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CT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2.76 MB
- 文档页数:2
DR与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3-02-27T07:28:14.07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陈永顺[导读] 目的:探究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与准确性。
陈永顺大竹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635100)摘要:目的:探究DR与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与准确性。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治疗的肠梗阻病患61例,均进行DR与CT检查,并对比两组检出诊断结果。
结果:对比检出诊断结果,CT检查出明确梗阻存在的有57例,占比为93.44%,明确梗阻部位的有51例,占比为83.61%,明确梗阻类型的有28例,占比为45.90%,明确梗阻原因的有46例,占比为75.41%,较DR检查的58例、95.08%,54例、88.52%,38例、62.30%,52例、85.25%,CT检查的检出率均更高(但两种检查对梗阻存在以及部位的检出率无较大差异)。
结论:通过对两组的影像检验报告可知,采用CT检查对于肠梗阻检验的结果更为准确,对于病患的诊断具备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DR;CT;肠梗阻肠梗阻在外科较常见,最常见于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引起肠粘连而导致的肠梗阻。
若患者存在腹部的手术史且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应怀疑是否由于粘连引起[1]。
肠梗阻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学化验、影像学检查,DR与CT检查均为X射线检查,选择适当的影像检验方法至关重要,为诊断临床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针对性临床治疗有效具有积极意义[2]。
以下则是我院所展开的关于不同检验方式对肠梗阻影像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肠梗阻病患61例,将所有病患均行DR与CT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
病患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1.2方法1.2.1DR检查:对病患进行DR检查并诊断肠梗阻的影像结果。
指导病患站立拍片,拍片前憋气以保障拍片的准确性[3]。
1.2.2CT检查:为病患进行CT检查并诊断肠梗阻的影像结果。
肠梗阻患者腹部CT与常规X线诊断结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腹部CT与常规X线的诊断结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经病理证实确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进行X线检测和CT检测。
观察两种方法诊断肠梗阻检出率、肠梗阻部位、肠梗阻病因情况。
结果: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部位准确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病因准确率高于X 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肠梗阻患者腹部CT诊断检出率、诊断部位、发病原因均优于常规X线,临床可优先选择CT诊断。
【关键词】肠梗阻;腹部CT;X线;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129-02急性肠梗阻是临床腹部急症之一,患者腹腔内肠粘连,肠内容物运行不畅,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肠梗阻,部分患者会出现绞窄性肠梗阻[1]。
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排便障碍等情况,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能够提高预后。
我院对比研究了肠梗阻患者腹部CT和常规X线诊断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经病理证实确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41.15±3.44)岁;患者均存在腹胀、腹痛等情况;33例患者恶心、呕吐,24例患者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停止,40例患者腹部伴有压痛,22例患者腹部有反跳痛,25例患者有明显的肠鸣音减弱;腹部手术史:胆囊切除术4例,阑尾切除术6例,小肠切除术7例,胃大部切除术5例,妇科手术3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肠梗阻诊断标准;有腹痛、腹胀等情况;经病理证实确诊。
超声、腹部X线平片、CT三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腹部X线平片以及CT这三种影像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在术前进行腹部X线平片、B超以及CT3种检查并且经过手术证实的肠梗阻患者共60例,以回顾性的方法对这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超声、腹部X线平片以及CT对于肠梗阻诊断的符合率分别如下:83.3%、91.7%还有95%;对于梗阻部位的判断正确率分别如下:45%、46.7%还有80%;对于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率分别如下:36.7%、33.3%还有66.7%;对于梗阻是不是发生绞窄的准确率分别如下:75%、16.7%还有80%。
相对于X线而言,B超以及CT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有诊断意义,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临床上,肠梗阻的患者应该先进行常规的B超检查;对于粪石、结石以及肿瘤所导致的肠梗阻还有绞窄性的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联合超声检查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关键词】超声腹部X线平片 CT【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325-01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当中的肠梗阻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小的为2岁,年龄最大的为90岁,平均年龄为(51±3.8)岁。
过往进行过手术的患者有32例,没有进行过手术的患者28例。
在临床上面的表现如下: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还有肛门停止排气以及排便,有少数患者在腹部能够触及到包块。
1.2检查方法1.2.1B超检查观察的指标如下:肠管的形状、肠壁的厚度以及层次、肠蠕动的速度、肠壁肿块呈现甚么特征、肠腔之内积液的滚动状态以及有没有出现淋巴结肿大与腹水。
检查顺序如下:对患者右上腹开始,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对全腹进行连续不断的扫描检查,最后沿着扩张肠管进行追踪以寻找梗阻的位置。
DR与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它通常会导致胃肠道内的食物或液体在无法通过的情况下堵塞。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肠道肿瘤、肠套叠、肠结核、炎症、扭转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一旦出现肠梗阻,患者通常会出现呕吐、腹痛、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对于肠梗阻的及时诊断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CT和DR两种影像技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DR,即数字射线摄影,是一种采用数字设备来接收和显示X射线照片的影像技术。
