内砷的含量来判断砷中毒程度。
常用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毛发、指甲和尿液中砷的含量等。
生物学检验可以较快地得到检测结果,但也存在砷污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存在的问题。
二、地方性砷中毒的防制1. 饮水防范饮水是主要途径之一,饮水砷含量超标会导致砷中毒。
因此,饮用地下水、河水和池塘水等要进行砷含量检测,如砷含量超标,则应立即寻找其他安全的饮水来源。
另外,水源水质检测应覆盖全部净水和管道输送环节,确保饮用水质安全。
2. 食物防范饮食是另一主要途径,食品中砷的检测也十分重要。
应严格控制土壤砷含量,避免使用含砷肥料,如发现食品中砷含量超标,应立即停止食用该类食品。
此外,应推广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和食品烹饪方式,如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少食用动物肝脏等富含砷元素的食品。
3. 安全饮食知识普及针对地方性砷中毒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地方性安全饮食知识普及措施,提高公众的安全饮食意识,如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推广安全饮水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4. 疾病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地方性砷中毒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砷中毒所带来的危害,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一、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一)碘在人体内的代谢人体由食物提供的碘几乎占所需碘的90%以上。
由消化道吸收的无机碘经过肝脏的门静脉进入体内循环,正常成人体内含碘量约为20~50mg,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
血碘被甲状腺摄取,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合成甲状腺激素。
碘主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少部分由粪便排出。
(二)碘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
2.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刺激机体细胞产生ATP酶,使ATP分解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3.影响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适量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胆固醇利用、转化和排泄。
4.调节水和无机盐适量甲状腺激素使钙盐在骨组织中沉积,不足和过量时均可使钙盐沉积异常。
5.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缺乏时病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过量时则过度兴奋,易激动,心率快。
6.其他不足时消化功能减弱,并可影响造血功能而发生贫血,还可使性器官发育延迟、性功能减弱、男性可出现乳房发育等。
(三)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地区分布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
2.人群分布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碘缺乏病流行越严重的地区发病年龄越早,女性早、高于男性。
3.时间趋势过去我国病区人口患病率约为11%,经大规模干预后降至2%左右。
(四)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1.发病原因(1)缺碘:饮水、食物及土壤中,碘缺乏或不足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7.23•【文号】卫办疾控发[2009]122号•【施行日期】2009.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1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推进防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工作进程,动态掌握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居民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高防治质量和管理水平,我部组织制定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附件:1.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2.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三日附件: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附件1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产煤区。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落实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全面加快了病区防治工作进程。
为动态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病情变化趋势和防控措施效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掌握病区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病情变化趋势,动态评价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一)监测范围。
在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8个省(市),共抽取31个监测县(市、区)。
(二)监测时限。
每年9月1日至次年2月30日。
(三)监测内容及方法。
地方性砷中毒一概述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或/和过度沉着、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
地砷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
除致皮肤改变外,无机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可致皮肤癌、肺癌,并伴有其他内脏癌高发。
在重病区,当切断砷源后或离开病区,经过多年仍有地砷病的发生,表明由砷引起的毒害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并逐渐显示出远期危害—皮肤改变,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等。
二病因地砷病主要是通过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无机砷的水或燃用含高浓度无机砷的酶所引起。
砷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砷的氢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等。
根据砷的来源,人类暴露砷方式大体上可分为生活接触、职业性砷暴露、环境污染及医源性暴露等方式。
其中,生活接触方式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的最主要途径,是形成地砷病病因链的重要环节。
在生活性接触中,主要通过引用含高浓度无机砷的地下水所致,成为饮水性砷中毒。
在中国,还有少数病区,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敝灶燃烧高砷煤,污染了室内的空气和食物而造成的慢性砷中毒,称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
两种类型的砷中毒在临床表现方面基本一致。
三临床表现临床上,地砷病多为慢性砷中毒表现。
在不同病区,由于携砷介质不同及摄入量的差异,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在轻病区病人往往只有轻的皮肤病变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重病区病人体征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同时心血管病、肝病、肿瘤等并发也较多见。
经消化道摄入砷量较高时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个别情况下如误饮含砷很高的泉水,曾引起群发性急性砷中毒。
1.临床症状(1)神经系统一般可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害两类表现。
①中枢神经损害睡眠异常(失眠、多梦、嗜睡等)、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疲乏等非特异神经衰弱综合征。
②周围神经损害周围神经损害表现通常包括颅脑神经和脊髓神经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