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上语文17-18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三首古诗【教学目标】1.知道“一”、“一”等7个生词,正确写出“段”、“楚”等13个生词,知道复调词“擦和磨”。
正确地读写这首诗中的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带着情感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困难]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A部分【课时目标】1.能写“段、楚”等五个新词,并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整首诗;理解词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词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感受诗意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吸引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的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七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读写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
(2)课文朗读和背诵。
(3)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逐个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4)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后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课后实践活动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践活动。
(3)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巩固记忆。
2.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观察大自然,用文字描绘自己看到的美丽景色。
五、教学反思1.继续加强生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呢?生1:我去过海边,看到了蓝蓝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
生2:我去过山里,看到了青青的树木和清澈的小溪。
18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详实的课文,通过介绍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
第2~5自然段按照顺序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三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首尾呼应。
为了生动地描述神秘的西沙群岛,作者还大量运用了生动的书面语言,用词准确,富有儿童情趣。
如:交错、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等。
这些文字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比如,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珊瑚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底有“懒洋洋地蠕动”的海参;大龙虾“全身披甲”,样子很“威武”,这些语言把事物的具体特征描写地形象而生动。
第5自然段围绕多得数不清的海鱼来写,在描写海鱼时,“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些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海鱼的模样刻画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面感极强。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饶、优、瑰”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生字和“位于、部分”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富饶、五光十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古诗。
2. 引导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3. 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细读课文,理解意思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理解的意思,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尝试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三首古诗中的名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名篇佳作,如《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关于古诗的知识,如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其他作品等,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1. 背诵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感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搜集和阅读其他名篇佳作,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莲城教育管理中心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7.孔子拜师主备人:李庆云上课时间:第周课时划分:第1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听了有关孔子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放动画朗读)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2.寻求答案,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研读感悟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4.演读。
拓展活动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分小组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的小文章。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和标题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原文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的海南海省三沙市的一部分。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饶”等11个生字。
会写“富”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语文三年级第17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1.识字本课要求会认5个生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
“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在全诗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适宜”“庭院”,帮助学生巩固。
多音字“抹、磨”,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在“转弯抹角”中读mò;“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磨”“磨盘”中读mò。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通过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要提示学生“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3.古诗欣赏(1)通过有节奏的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2)通过对诗人生平的拓展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三、导学任务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古诗大意。
2.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搜集作者李白、苏轼和刘禹锡的简介。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