它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还能够快速获取病灶的位置和特征。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DR可通过腹部X射线片来帮助医生识别肠道是否有梗阻的迹象。
在X射线片上,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肠道是否有气体或液体积聚,肠道是否扩张,肠道外是否有扭转或压迫等病变表现。
这些都是D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它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判断,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而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则是一种通过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然后借助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重建,最终形成横断面图像的影像技术。
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肠道影像,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CT影像中,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的解剖结构、任何异常的存在、肠道内外积液的情况以及肠袋的扩张等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肠梗阻的病因、程度和类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T还能够帮助医生进行三维重建,更直观地观察肠道的情况并进行准确定位。
在肠梗阻的诊断中,CT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技术。
DR和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DR通过X射线片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筛查和判断,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而CT则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肠道影像,对于肠梗阻的准确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时,及时进行DR 和CT的影像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肠植物结石性肠梗阻的CT诊断目的分析小肠植物结石性肠梗阻的特征性CT表现,评估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1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追踪证实的小肠植物结石所致梗阻的CT表现,由两位影像诊断医师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共同作出诊断结论。
结果18例小肠植物结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肠梗阻表现,其中11例患者于回肠内见单发结石团块,4例位于空肠,1例十二指肠显示单发结石团块,2例患者见多发结石团块(空肠、回肠各1枚)。
结石大小从5.7cm~14.2cm 不等,平均9.4cm,边缘光滑。
16个结石呈椭圆形,与肠管走形一致,4个呈类圆形;CT表现为小肠内圆形或椭圆形大量含气团块影,团块密度不均,内部可见呈蜂窝煤状或花斑状改变,团块近端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并见多发液平,团块远端肠管空虚、无扩张,团块外周有环状稍高密度硬化缘与肠壁相隔,类似胶囊样。
13例有肠壁水肿,2例伴肠壁坏死。
上述病例中有1例因过去对小肠结石的CT表现缺乏认识而漏诊,仅诊断为肠梗阻、漏诊结石,临床以肠梗阻剖腹探查证实为植物结石所致梗阻,后回看CT图像确于回肠内显示结石团块,其余17例患者CT均对结石团块导致肠梗阻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均准确。
结论小肠植物性结石导致的肠梗阻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检查能够迅速准确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肠; 结石;肠梗阻;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小肠植物性结石导致肠梗阻相对少见,过去我们常以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时得以明确诊断。
随着对本病的影像认识的提高及CT检查的普及,本病在术前逐渐得到正确诊断。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18例病人临床资料及CT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辽阳石化总医院2000年4月~2013年1月18例植物结石导致肠梗阻病例,其中15例经手术取石证实,3例经临床治疗,多次CT复查证实结石消失、临床治愈。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肠梗阻的普遍症状,即腹部胀痛、呕吐、恶心、停止排气排便等。
肠梗阻ct表现诊断标准
肠梗阻的CT表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肠管扩张: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其中结肠扩张最为明显。
2. 肠壁变薄:梗阻部位以上的肠壁变薄,失去正常的肠道皱襞形态。
3. 肠腔内积液:梗阻部位以上的肠腔内出现大量的液体,其中含有粪便、气体等。
4. 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正常的肠蠕动波消失,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
5. 肠管位置改变:梗阻部位以上的肠道位置发生改变,可出现旋转、扭曲等现象。
6. 腹腔内渗出:由于肠梗阻引起腹腔内炎症反应,可出现腹腔内渗出。
通过以上CT表现诊断标准,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肠梗阻的位置和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如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等,CT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目的研究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对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194例通过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将其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的98例患者运用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的96例患者运用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诊断88例为肠梗阻,检出率为91.67%;对照组诊断70例为肠梗阻,检出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肠梗阻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用CT检查进行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临床应用CT检查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CT检查肠梗阻为外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经过腹部X线片检查始终认为首先的诊断肠梗阻的方法。
