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语文版诗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第25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1课时)【学习目标】重点:有情感的朗诵、体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关切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课前积存】1.作者常识:杜甫(712-770),字,因居少陵,自称,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骚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阻碍极大,他被誉为“”。
2.写作背景:杜甫生于士医生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3.本文文体: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落款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样比较自由,富于转变。
【课上冲破】一、预习反馈1.读准以下加点字字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见.此屋2.节拍: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纳“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二、一句一译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⑵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⑶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⑷公开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⑸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季漠漠向昏黑⑹布衾连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⑻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⑼安得广厦万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⑽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⑾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的情景。
第二节五句,写对的感叹。
第三节八句,写的苦况。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课后提高】1.题目中的“”字代表了诗的文体,诗中流露了作者的思想。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5.诗五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那个地点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那个地点指杜少府立即赴任的地点。
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际:天边,那个地点比喻极远的地点。
比邻:近邻。
酬:酬答,那个地点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那个地点指被贬谪。
翻似:倒看起来。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朝气蓬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因此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来宾、秘书监。
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猛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楚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www.5y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2、据题质疑: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思考:(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诗五首杂 诗这原是一组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
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人们常把“他乡遇故知”当作人生一大喜事。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一般说来,短诗尽量避免重言。
本诗开篇却连用两个“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
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
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这恰恰体现了诗人的功底。
附《杂诗》另两首: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夜雨寄北这首诗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前句“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
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继之“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诗词五首》25.《诗词五首》【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人境:人世间。
车马喧:诗中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真意:真正的意趣。
辨:辨别,说明。
客路:旅途。
风正:顺风。
残夜:夜将尽之时。
旧年: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
乡书:家信。
天街:京城的街道。
润如酥:滋润如酥。
酥,奶油。
绝胜:绝佳。
黑云:诗中比喻敌军。
临:抵达。
声不起:声音不响。
这里指鼓声低沉。
玉龙:宝剑的代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书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人”,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王湾,生卒不详,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
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仕终洛阳尉。
王湾文名早著,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尝往来吴楚之间,多有著述。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张说激赏,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人作为楷式。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晶黎,世称韩昌黎。
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25、词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和李商隐齐名,并称为“温李”。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花间派。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5)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概括本词的主题思想。
1、朗读这首词。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写于公元761年。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情况、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学习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六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情况1、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写于公元761年。
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一家人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同时在《诗五首》这课中,它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所以学好本诗对其它四首诗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好本诗就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第25课《诗五首》学案
-------《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制作人:李雪华审核:史骜
课前积累
1、律诗与绝句的区别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绝句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2、什么叫散曲?
散曲是元曲的一类(元曲包括杂居和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歌秾丽新奇,词近旨远,在唐代诗坛上别树一帜,有“长吉体”之称,著有《李长吉歌诗》。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元
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节节清练习
一、填空
1、李贺是()代人,字(),,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著有( )
2、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
元代著名()、()、()。
()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二、解释词语
黑云:
昏:
枯藤:
三、赏析
1、《雁门太守行》首联中“黑云”“甲光”分别形容什么?
2、理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天净沙.秋思》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秋”“夕阳”相对的景物分别是什么?
5、“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请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