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8.11 KB
- 文档页数:2
DR与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DR和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R通过放射线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肠道的情况,有助于检测梗阻的位置和程度。
而CT则能提供更全面的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优势,提高诊断准确性。
我们列举了数个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
这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如辐射剂量较高和对患者身体状态要求较高等。
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综合应用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未来我们期待这两种技术在诊断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DR、CT、诊断、应用价值、联合应用、案例、限制、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由于其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目前,数字化放射学(D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为肠梗阻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这两种影像学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准确诊断肠梗阻的类型和位置。
D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快速、经济、辐射剂量低等优点。
DR可以提供实时动态图像,有助于观察肠道蠕动和梗阻的情况。
而CT则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断层图像,帮助医生明确梗阻的原因和程度。
DR和CT的联合应用能够互补优势,提高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大量应用案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DR和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局限性,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适用的检查方法。
DR和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放射学检查中的数字化摄影(D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D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其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2. 探讨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其对肠梗阻的定位、病因分析和术前评估的重要性;3. 研究DR与CT联合应用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优势和作用机制,探讨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4. 探讨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案例,结合实际病例,分析两种技术的影像表现和诊断效果;5. 分析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一些限制和局限性,为临床应用提出改进建议;6. 总结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综合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螺旋CT 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许绍奇,赵林芬,周雪芳,郑 曙,王 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161) 关键词:螺旋C T ;肠梗阻;诊断 中图分类号:R 6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8Ο0152Ο02 作者回顾性分析58例临床疑诊肠梗阻患者的C T 图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探讨C T 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3~78岁,平均5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6h ~1周。
10例有腹部手术史。
应用Philips MX 8000螺旋C T 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面开始到耻骨联合水平,层厚及间隔为3.2mm 或6.5mm ,螺距为0.75或1,常规采取平扫及静脉期扫描,部分怀疑血管性病变采取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80~100mL ,注射速率为2.5~3.5mL/s ,动脉期采用团注触发技术,静脉期在注入造影剂后60s 后扫描,儿童则按3mL/kg 体重计算,采用静脉推注,扫描原始图像传入工作站后进行MPR 、CPR 、MIP 、VE 及VR 重建。
2 结 果本组58例,临床有腹痛、腹胀,腹部立卧位平片发现有肠管积气及液平,未见膈下游离气体;C T 检查发现本组病例,发现梗阻点位于空肠11例、回肠中上段3例、发生于回肠末端及回盲部15例、发生于结肠肝曲4例、发生于横结肠及降结肠5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12例、肠管广泛扩张8例;诊断为肠粘连12例、肠管肿瘤18例、肠管外肿瘤2例、肠套叠4例、肠管肿瘤伴肠套叠2例、消化道穿孔伴麻痹性肠梗阻2例、胰腺炎伴肠梗阻2例、脾梗塞伴肠梗阻1例、肠系膜裂孔伴腹内疝1例、腹壁疝3例,腹股沟疝2例、股疝3例、肠管内粪石梗阻2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乙状结肠扭转例、肠系膜动脉栓塞例。
3 讨 论C T 扫描可以判断梗阻的原因:①肠粘连时,可见肠管排列紊乱,肠管向一侧集聚,其它部位肠管显得空虚,肠管走行突然扭曲成角,肠管与肠管之间或肠管与腹壁之间形成锐角,调节窗宽窗位可见粘连束带。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7-01肠梗阻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临床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其死亡率高达5%~10%,若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达10%~20%[1],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随着ct的出现,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术前对肠梗阻进行病因诊断成为可能。
本文通过对24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肠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且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5~82岁,平均51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4例有腹部手术史。
检查方法本组病例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平扫,部分病例增强扫描,进行mpr、mip及vr重组。
患者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
ct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40ma,层厚3mm,层间距3mm,螺距0.8,准直器64×0.625。
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流率4.0ml/s,使用智能触发技术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时期扫描。
使用brilliance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2 结果3 讨论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肠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或临床症状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小肠梗阻居多[2]。
患者往往疼痛剧烈,范围较广,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检查。
腹平片、b超等传统的检查手段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满足不了临床对病因诊断的要求,仅成为筛查手段。
多层螺旋ct球管容量大,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大范围、多期相扫描[3]。
DR与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由于肠腔内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而导致肠腔阻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肠梗阻的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中腹部DR和CT扫描是两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文将探讨DR和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R(Digital Radiography)是一种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通过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还可以减少辐射剂量和加速成像过程。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DR可以很好地显示患者的腹部解剖结构,包括肠管的扭曲、扩张和液平。
DR还可以通过对比剂增强扫描来显示肠道内的梗阻部位,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DR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DR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显示肠道内气体的分布情况,对于气体性肠梗阻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DR对于小肠的成像效果不佳,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诊断。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DR通常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相比之下,CT(Computed Tomography)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CT 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面的扫描,并能够很好地显示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CT可以清晰地显示梗阻部位、梗阻的原因(如肿瘤、粪石、肠套叠等)以及梗阻的程度,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CT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和三维成像技术对肠道进行立体显示,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CT还可以对肠系膜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有助于医生判断肠梗阻引起的肠道缺血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CT检查通常需要患者暴露在辐射下,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慎重考虑。
CT检查还可能会出现对比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需要医生在临床操作中谨慎把握。
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经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50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0例患者中,螺旋ct检查均显示肠梗阻征象,敏感性为100.0%,ct诊断梗阻部位:大肠各段和十二指肠21例,手术证实21例,准确率为100.0%;小肠29例,手术证实27例,准确率为93.10%;在梗阻病因诊断上,50例患者有6例肠粘连误诊为crohn病,准确提示病因诊断44例,占88.0%。
结论:螺旋ct对明确肠梗阻部位及肠梗阻的原因以及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等有较高的准确性,是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螺旋ct;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1-0078-01机械性肠梗阻是急腹症中常见的一组病症,x线平片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方法,但难以推断梗阻原因及是否存在绞窄等,螺旋ct能显示x线平片所无法显示的肠腔外、肠壁、肠系膜及腹腔内间隙等情况,较x线平片有巨大优势[1]。
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50例肠梗阻患者的ct诊断结果,并与手术探查作对比,旨在探讨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均经手术和临床证实。
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85岁,平均53.3岁。
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1.2 方法采用philips mx 2000双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
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球管转速1 s/r。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00 ml,注射速度3.5 ml/s,注射对比剂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CT 与腹部 X 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李长海【摘要】目的:比较 CT 与腹部 X 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腹部 X 线和 CT 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CT 检查梗阻位置、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12%(78/82)、95.12%(78/82)。
腹部 X 线检查梗阻位置、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73%(58/82)、69.51%(57/82)。
CT 检查梗阻位置、梗阻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腹部 X 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CT 与腹部 X 线对肠梗阻的诊断均可提供重要参考,但 CT 诊断符合率及敏感性更高,更具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1页(P1108-1108)【关键词】肠梗阻;诊断;腹部 X 线;CT【作者】李长海【作者单位】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为主,发病主要机制为结肠或小肠肠腔出现物理性或机械性阻塞,具有高死亡率、高发病率特点,及时有效的诊断在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1]。
腹部X线为临床常用检查方法,但对于肠梗阻的病因及梗阻类型尚未能明确判断。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CT检查凭借敏感性强、诊断率高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2]。
本研究对比分析腹部X线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82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12~72岁,平均(46.83±8.21)岁;绞窄性肠梗阻24例,单纯性肠梗阻58例;胆结石性肠梗阻21例,粘连性肠梗阻40例,结肠癌10例,嵌顿疝6例,肠套叠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