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螺旋CT的高速发展,肠梗阻患者运用CT检查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1]。
肠梗阻是说因肠腔的机械性或者物理性阻塞导致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一般小肠、结肠都有出现肠梗阻的几率。
肠梗阻患者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等等一系列症状。
肠梗阻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而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因而应及时正确的作出诊断和治疗。
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194例通过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对其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194例通过手术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疾病类型:58例为粘连性肠梗阻,78例为单纯性肠梗阻,42例为绞窄性肠梗阻,16例为胆石性肠梗阻。
将所选的患者根据检查方法不同为两组,对照组的98例患者中,58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在6~69岁,平均为(41.2±2.3)岁。
观察组的96例患者中,58例为男性,38例为女性;年龄在5~66岁,平均为(42.1±2.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探析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经过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后的效果。
方法采取我院2012年至2017年三月份收入的72位肠梗阻患者发现,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7岁。
术后均有进行腹部X线平片和CT的检查。
对照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这两项检查是否能准确的判断有无肠梗阻,其类型是什么,具体的部位,病因。
结果接受检测的72位患者中,X线平片的检测效果没有CT诊断在判断肠梗阻的好发部位,存在状态更加精准、可靠。
结论无论是X线平片还是CT诊断,都可以检测出是否患有肠梗阻,但是X线平片的效果不如CT诊断的效果。
CT诊断的敏感性更高。
关键词:肠梗阻;X线平片;CT诊断引言:肠梗阻通常以腹胀,排便排气不通畅,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于人体肠道内运转时无法顺利通过,运转出现阻碍的一种现象。
该疾病属于外科急腹症中的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
有研究表明,肠梗阻的患病率仅次于胆道疾病、阑尾炎。
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在目前临床医学中,例如肠梗阻这类急性的外科诊断疾病,人们通常认为X线平片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CT技术因为更加精准的诊断运用的越发广泛。
本文针对我院2012年至17年收入的72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做如下报告。
1.1资料与方法1.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7年收入的72位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都是被检查出患有肠梗阻疾病,并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抽取两组分成X线平片组(A组),CT组(B组),其中A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9例,平均年龄42.5岁左右。
其中单纯机械性肠梗阻9例,动力性梗阻12例,其他类型15例。
B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13例,其中单纯机械性肠梗阻15例,动力性梗阻3例,其他类型18例。
两组患者在资料上的差异较显著。
1.1.2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有心脏病或重大疾病者,相关手术有禁忌者,中途放弃治疗者。
肠梗阻的ct诊断标准
肠梗阻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肠管扩张:小肠肠管扩张内径大于,结肠扩张内径大于。
2. 见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
3. 梗阻部位的判断: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肠管与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
4. “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并能初步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疝、炎症等。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肠梗阻CT诊断标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文献。
DR与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概述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急性腹痛疾病,可以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中断,进而导致肠道壁坏死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对于肠梗阻患者的生存和恢复至关重要。
在肠梗阻的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方法。
数字化X 线摄影(D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们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DR和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它们的优势进行比较。
我们将展望未来,探讨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DR和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有望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手段,帮助患者尽早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背景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准确地诊断肠梗阻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数字化放射学(DR)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DR和CT成为肠梗阻诊断的重要工具。
DR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实时显示腹部X光片,帮助医生发现肠梗阻引起的异常。
而CT则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患者腹部的内部结构,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具体位置和程度。
如何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正确诊断肠梗阻至关重要。
DR和CT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具体临床实践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和症状综合考量。
本文将探讨DR和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限制。
通过对比分析,期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肠梗阻诊断方法的参考,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DR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In addition, DR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verity of the obstruction and whether there are any complications, such as ischemia or perforation. This information is crucial for determining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 for the patient, whether it b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r surgical intervention.2.2 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多层螺旋CT在进行肠梗阻放射诊断方面的价值和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进行肠梗阻放射诊断方面的价值和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疑似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采用的是多层螺旋CT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平片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经过病理证实,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达88%,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仅为45%,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在进行肠梗阻放射诊断上,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明确诊断出肠梗阻混着的病情,对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肠梗阻;放射诊断肠梗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引发肠梗阻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且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诊断工作难度大。
目前,在临床诊断肠梗阻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X先平片诊断,但是,但是,X先平片诊断方式无法确定病因,不利于治疗工作的开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被运用于肠梗阻诊断工作中,其诊断效果更显著。
本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疑似肠梗阻患者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疑似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2-70岁,平均(50.61±10.21)岁,有既往手术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2-72岁,平均(51.28±10.53)岁,有既往手术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多螺旋CT诊断方式进行诊断,即选择GEL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机,该设备相关参数如下: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kv、300mA,螺距为0.8,层厚16X0.625mm,重建层厚为0.625,重建间隔为0.4mm,扫描速度为0.5s/r。
肠梗阻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肠梗阻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经腹部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肠道部位结构、肠道部位是否出现病变。
2. X射线造影检查:通过X射线造影检查,能够及时了解肠道内是否出现了积气的情况,对肠梗阻的原因判断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 CT检查: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检查方式,其检查结果能够呈现出肠
梗阻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医生判断其引起原因,并且能够开展针对性治疗。
4. 小肠造影:该方式主要是将造影剂通过口服或者是灌肠的方式进入受检者体内,可以使小肠处于充盈的状态,然后再进行局部扫描。
其诊断结果相对是比较准确的。
5. 腹部平片:立位腹部平片,患者取站立位,若X线显示典型的月牙形气
液平面,则提示可能发生肠梗阻;卧位腹部平片,患者取卧位,若X线显示充气、扩大的肠管充满腹腔,则提示可能发生肠梗阻。
6. 胃肠镜检查:通过胃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胃肠道有无病变。
请注意,以上仅为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具体检查方法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如有肠梗阻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准确率。
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50例做为研究对象。
结果每组各25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有无的情况为:平片诊断出24例,占96.0%,CT诊断出25例,准确率有100%;每组各25例肠梗阻中,判断肠梗阻部位的准确率情况,平片诊断出20例,占80.0%,CT诊断出23例,准确率有92.0%。
结论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准确诊断肠梗阻,但在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类型和病因方面, CT检查优于X线平片。
【关键词】肠梗阻 X线平片 CT诊断对比【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245-02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
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为了在临床上更为准确快速地诊断肠梗阻的类型,本文针对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共50例做为研究对象。
男28人,女22人,患者年龄在8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7.31±0.36岁。
根据患者接受检查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平片组和CT组:(1)平片组共有25人,采用了X线平片的临床诊断方式。
患者年龄在8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5.31±0.58岁。
(2)CT组25人,采用了CT诊断方式。
年龄在10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8.27±0.45岁。
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有临床对比分析意义。
1.2检查方法(1)腹部X线平片检查:采用Philips DR摄影机,常规拍照患者的站立位腹部X线平片,其中18例患者行卧立位腹部X线平片检查。
急性肠梗阻一般不作钡餐检查,必要时可用碘液造影。